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坪正街“巷往”街區開巷煥新
2025-10-31 09:03:38來源:重慶日報網編輯:周利宏責編:周利宏

  原標題:一場藝術賦能與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實踐,大坪正街“巷往”街區開巷煥新

  10月30日,渝中區大坪正街一巷人頭攢動、暖意融融。只見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指尖翻飛,木刻刀在匠人手中流轉出歲月肌理,老茶館旁的攝影展定格著鄰裡溫情,改造一新的街巷裏,鎖匠等手藝人守著攤位迎來送往,居民們手持藏寶圖打卡文明微景觀……大坪正街社區“開門有約·週四見”之“‘巷往’新生 文明日常”活動在此舉行,標誌著歷經近半年打造的“巷往”街區正式開巷。

  這場融合了煙火氣息、藝術美學與共治溫度的街區新生,不僅讓老巷煥發新顏,更書寫了城市治理新篇章。

  藝術賦能

  讓老街巷有顏值更有內涵

  “以前這條街路面坑洼,攤位雜亂,沒想到現在變得這麼有味道!”看著自家鋪面前整潔的步道和充滿設計感的擋棚,經營雞湯鋪蓋面多年的李萬祝滿臉笑意。作為大坪正街社區“文明有范兒·巷往”營造項目的核心成果,這條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老巷,在不脫離市井煙火的前提下,完成了一場“藝術+生活”的深度改造。

重慶:大坪正街“巷往”街區開巷煥新

街巷一角,手藝人迎來送往。記者 周雙雙 攝

  不同於簡單的“塗脂抹粉”,“巷往”街區的改造始終堅持“藝術不脫離生活”的理念。來自重慶市歸真藝術創新中心的設計師團隊深入街巷,與居民、匠人共同打磨每一處細節。他們保留匠人生計攤位,設計融入工具形態的《匠人劇場》,讓謀生場景成為獨特風景;摒棄冰冷説教標語,打造可掃碼聆聽中藥故事的《百草箱》,讓文化傳承潤物無聲;收集居民捐贈的老物件,構建起承載家庭記憶的社會雕塑——《“巷”往的生活》,讓每一件舊物都成為情感載體。

重慶:大坪正街“巷往”街區開巷煥新

街巷一角,花紅草綠令人倍感愜意。記者 周雙雙 攝

  當天上午,新重慶-重慶日報記者漫步街區看到,藝術與日常的融合無處不在。老式木櫃改造的花藝角落花紅草綠,斑駁墻面繪就的老巷記憶生動鮮活,階梯旁的休憩區兼顧實用與美感,散落在街巷各處的“大坪小事”攝影展,通過無數個日夜的駐留跟拍,記錄下城市變遷中的小人物、小故事,拼貼出一幅完整的社區情感地圖。“我們想做的,是把大家對街區的感情刻進每一件作品裏,讓藝術不是擺在那兒看的,而是能融入日常的陪伴。”全程參與改造的李佳璐老師道出了設計初衷。

重慶:大坪正街“巷往”街區開巷煥新

活動現場人頭攢動。受訪者供圖

  開巷儀式後,“巷”裏尋寶、便民義診、民情接訪等活動同步開展。居民們手持手繪《巷往藏寶圖》,打卡8個“文明微景觀”點位,收集印章兌換紀念品;愛心服務區內,共建單位提供的義診、志願服務貼心週到;便民接訪區裏,街道下沉幹部耐心傾聽居民訴求。熱鬧的場景背後,是老巷新生的喜悅,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共治共享

  讓居民從旁觀者變為主人翁

  “巷往”之名,一語雙關,既是回望小巷溫暖的“過往”,更是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而這份嚮往的實現,離不開大坪正街社區構建的“黨建引領、機制賦能、居民共創”的治理體系,更離不開每一位居民的積極參與。

  “從項目啟動到建成落地,近半年時間裏,社區開展共建調研13次、各類活動9場次,170余名街區居民主動參與,居民對建成後的項目滿意度高達98%,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深刻內涵。”大坪正街社區黨委書記朱靜説。

  據了解,改造之初,社區工作人員和設計師就搬起小板凳,與居民促膝長談,記錄大家對老巷的記憶、對生活的訴求。“我希望攤位能多些儲物空間”“這條街光線暗,能不能加些燈光”“改造後會不會丟了老味道”……

