在烏江之濱的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善感鄉,一場圍繞苗醫藥的産業變革正悄然發生。這裡依託獨特資源,圍繞“一帶、一核、一景”佈局,讓古老的苗醫藥煥發出新活力。
石盆村“苗藥谷”一角 供圖 彭水縣委宣傳部
曾經的石盆村是碎石遍地的農業“禁區”。2022年初春,受“柔性引才”政策吸引而來的東北漢子李海龍來到這裡,面對村民和村幹部的質疑,他堅定地扒開碎石層,決心在此打造“苗藥谷”。創業初期,語言溝通不暢成了難題,幸得鄉政府幹部充當翻譯,幫助解決矛盾。對於頗有顧慮的9戶村民,李海龍拎酒上門、圍爐夜話,以真誠承諾和藥膳款待打動他們。借助當地親商環境與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契機,2023年3月,李海龍團隊成功簽約建立黃精育苗示範基地。如今,195座現代化大棚裏,2000余萬株黃精苗茁壯成長,種苗遠銷多地,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活注腳。
黃精九蒸九曬製作 供圖 彭水縣委宣傳部
第十四代苗醫傳承人鐘錚每週都會在此演示黃精九蒸九曬古法工藝,傳承千年智慧。基地同步採用智慧種植,精準改良土壤,確保黃精品質上乘。
為延伸産業鏈,基地以黃精為核心開發了多款深受市場歡迎的“藥食同源”産品,如黃精茶、原漿、果脯和藥膳小火鍋等。這背後離不開善感鄉精心設計的助推機制:幹部隨身攜帶樣品推介,推動納入縣級文旅路線,組織非遺展示,開展文化培訓,促進藥旅融合。
隨著發展,“苗藥谷”聯農帶農成效顯著。9戶原住民的房屋被改造為産品展示間和民宿,他們通過租金和務工獲得收入。
展望未來,善感鄉已規劃二期工程,拓展公路建設和晾曬壩等人行便道,預計明年5月完工。此外,李海龍計劃打造百草園,科普傳承苗醫苗藥文化,提升彭水民族醫藥的知名度。
站在觀景臺遠眺,烏江碧水倒映著層層黃精架,昔日碎石灘已變身“致富園”。這場鄉村振興的“雙向奔赴”,正如黃精的生長歷程——紮根、蓄力、破土而出,充滿希望與活力。(文 趙應波 冉立 陳宣霖 冉鴻)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