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十四五”時期重慶著力破解市內供應不足、外購來源不穩等能源困局 16項能源規劃指標超預期完成
●市內電力裝機可增加1500萬千瓦以上、總規模超過4200萬千瓦,分別是“十三五”的4倍、1.6倍
●2024年,天然氣交易量達到493億立方米,佔全國消費量的11.6%,交易金額達到1130億元,分別是2020年的2.3倍和3.3倍
●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投用,外電入渝通道能力達到1900萬千瓦
●2023年以來,11家能源央企與重慶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重點推進100余個項目,總投資超過2100億元
●重慶完成200萬千瓦天然氣發電項目建設和1820萬千瓦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全市清潔電力裝機達到2074萬千瓦、佔全市電力總裝機比重超過50%
●全市清潔電力裝機規模佔比較“十三五”末提升了11個百分點、供電煤耗下降了約3個百分點
9月22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高品質完成‘十四五’規劃 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的第八場,介紹“十四五”時期重慶能源高品質發展成效。5年來,重慶著力破解市內供應不足、外購來源不穩困局,電力總裝機、天然氣産量等16項“十四五”能源規劃指標超預期完成,“疆電入渝”等重點工程全部投用,成功迎戰多輪連晴高溫,成功守護山城百姓的“清涼”。
挖潛力
市內電力裝機增加1500萬千瓦以上
“十四五”,重慶深挖市內潛力,持續築牢能源安全屏障。
在支撐性電源再添“千萬千瓦”方面,重慶電廠環保遷建、兩江燃機二期等一批重大電源項目建成投用,“十四五”市內電力裝機可增加1500萬千瓦以上、總規模超過4200萬千瓦,分別是“十三五”的4倍、1.6倍,電力“兜底”保障能力創歷史新高。
與此同時,重慶能源輸配體系“提檔升級”,實施了金山—明月山等21個500千伏等級線路工程,“雙環兩射”堅強主網架基本成型,聯絡承接特高壓電力疏散和各類電源接入能力全面增強;南川—兩江新區等18條天然氣管道建成投用,市域管網形成從主城都市區向渝東北、渝東南輻射的“四環二射”格局,管道天然氣穩定輸送到每個區縣。
新型調峰體系也實現了“從無到有”。西南地區首座百萬千瓦級的綦江蟠龍抽水蓄能電站順利投産,累計發電量超過10億千瓦時,可滿足全市居民10天的用電需求。建成電化學儲能156萬千瓦,給電網運行裝上“穩定器”。
傳統儲備能力則“由弱到強”,相國寺儲氣庫擴壓增量順利完成,黃草峽、銅鑼峽儲氣庫實現首期採氣,儲氣能力達到44.5億立方米,日採氣能力足以支撐全市居民6天用氣需求。重慶還形成750萬噸煤炭儲備能力,保障火電機組隨時“開得出、頂得上”,實現了“倉中有煤、保電不慌”。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能源改革“蹄疾步穩”,煤電、新能源全面入市,工商業用戶全部進入市場,中長期交易、現貨交易和輔助服務市場活躍,多層次電力市場體系基本形成。2024年,全市電力市場主體已超過1萬家、市場化交易電量784億千瓦時,比2020年分別增長37%、18%。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油氣資源市場化配置樞紐作用更加突出,交易品種達到38個。2024年,天然氣交易量達到493億立方米,佔全國消費量的11.6%,交易金額達到1130億元,分別是2020年的2.3倍和3.3倍。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頁巖油勘查取得零的突破,復興區塊首期提交頁巖油探明儲量超過2000萬噸。
拓來源
跨區域能源互濟共保格局基本形成
重慶是西部唯一能源凈輸入城市,為了突破能源自給能力不足困局,近年來,重慶著力強化同四川、湖北兩省電網互通,與南方電網和貴州地方電網互聯,川渝、渝陜、渝黔、疆渝、渝藏等跨區域能源互濟共保格局基本形成。
