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由重慶市民政局組織的“新重慶·老地名·邊界行”主流媒體采風團走進世界文化遺産之地——大足區,在棠香街道、寶頂鎮、拾萬鎮的田間地頭與文化場館裏,實地感受“鄉村著名行動”如何喚醒沉睡的地名文化,並將其轉化為驅動鄉村文旅、産業振興的“新引擎”。
“以前村裏有些道路、水塘,大家隨口叫,外地人找個地方得問半天。現在好了,每條路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證’,手機上一搜就能導航到門口。”在棠香街道和平村,一位正在“棠香人家”景區擺攤的農戶笑著介紹道。他口中的“身份證”,正是大足區全面推進“鄉村著名行動”的成果縮影。
大足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坦言,過去一些鄉村道路、特色産業點存在“有地無名”或名稱不規範的情況,給村民生活、遊客出行和産業發展帶來不便。為此,大足區將“鄉村著名行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構建起“民政牽頭、部門協同、鎮街落實、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印發了系列實施方案,抓實系列措施,系統推進鄉村地名的規範管理、文化保護與創新應用。
作為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的核心區,寶頂鎮的地名工作深深烙上了文旅融合的印記。走進寶頂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寶頂鎮鄉情館),有關區劃歷史沿革、區域界線、地名故事及村落變遷等內容逐一呈現,與石刻文化展廳、“石刻鄉里”電商直播平臺有機融合,形成了一個集思想引領、文化保護、鄉村振興服務於一體的複合空間。
“我們通過這個平臺,不僅講好地名故事,留住鄉愁,還通過直播帶貨,將帶有‘寶頂’標識的農産品銷往各地。”寶頂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鎮實施的“地名+文旅”策略,將寶頂山石刻、香會民俗、寶頂老街等核心資源串聯成線,推出主題旅遊線路,強化了地名文化遺産與旅遊體驗的銜接。
與寶頂鎮的文旅路徑不同,曾靠煤礦經濟的拾萬鎮,將地名工作與産業振興緊密結合,在轉型中走出了“地名興農”的特色路。
“我們鼓勵在鄉村産業品牌中融入地名元素,培育‘鄉字號’‘土字號’産品。”拾萬鎮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培育“拾萬香”“尊香園皮蛋”等地名優質農産品品牌5個,獲得綠色認證4個。通過“地名+直播”“地名+電商”模式,拾萬鎮舉辦專場直播17場,帶動銷售大米3000余斤、皮蛋近萬枚,有效提升了地名産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讓“地名興農”落到實處。
從規範地名“解民憂”,到“地名+文旅”“地名+産業”,大足區的“鄉村著名行動”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已完成624條鄉村道路命名,製作安裝各類鄉村地名標誌1000余塊、二維碼門樓牌26萬餘塊,採集鄉村地名和興趣點信息3955條,編撰大足地名叢書3萬餘冊,成功申報市級歷史地名保護名錄7條,建立區級保護名錄收錄地名80條,並通過新媒體、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讓地名故事“活”了起來。
如今,大足區大力實施“地名+”行動,已培育20余個地名優品、17個地名文旅點、30余個特色美食品牌,“地名興農”的效應持續釋放。“地名是鄉村的根,激活它,就能為振興注入新活力。”大足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大足區將繼續深化“地名+”行動,讓更多老地名煥發新生,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文 肖紅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