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涪陵:以才興城 繪就高品質發展新圖景
近年來,涪陵區深入踐行“人才是第一資源”理念,堅定不移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全力打造市域重要産才融合發展之城、創新創業魅力之城、青年人才薈萃之城。如今,全區年人才凈流入3000人以上,人才資源總量突破19.5萬人,奏響了“城以才興、才以城榮”的鏗鏘樂章,實現了人才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
立梁架柱:黨管人才構築“強磁場”
百川歸海,終歸地勢所向;萬帆競發,終需燈塔引航。涪陵人才工作的繁榮氣象,源於深入踐行“黨管人才”這一根本原則所構築的強大引力場。
“一把手”抓“第一資源”,讓人才工作在區域發展中站“C位”。在涪陵,這絕非一句空話,而是一套權責清晰、運行高效的工作閉環。區委主要負責人親自牽頭“書記項目”,高位推動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實體化運作,通過明確規則、細化路徑,構建起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職能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涪陵區2023—2025年人才強區行動計劃》與《人才隊伍提質增效五大行動工作方案》相繼落地,精準描繪出契合本地産業實際的“人才雁陣”藍圖:以高層次人才為“頭雁”引領創新方向,以産業急需人才為“強雁”支撐發展骨架,以廣大本土實用人才為“群雁”夯實基礎底座,著力構建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人才梯隊。
涪陵以一系列“硬核”機制,推動人才工作從“紙上”落到“地上”:將人才工作納入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和領導班子綜合考核體系;創新推行“部門報單、組織審單、定期督單”的閉環管理模式;分年度制定“第一資源”重點任務清單。這套環環相扣的“組合拳”,推動各級領導幹部真正把人才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確保了各項舉措的終端見效。
“十四五”期間,涪陵人才資源總量較“十三五”末凈增8萬人,增速高達67%,人才密度提升至17.7%。數字背後,是人才結構與産業佈局匹配度的顯著增強,一個“高端引領、中端支撐、基層覆蓋”的健康人才生態已然成型。
因地制宜:多措並舉做大“蓄水池”
如何讓四海人才近悅遠來?又如何讓本土俊傑破土冒尖?涪陵堅持“引育並舉、雙輪驅動”,構建起充滿活力的人才“蓄水池”,讓各類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長。
“我們不再‘廣撒網’,而是按圖索驥、靶向引才。”涪陵區委人才辦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常態化開展人才“大調研大走訪大宣講大提升”活動,動態繪製並更新《急需緊缺人才專業目錄》,實現了從“漫灌”到“滴灌”的轉變。涪陵全力實施百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留渝來渝就業創業行動計劃,傾力打造了“才聚涪州·引雁回巢”專項引才品牌,每年如期走進北大、清華等知名學府,用最大誠意叩響人才之門。數據顯示,涪陵年均全職引進碩博人才400余名,人才“虹吸效應”持續凸顯。
在涪陵,人才的成長路徑持續拓寬。區域性公共實訓基地成功落地,建有4個市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8個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工匠搖籃”持續擴容。創新實施“校企雙育”模式,推動企業專家“組團式”入校教學,開設“訂單班”,實現“入學即入企、畢業即上崗”的良性循環。同步實施“三峽之光”訪問學者等項目,選派優秀人才赴四川、浙江等先進地區跟崗學習;組織教育、醫療等領域骨幹800余人次外出“充電”,有效提升本土人才專業視野與能力水準。值得一提的是,評選“涪陵人才”並組建“人才導師工作室”,累計培養1000余名創新創業後備軍,該實踐榮獲全國人才工作創新優秀案例,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涪陵經驗”。
涪陵區大膽探索“揭榜挂帥”用才機制,讓人才在創新一線領銜攻堅。圍繞先進材料、農産品和食品加工等六大主導産業組建産業人才創新聯合體,面向42個關鍵科技項目張出“英雄榜”。其中,先進材料産業聯合體匯聚28家單位的262名科研精英,集中攻關21項行業共性技術難題,已成功轉化科技成果11項。這一打破單位壁壘、激活人才潛能的改革舉措,榮獲2025年全國(第七屆)人才工作創新最佳案例。
