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國工匠聚巴渝 “中國製造”啟新程 ——寫在第三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開幕之際
九月山城,風光旖旎。9月23日至26日,重慶悅來國際會展中心將迎來八方賓客,第三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以下簡稱“工匠大會”)在此舉辦。
本屆大會以“匠心鑄夢 向新而行”為主題,由中華全國總工會與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今年是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週年,這個“國字號”盛典“花落”重慶,意義重大而深遠。
這場盛典,賓客雲集——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國工匠、重量級嘉賓將分享創新成就,縱論發展願景,眺望“中國製造”的未來。
這場盛典,精彩紛呈——大會設開幕式、主論壇、分論壇、創新成果路演、百位工匠心語、閉幕式等6項主要活動,設置創新成果展示交流區。主論壇端出“大國工匠與智慧製造”盛宴;“3+N”分論壇精準對接當前熱點話題;3個創新成果展示交流區則為“匠造未來”提供集中展示的舞臺。
百年風起雲湧,今朝再譜新篇。工匠大會啟幕,讓我們一起進入“重慶時間”。
一場大國工匠的盛典
以匠心之名,赴時代之約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週年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深入實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深化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廣泛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引導廣大勞動者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的勞動者大軍。
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再次吹響新時代的號角,激勵著萬千産業工人奮勇向前。
“工匠大會”自誕生之日起,就承載著傳承工匠精神、推動産業創新的光榮使命。
2022年,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在廣東省深圳市舉辦,以“技能強國,創新有我”為主題,首次實現全國範圍工匠資源的整合匯聚,搭建起跨區域、跨行業的交流平臺;2023年,在首都北京舉辦的第二屆“工匠大會”進一步拓展規模,新增“勞模工匠助企行”等特色環節,推動創新成果從展臺走向生産一線。
兩屆大會始終以“技能強國”為錨點,促成數百項創新成果轉化落地,積極推動工匠精神轉化為産業升級發展的澎湃動能,也為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如今,“工匠大會”來到山城重慶,這座歷久彌新的“工業重鎮”,將承載“中國製造”、大國工匠的更多目光和期許。
本屆大會的參會陣容堪稱“工匠天團”:在中華全國總工會,重慶市委、市政府的統籌指導安排下,全國推進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協調小組成員單位、相關部委負責人協同聯動,31個省(區、市)總工會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總工會的“領頭雁”、10個全國産業工會的代表和行業翹楚集中參會,形成覆蓋全國、橫跨産業強大的技能人才矩陣。
令人矚目的是,265名大國工匠、首批培育大國工匠代表將悉數到場——從創造了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的“人民工匠”許振超,到火箭“心臟”焊接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211廠特種熔融焊接工、高級技師高鳳林;從把鐵路電氣化事業當作實現夢想舞臺的知識型新型工人巨曉林,到將“業于精,匠於心”貫穿整個職業生涯的重慶紅宇精密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一工廠鉗磨組組長夏元友……他們每個人的淬煉履歷,匯聚成“中國製造”“中國奇跡”的時代洪流。
同時,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領銜人、科學家、企業代表、高校學者等各界人士也齊聚一堂,3000多名重慶本地工匠、職工代表與志願者也積極參與,讓這場盛會成為連接“産、學、研、用”的橋梁,成為傳遞工匠精神的紐帶。
論壇各主題環節亮點紛呈——
9月23日,“大國工匠與智慧製造”主論壇啟幕,行業大咖雲集,思想火花碰撞,共同深度探索工匠與智慧製造在各領域的有機融合。24日至26日,“3+N”分論壇精彩接續上演——“大國工匠培育”分論壇聚焦産業工人成長體系建設,探究讓更多青年技工脫穎而出的錦囊妙計;“巾幗工匠”分論壇展現女性工匠的智慧和力量;“工匠學院建設”分論壇則把目光投向職業教育賦能工匠培育的實現路徑。
“N”個自主申報的分論壇,將由川渝、上海、陜西、黑龍江、河南等省市承辦,分別圍繞區域工匠協作、勞模助企行、勞模工匠作用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建設、職工技能素質提升等展開深入交流,將産生多項具有實操性的政策建議,為工匠培育和産業升級貢獻行業智慧。
從首屆“破冰”到本屆“深耕”,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已成為“中國製造”的一張金名片,在這裡,工匠們手掌上的老繭與創新成果相映成輝,展示的是“擇一事,終一生”的篤定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
正如大會一直以來向全社會傳遞的初衷,“每一位工匠都是中國製造的基石,每一次交流都是創新的火花。這場盛會,既是對工匠精神的致敬,更是對中國智造未來的謀劃。”
一個“中國製造”的展臺
以重慶為窗,觀産業萬象
創新,永遠在路上。本屆大會的創新成果展示交流區,宛如一座濃縮了“中國製造”精華的博物館。
移步其中,仿佛穿越時光隧道,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同臺展示,件件展品都折射出“中國製造”的實力。
作為本屆大會的“東道主”,重慶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正以戰略方位與産業活力,展示出獨特的魅力。
重慶的發展,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
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之一,重慶在産業轉型升級之路上持續砥礪前行,堅持以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為主攻方向,突出“四側”協同推動“四鏈”融合,著力構建“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群體系,正加快打造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