  針對匠人和居民的顧慮與建議,社區逐一回應、逐項落實。比如,為裁縫仇勇的攤位新增儲物架並預留電路,滿足照明需求;組織居民共同制定《文明公約》,明確遛狗拴繩、垃圾分類等行為規範;推出“365文明積分銀行”,鼓勵大家參與文明勸導、矛盾協調,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熱情。

  在這個過程中,居民們從旁觀者變成了主人翁。羅靜在街區生活了51年,從最初的擔憂到主動捐出家中老物件,從積極提建議到成為社區“文明管家”,全程參與了街區改造。“每一處都有我們的痕跡和付出,現在的巷子變美了,更熱鬧也更有人情味。”羅靜説,她和幾位老街坊組成的“文明管家”隊伍,每天巡查隱患、宣傳政策、收集民意,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力量。

重慶:大坪正街“巷往”街區開巷煥新

居民點讚街區變化。受訪者供圖

  社會組織的深度參與更讓共治力量倍增。重慶市歸真藝術創新中心、“造”創意共享空間等共建單位各司其職,從藝術設計到影像記錄,從便民服務到活動策劃,形成了多元協同的治理格局。其中,由“造”創意共享空間主導的“大坪小事”社區影像共創計劃,通過記錄普通人的生活故事,連結社區人文情感,激發了城市歸屬感與活力,成為“文化藝術治理”的生動實踐。“我們希望這不僅是一場影像展覽,更是一扇窗口,讓我們看見攝影師參與在地公益行動的可能;也是一座橋梁,連接不同背景的人們,讓善意在人與人之間流淌;它還是一封溫暖的邀約,邀請更多人參與進來,共建社區美好生活。”“造”創意共享空間負責人王遠淩説。

  開巷儀式上的頒獎環節,就是對共建者的最好致敬。“記憶微光獎”頒發給主動捐贈老物件的居民,“匠心守護獎”授予堅守手藝的匠人,“友鄰共營獎”表彰為街區建設出謀劃策的志願者。一個個獎項背後,是一群人的堅守與付出,更是共治共享理念的深度落地。

  治理創新

  “小事”築就“大城”溫暖底色

  “城市更新的最終目的,從來不是一棟棟嶄新的建築,而是每一個生活於此的人臉上綻放的笑容。”重慶市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學術委員會主任戴伶的這句話,道出了“巷往”街區改造的核心邏輯。

  作為重慶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更新規劃學術委員會主導的“大城小事”共創共建共享計劃的重要實踐,“巷往”街區項目以自上而下構建邏輯、自下而上落地實施的路徑,探索出一條“空間場景驅動——文明價值內化——行為自覺轉化”的基層治理新路徑。

  在“大城”層面,緊扣國家戰略與城市發展規劃,承接渝中區委宣傳部“文明有范兒”示範治理空間項目,在區委組織部、宣傳部、社工部等部門的指導支持下,由大坪街道黨工委統籌引領、社區具體實施,形成了清晰的頂層設計與政策支撐。

  在“小事”落地層面,社區依託“開門有約·週四見”工作機制,搭建起常態化的民意溝通平臺。居民在9月反映的路燈遮擋、護欄損壞等問題,在此次活動中均得到了實質性回應。“主動徵集意見、主動回應問題、主動閉環反饋,這才是政府和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暖心模樣。”社區黨委書記朱靜的話語,贏得了居民的熱烈掌聲。

  如今的“巷往”街區,一花一木承載著幸福期盼,一景一隅飽含著治理溫度。這裡既有煙火氣的本真,又有藝術美的點綴;既有老味道的傳承,又有新活力的迸發。正如戴伶所説,當“自上而下”的戰略遠見與“自下而上”的在地實踐有效結合,當每一件“小事”都得到尊重和安放,“大城”便有了堅實的根基與溫暖的靈魂。“巷往”的新生,不僅是一條老巷的蝶變,更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生動探索,為城市更新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民生溫度與文明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城市更新的生動樣本,“巷往”街區的實踐並不是個例。“大城小事”計劃已深入多個街道社區,參與兩江新區邢家橋社區“親鄰自然”生態花園共建、大竹林社區“竹林學院”營造等項目,持續陪伴社區更新進程。(記者 周雙雙)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國際在線重慶頻道聯繫方式   電話/傳真:023-68386677   投稿郵箱:cq@cr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