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招進行時》是高考招生相關視頻訪談特別節目,節目邀請全國百餘所高校校長、招辦主任權威解讀招生政策,錄取規則等,詳細介紹高校辦學特色、通過“零距離接觸高校招辦領導”,為考生提供最新招辦資訊。指導考生填報志願、選擇專業以及未來職業選擇,及時了解高校熱門專業及最新信息。
近日,香港浸會大學教務長程淑麗老師為廣大高考學子介紹香港浸會大學2025年招生信息。
香港浸會大學教務長程淑麗
六個學院近1.2萬名學生 在世界大學排名中節節上升
香港浸會大學的基本情況、辦學理念和校園環境:
程淑麗:香港浸會大學(簡稱“浸大”) 創辦于1956年,是八所受香港特區政府資助的公立大學之一。浸大有六個學院,包括文學及社會科學院、工商管理學院、中醫藥學院、傳理學院、創意藝術學院及理學院。大學現有七千多名本科生及四千多名研究生,所頒授之本科及高等學位資格都獲得內地及國際認可。
近年,浸大在主要世界大學排名榜中排名節節上升,教與學方面的卓越表現亦獲得國際和本地教學機構認可,當中包括:QS 亞洲大學排名 71;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學影響力排名中「優質教育」全球第二及「跨學科科學」全球五十五;2024年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傑出教學獎中,在八所大學當中首次囊括所有獎項,包括兩個個人奬及一個團體獎。
浸大非常重視創新和科技,在教育創新方面,浸大開辦多項跨學科本科課程。在創新研究方面,浸大成立多個研究中心和實驗室,推動跨學科創意的研究,培訓專業人才。此外,浸大更成立創新轉化及政策研究院,致力把研究和發明轉化到可應用的層面,惠及社會、國家甚至世界。在中醫藥研究方面,浸大持續推動其創新與發展,開發可應用於臨床環境的創新技術和産品。浸大獲選承辦香港首間中醫醫院,新藥研發也獲得了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批准進行第一期臨床研究,推動了中醫藥的國際化發展。除了中醫,其實最近,浸大已向香港特區政府提交了成立新的西醫學院的建議書,希望可為西醫的教育出一分力。
浸大校園位於香港九龍塘市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校園不斷擴展,校內設施不斷更新,課室和實驗室配備先進器材。今年新開幕的「賽馬會創意校園」額外提供1700多個宿位。內地同學的宿位就更有保證。
文理兼備 提供四十多個本科及五十多個研究生專業
香港浸會大學有哪些特色專業和核心競爭力:
程淑麗:浸大的學科文理兼備,在文學及社會科學、理、商、傳理、創意藝術、以及中醫藥各範疇合共提供四十多個本科及五十多個研究生專業,當中更有不少屬於全港首創的學院和專業。
浸大的傳理學院歷史悠久,是大中華地區頂尖傳播學院之一,傳理專業也是全球排名前一百的,同學畢業後投身業界, 都有很好的就業前景。工商管理學院屬於全球少於百分之一擁有三重認證的商學院,達到國際一流水準。2024年文學及社會科學院合併,是推動跨學科教育及研究的重要一步。創意藝術學院由「電影學院」、「音樂學院」及「視覺藝術院」組成,注重推動藝術科技的發展。理學院注重基礎科學研究和應用,培養同學的實踐能力。中醫藥學院的中醫課程是香港最早的中醫課程之一,名額也是最多,畢業生可考取中醫執業資格。
為提升畢業生的競爭力,裝備同學為各種挑戰作好準備,以及能塑造自己的未來,大學積極開辦配合社會發展的新專業,除了2022年開辦四個跨學科專業,今年更推出新的跨學科專業「數位未來與人文學科文理學士(榮譽)」,涵蓋數位未來、人文學科和數碼技術等主題科目,讓同學能更全面地學習和應對未來。此外,「體育及康樂管理文學士(榮譽)」也增設了全新的「運動科學」專業,讓同學能在運動大數據分析、分子運動生理學和科學化訓練等領域有所認識。
因應社會和市場的快速變化,浸大還新增第二專業,讓同學深入掌握第一個專業以外另一個學科的知識。新開辦的七個「跨學科第二專業」為文化産業管理、創意産業管理、數碼娛樂、互動媒體出版、綠色科技與可持續管理、應用人工智能與可持續社會,以及創業與創新管理。兩個「第二專業」為人工智能及數據科學,及檢測科學。這些不僅幫助同學培養靈活應變能力和多重技能,也為未來的職業發展做好準備。
推進跨學科教與學 跨學科修讀 培養複合型人才
香港浸會大學本科階段的人才培養模式:
程淑麗:浸大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體驗,致力推進跨學科教與學,鼓勵同學修讀跨學科專業和跨學科第二專業。在2025/26學年,浸大通識教育課程將加入一門新的科「人工智能創新社會公益」,裝備同學科技技能。另外通過「服務學習」這種體驗式教學法,讓同學可以服務本地、國家甚至全球,培養同學成為關愛社群和有承擔的社會棟樑。同學在過程中有反思的機會,鍛鍊同學在群體的溝通與合作,從而豐富學習和協助個人成長。浸大期望通過全面的大學教育,培養同學所需的素養,畢業時具備創意、溝通、和群體等特質。
