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推動超大城市治理 重慶走在中國前列
2025-10-29 09:33:40來源:重慶日報編輯:周利宏責編:周利宏

  10月28日,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論壇平行論壇——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在重慶悅來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與會專家學者紛紛點讚重慶:用AI推動超大城市治理創新,重慶走在中國前列。

  本次論壇以“構建科産城人文融合發展的創新生態”為主題,匯聚城市治理領域專家、學者、政府決策者與企業先鋒,聚焦制度、科技與管理創新,交流推動城市更新和創新生態建設的務實舉措,展現不同城市探索城市治理新路子的生動實踐和顯著成效。

  論壇上,《中國城市治理創新優秀案例集》發佈。該案例集整合了來自全國的57個優秀案例。其中,重慶有2個優秀案例入選,分別是“數字化渣土車監管,構建‘一件事’智慧治理模式”和“黨建引領‘環物委’聚力賦能,串起社區基層治理‘一張網’”。

  實戰化、多跨化、智慧化治理打造“金名片”

  “超大城市是中國城市化與現代化的核心標誌,既是推動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的‘強引擎’,也是探索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試驗田’,其發展品質深刻影響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前景。”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首都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沈體雁説。

  他認為,超大城市中各種各樣的“城市病”尤其突出,國家在城鎮化和城市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各種挑戰,在超大城市中也最明顯。城市規模越大,其複雜性、風險性、脆弱性和不確定性也越大。

  他以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深圳等城市為例,分享了超大城市治理的“中國模式”。在他看來,重慶是AI時代超大城市治理創新的典範。

  他表示,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數字重慶與城市治理創新雙向賦能,加快形成現代化人民城市發展、服務、治理基本能力是重慶的核心舉措。

  以數字化為引擎,以AI賦能為抓手,通過實戰化、多跨化、智慧化治理,全力打造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金名片”,為中國式現代化城市治理和全球超大城市治理創新提供了新經驗、新範式。

  城市更新可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城市更新對於政府和全社會來講,具有3個突出特性,即惠民生、促投資、拉消費。”重慶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劉貴文表示。

  他分享了一組測算數據:目前,我國城市更新行動的投入,佔整個建築業的3%,但在西方國家,這個比例卻高達30%,“城市更新完全可以成為一個振興經濟的新增長點。”

  近年來,重慶在城市更新上做了很多探索和創新,劉貴文也參與其中。論壇上,他分享了幾點經驗。

  一是政府高度重視,系統部署高位調度。重慶把城市更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構建可持續投融資體系,持續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推動城市活力、內生動力不斷迸發、整體躍升。同時,重慶還著力構建了“1+2+N”城市更新政策技術體系。

  二是強化多方協同,激發市場主體參與積極性。在城市更新行動中,重慶整合了各種資金,包括老舊小區專項資金、相關專項資金、專業經營單位出資、其他社會資金等。劉貴文介紹,比如,江北區塔坪片區引入規模化運營主體,聯動打造北倉裏創意活力街區,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三是黨建引領、多方參與、匯集智慧。比如,注重組織發動行業專家的專業化力量,通過發起“三師進社區”行動,吸引2400余名建築師、工程師、規劃師志願參與,成為服務社區居民的亮麗名片。

  每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AI工廠

  “當前,人工智能正與我們的城市治理、城市生活産生各種結合。”論壇上,浪潮雲信息技術股份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羅森圍繞“AI驅動城市創新”展開分享。

  他介紹,如今,面向城市的生成式AI以及AI智慧體,正在經歷快速膨脹期,並將在未來2至5年逐步進入主流應用。對此,國家積極出臺了人工智能相關政策,力爭2035年全面邁入智慧經濟與智慧社會發展新階段。

  按照發展目標,我國將在2027年率先實現人工智能與6大重點領域廣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慧終端、智慧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面賦能高品質發展,新一代智慧終端、智慧體等應用普及率超90%。

  不過,要達到上述目標,我國仍面臨很多挑戰。比如算力資源不足、演算法創新滯後、數據品質較低等。

  “我們不能從單點考慮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而是應該用一個系統的方式快速解決問題。”羅森認為,AI工廠就是一個系統解決方案,能在城市發展的多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並且正在重塑全球産業與城市競爭格局。目前,在全球範圍內,哈佛大學AI工廠等多座AI工廠已經投入建設。

  在他看來,未來,AI工廠將成為城市創新基座,通過工廠化、集約化打開人工智能效率提升的密碼,從而驅動城市智慧革命,繁榮城市産業生態,提升城市效能和服務品質。“每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AI工廠,打造人-城-智共生的未來城市。”他説。(記者 張亦築)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