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訓機構該何去何從?權威專家解讀
2021-08-16 09:44:41來源:經濟日報責編:鄭思雯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規範校外培訓的相關要求,深刻體現了中央對校外培訓的定位,就是要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站在新時代,校外培訓應擺脫路徑依賴,降低經濟利益預期,秉承教育初心,守好“有益補充”定位,以服務人的終身學習、服務教育改革創新、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歷史使命,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更大力量。

  助力校內教育。當前教育技術創新與新業態、新模式融合需要社會力量的介入。《關於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提出,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競爭提供、擇優遴選”的機制。《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積極鼓勵企業投入資金,提供優質的信息化産品和服務,實現多元投入、協同推進。校外培訓機構尤其是一些線上培訓機構,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以及人工智能在教育場景中的應用已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探索成果,應當將業務從面向學生轉向面向學校,從服務校外轉向服務校內,為校內提供線上線下融合學習系統、教師作業批改系統、學情分析診斷系統、教學品質評估系統、師生個性化匹配系統等。各級政府部門應當以更為開放和包容的態度,為優質教育技術進入校園提供更多路徑,發揮校外培訓機構在科技賦能教育方面的優勢,促進校內提升教學效率、創新學習方式、提高教育體驗。

  加強素質教育。校外培訓要助力“十四五”時期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就要真正從“唯分數論”轉向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壓減學科類培訓的課程數量和招生數量,減少同質化大班課,更多開展以培養中小學生興趣愛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培訓,增加美育藝術類、體育運動類、科學創造類、勞動實踐類、品德修養類課程佔比。當前,一些學科類機構在轉型素質教育進行業務範圍變更登記時,行業審批與管理要求不明確。目前北京、上海等地已實現行業歸口管理,可將經驗做法在全國推行。各地應促進現有校外培訓機構由學科類培訓向素質類培訓轉型,打通部門壁壘,開闢綠色通道。

  指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協同育人機制中的重要一環,也是最薄弱一環。目前家庭教育建設仍拘泥于家長學校、家委會等傳統形式,指導性、實效性、互動性欠缺。校外培訓機構應發揮在學情分析和育兒研究方面的優勢,積極推進家庭教育指導,從培養優秀學子轉向培養合格家長,從販賣焦慮轉向治愈焦慮。增加家庭教育指導板塊和平臺,向家長傳播科學育兒理念,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優勢,疏導青少年心理問題,構建和諧親子關係,塑造良好家教家風。

  發展職業教育。近年來,國家相關政策與法律對社會力量參與職業教育、舉辦職業培訓持積極鼓勵與支持的態度。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規定,國家鼓勵企業以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依法舉辦或者參與舉辦實施職業教育的民辦學校。《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規定,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培訓,鼓勵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職業院校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當前,新經濟發展、新業態涌現催生新職業、新專業産生,為新技能培訓提供廣闊空間。現有校外培訓機構可利用在線教育的技術優勢,除提供考試、留學等成人培訓外,還可提供更多在線新型職業技能類培訓。

  服務終身教育。當前資本對教育的參與過多集中于K12階段,政府部門應引導更多企業參與成人終身學習。校外培訓機構應將關注點從K12教育轉向終身教育,助力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慧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為成人終身學習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學習資源推介、學習方法指導和學習同伴推薦。

  促進鄉村教育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提高農村教育品質。當前鄉村教育硬體條件明顯改觀,但教師隊伍和教學品質提升依然任務艱巨。近年來,一些校外培訓頭部企業通過“名師課堂”建設與應用,在促進鄉村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方面取得了積極效果,但也出現傳統教師轉變為在線課程助教後,從教積極性下降的問題。機構要研究在鄉村教育振興中,互聯網課程與教師的角色分工問題,政府部門要鼓勵支持校外培訓機構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扶智強師,開發與信息化硬體相適應的智慧化學習平臺和教師培訓平臺,在共享優質資源的同時增強課堂吸引力、增進教學互動、提升教師育人能力,增強鄉村學生和教師的獲得感。

  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目前一些在線教育企業,通過為國外學習者提供中文學習的方式,傳播中國文化,打造複雜國際關係背景下對外人文交流新窗口。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疫情影響為中國教育服務特別是在線教育行業提供的機遇,為全球學習者提供優質課程,培育教育服務業國際競爭優勢,將在線教育作為促進科技人文交流的新途徑,為世界教育變革貢獻中國力量。(作者曲一帆,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育與開放經濟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員)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