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人才分享科創心路 激勵重慶青少年逐夢科學
2025-10-31 19:39:5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付意菲責編:周利宏

  為貫徹落實國家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戰略,推動重慶市青少年科技教育高品質發展,挖掘學科競賽優秀人才成長案例,營造崇尚科學、勇於創新的社會氛圍,近日,重慶市科協科技服務中心在歷屆全國中學生學科競賽獲獎者中遴選了部分獲獎代表,分享他們在科技逐夢路上的感悟與心聲,為青少年帶來寶貴的經驗與啟示。

  這十位青年才俊均是歷屆全國中學生學科競賽的獲獎者,如今已在各自的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從數學、物理到生物,從學術研究到産業應用,他們的故事充滿了探索與創新的精神。

  熊榆,這位曾參加數學、物理競賽的少年,如今已成為海外某高校講席教授。熊榆寄語青年要保持好奇心,勇敢嘗試,思考的樂趣與堅持的力量終將照亮未來。

  同樣出身於數學競賽的還有李霖和王起航。李霖憑藉對數學的熱愛和不懈的努力,獲得了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金牌,並被北京大學提前錄取。他強調成功源於堅持與勤奮,並鼓勵學弟學妹們持續攀登數學這座永無止境的高峰。而王起航則立志成為AI演算法工程師,他將參與AI科研項目積累實踐經驗,計劃畢業後進入創新型企業,推動數學理論與工程實踐的結合。

  在物理學領域,劉濟瑞的故事同樣令人振奮。他從高中時期轉戰物理競賽並斬獲全國金牌。如今,他在清華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後,又跨入認知神經科學領域深造。

  生物學領域的代表則有馬添然、涂于潔、諶鏨和蘇可余。馬添然在國際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摘得金牌,如今在北大生命科學學院深耕植物科學,致力於守護國家糧食安全。涂于潔則走上了學術編輯的道路,她利用自己的科研背景和專業知識,為科技期刊的發展貢獻力量。諶鏨在生物研究領域取得了諸多成就,他強調生物競賽不僅是知識的比拼,更是思維和學習能力的訓練。蘇可余作為新生代科學家,強調了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他認為只有真正理解科學原理才能靈活解決問題。

  此外,劉濱瑞作為AI與氣候模型研究的佼佼者,他的願景是建立能自動驗證假設的“氣候大模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供有力支持。他心繫家鄉重慶,表示願意為防洪防汛研發定制模型,讓科研成果反哺故土。

  此次學科競賽典型人物風采展示活動不僅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與優秀科技人才面對面交流的平臺,更為推動重慶市乃至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重慶市科協科技服務中心)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