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5日,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拉開帷幕。
今年,全國報考人數為457萬,比2021年增長80萬。實際上,自2016年起,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一直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長趨勢。
就在考研開啟當天,中國教育在線發佈《202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研究生報名熱度持續高漲,就業壓力仍為主要因素,且人文社科類專業競爭激烈。
用人單位對學歷要求越來越高
“努力只能過線,拼命才能上岸。”上岸,指的是脫離備戰考研的“苦海”,進入心儀的高校。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持續擴大。2011年我國研究生招生總人數為56萬,到2020年已達到110.6萬,2021年則約為120萬。
但上岸仍然不易,畢竟考研報名的人數也在水漲船高。
根據對考研動機的調查分析,就業壓力成為考生選擇考研的最主要因素。近六成的考生因為就業壓力大,想增強就業競爭力而選擇考研。通過對考生的調查發現,面對當前的就業形勢,超過四成的考生認為就業有一定難度,對找到理想工作信心不足。33%的考生認為通過努力可以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有信心找到理想的工作。22%的考生則表示擔憂,認為就業形勢嚴峻,擔心找不到工作。
40年前,蘭德爾·柯林斯在《文憑社會》中提出了“文憑通脹”現象——獲得高學歷的人越來越多,工作職位對教育水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學歷貶值,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國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就業者比例穩步上升。2007年我國就業人群中研究生學歷人數佔比為0.2%,之後該佔比不斷上升。到2019年,我國就業人群中研究生學歷人數佔比達到1.1%。也就是説每100名就業者中就有1名擁有研究生學歷。用人單位對從業者學歷要求越來越高。
專碩招生人數增長明顯
考研大軍中,什麼專業報考的人更多?
《報告》分析了深圳大學2022年碩士研究生報考情況,從深圳大學2022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來看,應用心理、心理學、新聞與傳播、計算機技術等成為網上報名人數排行前四的專業,均突破千人。而智慧製造技術、現代教育技術等理工科專業報考不足百人,差異較大。
而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這所工科高校的2022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中,1147人報考工商管理專業,位居第一,會計與法律(非法學)報考人數也均超過了400人,高居第五與第六位。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2年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中,2723人報考電子信息專業,位居第一,但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及工程管理專業報考人數也均超過了1000人。
也就是説,即使在偏理工科的高校,人文社科類專業的考研競爭依然激烈。
《報告》指出,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碩士研究生招生總人數中,專碩招生人數增長明顯。從2011年的15.8萬人增長到2020年的60.2萬人,專碩招生人數增長近4倍。
教育部發佈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中指出,支持學位授予單位優化人才培養結構,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增量主要用於專業學位。可以預見,未來面向專業碩士的招生與培養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
此外,碩士研究生招生增量主要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傾斜,向人工智能、公共衛生等服務國家戰略、社會民生急需領域的相關學科傾斜。推免作為高品質研究生招生的重要渠道之一,名額也同樣向國家急需領域傾斜。
此前,教育部研究生司黨支部書記、司長洪大用指出,要著眼未來、規劃當下,適應高品質發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研究生教育體系調整升級,創造更多機會、更優品質、更佳體驗、更強力量,因而具有更大影響的研究生教育。
“更多機會”既是數量上的,也是結構上的,要致力於讓有需要、有興趣、有能力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優品質”是要全面推進學科專業、人才培養和管理評價體系等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品質。“更佳體驗”是要著力優化教和學的體驗,充分激發學生潛力,使基於興趣的學習成為研究創新的重要動力。“更強力量”是要著力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撐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能力,更有效地應對全球科技和人才競爭,更有力地提升我國綜合實力。“更大影響”就是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持續打造“留學中國”品牌,不斷擴大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影響。(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