在創新成果展示交流區,高端裝備中的重慶元素隨處可見。中國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帶來的自動化線多功能檢測平臺,就是焦點之一。在長安汽車機電維修首席技能大師、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銜人劉源身上,感知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38年從事機電維修,練就“看、聽、析、查”四步維修“絕活”,主持或獨立完成技術攻關改造上百項,在多個技術領域打破國外壟斷。“以前機電維修靠手感靠經驗,現在靠數據,但不變的是‘零缺陷’的極致追求。”劉源的話傳遞出了大國工匠的精益求精、一絲不茍。
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超高壓分公司展臺同樣亮眼。工作室負責人明經亮帶來了同頻定相保護極性測試新方法,他紮根基層17載,對職業不懈追求,被稱為“變電站裏的醫生”,“我們的工作就是不斷接受挑戰,不斷實現突破,進無止境。”
交流區裏有重慶産業實力的縮影,更有“中國製造”創新成果的集中展示——
在全國總工會展示交流區,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有限公司帶來的神舟飛船空間對接機構,助力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海南核電有限公司帶來的核電站複雜環境下智慧檢修機器人,可以同時完成主泵電機上下雙箱換油補油檢修、近遠程均可控制,具有廣闊應用場景和市場。
在全國職工“五小”成果展示交流區,中國鐵路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蘭州車輛段的動車組95K系列板卡自動檢測儀、四川的超聲波燃氣表應用、新疆的自適應液位電動脫氣器、山西的機器人CO2打底焊接系統等近200項優秀成果,覆蓋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創新的澎湃活力。
整個展區勾勒出“中國製造”的全景圖:一方面,傳統産業加速轉型升級,汽車、裝備製造等領域實現從“跟跑”到“並跑”甚至“領跑”的跨越;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崛起,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不斷取得突破,開闢出一條條新賽道,前景廣闊。
一次“向新而行”的奔赴
以創新為帆,啟智造新程
“匠心鑄夢”是對工匠精神的堅守,“向新而行”是開創未來的篤定。推動高品質發展,培育新質生産力,離不開創新。
重慶既是産業的重鎮,也是創新的先鋒。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主動謀劃、精心佈局,著力打造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育體系。從政策支持到環境營造,到落地落實生産一線,這座城市正以創新之力驅動高品質發展,提供具有辨識度的“重慶方案”。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本屆大會設置“工匠面對面”10場活動,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61名工匠分享他們的從業經歷和對工匠精神的感悟。
何為“工匠精神”?其內涵是: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
説到“執著專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專家高鳳林表示:“用一輩子燒旺中國航天火!”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主任工程師韓世海的話也擲地有聲:“專業專注,永不放棄!”
來自西南油氣田公司重慶氣礦的劉輝,在天然氣開採一線堅守32年,擁有77項國家專利、近百項創新成果,創造經濟效益超520萬元,成長為集團公司的技能專家。他的成長軌跡,是工匠精神的生動詮釋。
談到“精益求精”,“以匠心洞穿險阻,以毫釐丈量山河。”中鐵二院重慶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肖強説。這些年,他先後主持參與鄭萬、渝萬、西渝、宜涪等多個高鐵項目的勘測設計工作。山西航天清華裝備有限責任公司數控銑工韓利萍表示,“不放過一毫一厘,是職業精度;一毫一厘不保留,是人生態度。”
提到“一絲不茍”,導彈點火“把關人”洪海濤的理解是:“心注微物,魂展箭工”。這位來自內蒙古航天紅崗機械有限公司的車工,深耕空天新發展領域,以其卓越的創造才能,追求每件“作品”的極致精準。
被譽為我國深海鉗工第一人的管延安,靠一把扳手,在深海40米的地方,把60萬顆螺絲一個個擰緊,實現了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滴水不漏的奇跡,“每一次都是第一次,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不平凡。”
什麼是“追求卓越”?“用我們技能工人的雙手,去將設計師的非凡創造變成現實。”淮海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十四分廠量具鉗工、首席技師周建民給出回答。“周建民操作法”是量具製造領域追求卓越的標誌性成果,“基準轉換法”等創新手法讓專用量規耐用度提高30倍以上,每年為企業節約費用300多萬元。
“毫釐鑒真章,守護鑄脊梁。”國網新疆電力公司工程師何成説。何成被稱為“電網材料診斷師”,曾用顯微鏡“抽絲剝繭”,1小時內揪出1.5毫米鋼絞線中0.1毫米的裂紋,避免了2000余萬元的損失。這些年,何成帶領團隊足跡遍佈新疆2000余個電力工程現場,行程300多萬公里,累計完成近百萬件電力設備材料的檢驗檢測。
……
在工匠大會的舞臺,大國工匠的心語,讓所有人看到工匠精神的閃亮。
創新成果的轉化,是“向新而行”的關鍵落腳點。本屆大會專門設置“創新成果路演”環節,36項優秀創新成果將進行現場推介,涵蓋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領域。“我們不僅要讓創新成果‘亮出來’,更要讓它們‘用起來’,真正服務於産業發展。”全國總工會勞動和經濟工作部負責人説。
從人才培養到技術攻關,從成果轉化到區域協同,本屆工匠大會不僅是工匠精神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創新力量的深度匯聚;不僅是區域協同發展的交流合作,也吹響“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新的號角。
開幕即啟程。以重慶為窗,讓世界看見中國産業工人的奮鬥群像;以創新為帆,在高品質發展的時代大潮中乘風遠航,立新功、譜新篇。
大道如砥,宏圖在前。向著無限光明的未來,讓我們再一次攜手出發!(記者 周尤 何春陽)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