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權威發佈|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初見成效 今年前7月重慶共接待國內遊客2.79億人次
3年前,一紙規劃構建起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的骨架。隨著機制破題、項目共建、品牌“破圈”,這條“走廊”吸引著越來越多人,讓川渝攜手走向世界舞臺。9月24日,記者從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獲悉,截至今年7月,重慶全市共接待國內遊客2.79億人次,同比增長8.1%。
市人大教科文衛委的調研報告指出,重慶市以服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為總牽引,與四川協同推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初見成效。與四川共同印發推進方案,支持建立資陽大足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等多個示範點項目。印發《重慶市推動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迭代構建巴蜀文化旅遊走廊的“四梁八柱”。項目建設持續推進,今年市級重點文旅項目共46個,已完成投資39.41億元。文旅特色持續彰顯,開展“跟著春晚遊重慶”等活動,曝光量超30億人次。截至今年7月,全市共接待國內遊客2.79億人次,國內遊客消費2976億元,同比增長11.1%。重慶連續四年榮登“中國十大夜經濟影響力城市”榜首。
今年8月以來,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圍繞協同推進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開展了專題調研。調研組聚焦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中的都市旅遊核、成渝古道文旅景觀帶、長江三峽文旅景觀帶、風情武陵文旅景觀帶等部分重點項目,發現當前我市重點項目在統籌謀劃、加快推進、特色打造、産業發展、要素保障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
巴蜀文化旅遊走廊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推動兩地文化旅遊高品質發展,將文旅産業打造成為支柱産業、民生産業、幸福産業具有重要意義。
對此,調研組建議將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納入重慶市“十五五”規劃專項規劃,整合各類優質文旅資源,將各類文旅項目連點成串、串珠成鏈,凸顯重慶辨識度,積極爭取將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加強文旅融合,共建巴蜀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機構,培育巴蜀文旅走廊重點項目特色優勢産業集群,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標誌性成果。推動産業深度融合,將巴蜀文旅走廊打造成為世界文旅品牌,發揮重慶雄奇山水、紅色基因、民族文化等資源優勢,聚力培塑都市旅遊、壯美三峽、武陵風情等文旅IP。強化品牌辨識度,提煉川渝共推的旅遊口號、品牌標識,形成更多兩地共推共用的旅遊品牌和精品遊線,加快構建入境旅遊“渝進蓉出”“蓉進渝出”機制,將重慶打造為重要的入境旅遊目的地和中轉地。(記者 王亞同)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