數據顯示,“十三五”末,外電入渝通道能力僅為650萬千瓦。今年夏季用電高峰,外電入渝首次突破了1000萬千瓦,佔全市用電負荷的1/3。
2023年以來,11家能源央企與重慶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重點推進100余個項目,總投資超過2100億元,中廣核新能源、國家管網、南水北調新能源公司在渝成立分公司,合作領域在傳統煤電建設、油氣開發基礎上,拓展到新能源、新型儲能、火風光儲多能互補一體化等多個領域。
2024年迎峰度夏期間,省間現貨購電量接近10億度,成為彌補高溫電力缺口的“奇兵”。今年迎峰度夏期間,省間現貨交易由過去“單純買入”轉向“雙向買賣”,如8月4日至8日,重慶通過電力市場應急支援四川省電力100萬千瓦,為2025年成都世界運動會成功舉辦貢獻了重慶力量。
重慶還與四川、新疆、西藏等省區簽訂合作協議,加快構建多元化跨省跨區合作體系。推動陜煤集團煤炭入渝量8年增長了12倍。其中,電煤入渝總量截至今年7月底已突破1億噸大關、超過全市電煤供應量一半。
“十四五”期間,重慶堅持多維合作,打造了一批具有重大示範意義的標誌性成果。
在基礎設施領域,川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建成投用,標誌著重慶市步入了特高壓時代,外電入渝通道能力達到1900萬千瓦,約為“十三五”末的3倍,在全市用電最高峰扛起一半的用電需求。在技術融合領域,中石化攻克綦江4500米深層頁巖氣開發技術,填補國內技術空白,支撐重慶市頁巖氣産量持續提升。在産業鏈發展領域,建立國企、央企、民企、外企“四企”聯動氫能産業聯盟,發佈超80億元的合作機會清單,為“成渝氫走廊”建設按下“加速鍵”。
“逐綠”前行
清潔能源成為發展底色
“十四五”以來,重慶推動能源結構轉型進入“快車道”,清潔能源成為發展底色。
2024年,全市單位地區生産總值能耗優於全國平均水準30%。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佔比達到35.8%,高於全國平均水準0.6個百分點。天然氣居民覆蓋率超過70%,人均年用氣量達到483.4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水準高出58.8%,位居全國第九。
重慶還積極推動綠色電力同交通、建築、算力等領域深度融合,培育發展了一批“零碳園區”試點示範。截至8月底,全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超過80萬輛,“成渝氫走廊”建設初具規模。
重慶能源投資結構轉型加快,“十四五”以來,全市電力領域年均投資增速超過30%,年度能源投資額接連突破300億元、400億元、500億元大關,今年將突破600億元大關。其中,以特高壓、光伏為代表的新基建和新能源成為電力投資增長的主力軍,2024年新基建和新能源重點項目完成投資額佔電力投資比重超過48%。近三年,新型儲能、充換電基礎設施、氫能等重點項目投資年均增速超過20%,成為重慶市能源投資新增長點。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投資加速釋放,2024年電源投資增量主要由可再生能源貢獻,有力支撐了全市能源清潔低碳轉型。
能源供應轉型也在加速,“百萬千瓦屋頂分佈式光伏”“千鄉萬村馭風”行動順利實施,新能源裝機已達815萬千瓦、約為“十三五”末的5倍。其中,全市風光發電新增裝機規模大幅躍升,風光等新能源發電裝機比“十三五”末增加651萬千瓦,年均增速37%,高於全國9個百分點,佔全市“十四五”以來新增電力裝機的50%。
在上述舉措推動下,重慶綠色電力佔比不斷提高,“十四五”以來,重慶完成200萬千瓦天然氣發電項目建設和1820萬千瓦煤電機組節能降碳改造,全市清潔電力裝機達到2074萬千瓦、佔全市電力總裝機比重超過50%,全市清潔電力裝機規模佔比較“十三五”末提升了11個百分點、供電煤耗下降了約3個百分點。
同時,重慶依託跨省跨區輸電通道持續加大市外綠色電力引入,比如,“疆電入渝”工程配套電源中,新能源裝機佔到70%以上。市外來電中每5度電就有大約4度電是綠色的,度電含碳量持續下降。(記者 唐琴)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