平臺賦能:突顯創造構建“夢工廠”
梧桐根深葉茂,自有鳳凰來儀。涪陵區深諳“平臺聚才”之道,以高能級平臺建設為抓手,為人才鑄造施展才華、成就夢想的“夢工廠”。
去年,涪陵工業園區成功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人才集聚與産業發展提供了頂級載體。在此基礎上,國家火炬現代中醫藥特色産業基地、重慶市高性能塑膠及樹脂製造創新型産業集群等“國字號”平臺相繼落戶;太極中藥創新研究院、涪陵黑豬種養循環等院士工作站陸續建成,重大涪醫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繼續升級為“國家級”,標誌著涪陵科研平臺實現能級躍升。截至目前,全區擁有國家級研發平臺12家、市級研發平臺145家,科技型企業總量達2537家,為人才自我實現、創新創造提供了堅實支撐。
平臺不僅是靜態載體,更是連結資源的動態樞紐。涪陵積極“以會聚才、以賽引才”,成功舉辦中國(重慶)國際高性能纖維複合材料産業創新大會、國家産融合作試點城市“一鏈一策”路演暨“四鏈”融合創投等活動,搭建起産業與人才、資本與技術對接的高端橋梁。特別是承辦第八屆中國·重慶職業技能大賽,吸引10個省市自治區代表隊同臺競技,涪陵代表隊斬獲2金5銀6銅,總積分位列全市第二、創歷屆最佳成績,充分展現了涪陵技能人才的雄厚實力與人才培養環境的持續優化。
平臺的最終價值,體現在成果轉化上。涪陵構建“孵化器+眾創空間+科創企業”全鏈條孵化體系,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2家(國家級1家)、眾創空間20家(國家級3家)。在這片創新沃土上,人才擔綱領銜作用日益凸顯:近五年累計獲批國家和市級科研項目418項,爭取資金8587萬元;榮獲重慶市科學技術獎24項,其中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更令人振奮的是,一批重大技術成果在此涌現——華峰化工突破己二晴“卡脖子”技術,理工清科實現諾貝爾獎“MOF材料”産業化,頁巖氣勘探開發、己二酸綠色製造等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充分釋放了人才驅動的創新效能。
近悅遠來:至臻服務打造“溫馨家”
人才競爭,歸根結底是環境的競爭。涪陵區委書記黎勇在六屆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要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生態,讓各類人才在涪陵安心創業、安身立業、安業發展。”秉持“人才至上、服務至誠”理念,涪陵區聚焦人才急難愁盼,從政策支持、服務保障、情感關懷等多方面精準發力,全力打造有溫度、有質感、有歸屬感的人才棲息地,讓近者悅其業、遠者慕其名。
整合原《涪陵區高層次人才引進辦法》《涪陵區人才引育扶持激勵十條措施》人才政策,迭代制定《涪陵區人才扶持激勵若干措施》,兼顧“塔尖”領軍人才與“塔基”青年骨幹,構建起覆蓋人才安居、醫療保健、創業扶持的全要素支持體系。近三年,累計落實人才待遇及項目支持經費超5000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貼息450余萬元,以“真金白銀”的投入彰顯求賢若渴的最大誠意。
涪陵區積極承接市級“渝才薈”人才服務平臺,聯合全區17個職能部門制定《新重慶人才(涪陵)服務管理辦法》,系統集成創新創業、文化出行、政務辦理等73項貼心服務。同步推行“專班+專員”機制,定點聯繫服務企業200余家、覆蓋人才4000余人次,實現人才服務響應率、滿意率“雙百”目標,持續擦亮“涪陵服務”金字招牌。
涪陵將尊才愛才內化為發展自覺、外化為實際行動:每逢重要傳統節日,開展涪陵籍在外優秀人才及在涪親屬走訪慰問活動,以組織關懷織密情感紐帶;常態化搭建人才交流與建言獻策平臺,邀請優秀人才深度參與區域發展規劃研討,讓人才智慧轉化為發展動能;大力選樹宣傳人才先進典型,精心製作的紀錄片《千古名方匠心永傳》榮獲全國人才工作新聞攝影暨短視頻徵集活動二等獎,持續在全社會厚植“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濃厚氛圍。
潮平海天闊,奮進正當時。今日之涪陵,正以海納百川的胸襟、築巢引鳳的誠意、成就夢想的舞臺,向天下人才發出最誠摯的邀約。在這片充滿機遇與希望的熱土上,人才與城市相互成就、共同成長的動人故事每天都在精彩上演。一個人才薈萃、活力迸發的新涪陵,正在兩江之濱加速崛起,期待與您一起奔赴更加輝煌的未來!(劉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