借助各方資源推動學校師生多元交流學習
香港浸會大學在國際合作與交流方面有哪些具體的計劃和舉措?在全球化背景下,請問程老師學校如何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學生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程淑麗:推動大學國際化是其中一個重點,浸大所有課程均以英語授課,學校有五千名非本地生及三百多名非本地教授老師。同學來自不同地方,包括內地,以及非洲、南美洲和中亞等地區。大學定期在校園舉辦不同的活動促進文化融合,如每年邀請各國駐香港總領事親臨校園與師生互動交流,幫助同學以多角度認識各國文化,拓寛國際視野。大學提供資助讓同學能走出課堂,到海外交流、實習、參與研究或義務服務。擴展視野並提升職場競爭力。現時大學有超過390 海外交流夥伴, 遍佈50國家及地區。大學也與海外知名學府合作舉辦雙學位課程, 同學可在本科就讀期間在香港及海外學府進行學習及文化交流,完成學業後可取得浸大及海外大學頒授的學士學位證書。
此外,浸大也通過開設「大灣區延伸學習計劃」,讓同學可以在浸大及北師香港浸會大學分別位於九龍塘及珠海的校園,學習一個學期或一年,通過交流、實習等互動,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讓他們更了解國情, 也加深對大灣區的認識。
海內外實習機會和事業策劃中心協助畢業生就業
香港浸會大學如何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為學生提供實習提供哪些幫助?
程淑麗:浸大提供很多不同的實習機會,有在本地、內地和海外,讓同學可以體驗工作,把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環境中。為了讓同學更好的準備就業,浸大設有事業策劃中心,安排就業指導老師幫助有需要的同學規劃職業方向,中心也會舉辦就業準備工作坊和職業博覽。
全面的學生支援 幫助新生融入香港生活
香港浸會大學為內地生提供了哪些生活上的支持和幫助?學校是否有內地生協會或類似組織來協助新生適應環境?
程淑麗:浸大充滿關愛文化,特別為剛到香港的內地新生舉辦各種適應活動,幫助他們融入香港生活。例如“親善家庭計劃”,為內地生安排接待家庭,提供關懷和支持,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還有“香港浸會大學內地香港青年聯合會”,舉辦活動促進內地與香港同學的交流,增進友誼,並在學業和生活上提供幫助,讓新生更快適應成為「浸大人」。
面向31省市計劃招生600多名,大部分專業文理兼收,6月11日申請截止
2025年香港浸會大學的招生政策和招生計劃是怎樣的?請老師介紹下內地高考生的報考方式和流程。以及大家所關注的國際課程的學生又該如何申請呢?
程淑麗:從2003年開始,浸大獲得國家教育部批准,以自主招生方式在內地招收應屆高考畢業生。大學沒有參加統招計劃,各省市沒有名額限制,31省市的應屆高考生(包括復讀生)可以直接向大學提交入學申請,今年大幅增加非本地生名額到600多名。特別一提,浸大沒有委託任何仲介人或仲介公司處理招生事宜,所有入學申請及費用都需要直接交予大學。
至於招生模式,各學院稍有不同,主要分為「聯合收生」和「獨立收生」兩類。在「聯合收生」的制度下,報考時,同學可按自己的興趣報讀心儀的學院,入學後利用第一年時間了解各個學科範疇,在第二年才分配專業,如「文學士(榮譽)」、「工商管理學士(榮譽)」。另一種是「獨立收生」,同學在報讀時需要選定主修,例如「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體育及康樂管理文學士(榮譽)」。
入學要求方面,除理學士和中醫藥學院有學科要求,浸大大部份專業都是文理兼收。申請人的高考成績必須達到所屬省市區的一本線或特殊類型招生控制分數線,而且英語成績須達110分。除高考成績外,部分專業設面試,大學會綜合考慮申請人的高考成績和面試表現,擇優錄取。
今年的內地招生計劃已開始接受報名,截止申請日期為6月11日。在高考成績公佈以後,大學會在6月底到7月初公佈面試和錄取名單。所有錄取程式會在7月7日結束。
至於持國際學歷的內地生,可以通過非聯招入學計劃報考浸大,也是直接提交申請予大學,截止報名日期為5月30日。詳細的報考程式和入學要求可以參閱大學的招生網頁。
考場上冷靜對應 面試建議多了解社會議題
2025年對於即將報考的學生和家長有哪些建議呢? 送上今年的高考祝福語!
程淑麗:同學們,要努力讀書準備高考,也要保持最好的狀態。在考場上冷靜應對,發揮出最好的實力。如果你們報考的專業需要面試,也要多了解社會議題。多練習英文口語,這樣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知識,在不同話題中展示自己的觀點。
最後,祝大家高考順利,考出好成績!我們期待更多優秀的同學加入浸大,一起開啟人生的新篇章!(圖/文 焦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