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商業視野與新商科教育高品質發展論壇落幕
2025-06-03 15:04:35來源: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24年5月29日下午,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碳中和與清潔能源教育專業委員會指導,北京金融科技學院主辦,北京金融科技學院國際商學院、智慧會計産業學院承辦,守望地球、北京知鏈科技有限公司支持的“全球商業視野與新商科教育高品質發展論壇”舉行。

全球商業視野與新商科教育高品質發展論壇落幕_fororder_1

  本次論壇以“綠色低碳賦能新商科教育創新發展”為主題,邀請了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前主任Dr. Rajendra shende先生;守望地球創始人、理事長諶良仲先生;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王建良教授;北京知鏈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劉全寶先生進行主題演講,吸引了來自學術界、企業界及國際組織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新商科教育在綠色低碳背景下的創新路徑與發展方向。論壇由北京金融科技學院國際商學院院長劉楊主持。

全球商業視野與新商科教育高品質發展論壇落幕_fororder_2

北京金融科技學院校長呂憲棟

  論壇伊始,北京金融科技學院校長呂憲棟致辭。他表示:“在全球氣候變暖與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重的背景下,綠色發展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使命。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肩負著培養未來商業領袖的重任,更應主動將綠色低碳理念融入商科教育,為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呂校長強調,學校將從深化課程改革、加強校企合作、打造零碳校園三方面入手,推動綠色新商科教育的發展。他特別提到,學校將把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ESG等前沿內容納入課程體系,並與企業合作探索綠色金融、碳資産管理等新興領域,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

全球商業視野與新商科教育高品質發展論壇落幕_fororder_3

北京金融科技學院副校長蒲嘉陵

  隨後,由北京金融科技學院副校長蒲嘉陵宣佈啟動“綠色新商科教育”行動計劃。該計劃為我校響應國家“雙碳”戰略、踐行高等教育使命的重要舉措,通過融入守望地球創始人諶良仲先生及其團隊發起的公益造林項目和青少年氣候行動,以及由高等教育學會碳中和專委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碳中和與氣候變化驅動綠色轉型”教席、螞蟻森林基金會和北京知鏈科技有限公司聯合9家院校和中國環境出版社集團等參與單位共同發起的全國高校“綠色教育&低碳校園”行動計劃,旨在構建綠色低碳發展的新商科教育模式,引導青年學生成為推動社會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

全球商業視野與新商科教育高品質發展論壇落幕_fororder_4

  為更好推進“綠色新商科教育”行動計劃,學校特聘任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Dr. Rajendra shende為國際導師,守望地球理事長諶良仲教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王建良教授為客座教授。這些專家學者將為我校新商科教育注入國際視野、理論支持與實踐智慧。

  論壇圍繞綠色低碳與商科教育開展了四場主題演講,內容涵蓋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創新模式及綠色技術應用等前沿議題。

全球商業視野與新商科教育高品質發展論壇落幕_fororder_5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Dr. Rajendra Shende 進行線上演講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Dr. Rajendra Shende(線上)發表了題為《變革商業教育,賦能青年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凈零未來》的主題演講,聚焦全球氣候危機與商科教育的轉型,呼籲通過教育革新培養新一代可持續商業領袖。Dr. Shende指出,當前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已迫在眉睫,商科教育必須超越傳統商業技能培養,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課程核心。他指出可持續發展不應僅是選修課題,而應成為貫穿金融、行銷、供應鏈等所有學科的主線;分享了其所在機構推動“零碳校園”的案例。通過跨學科合作,學生參與太陽能項目、綠色採購政策制定等實際任務,將課堂知識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呼籲要加強國際協作,培養青年的全球視野。演講最後,Dr. Shende強調,商科院校應成為可持續發展的燈塔,通過校園實踐、産學研合作,向社會傳遞綠色轉型的可行性。教育的力量在於賦能青年——他們將是實現凈零未來的中堅力量。

全球商業視野與新商科教育高品質發展論壇落幕_fororder_6

守望地球理事長、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公益活動首席研學顧問諶良仲

  守望地球理事長、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公益活動首席研學顧問諶良仲先生發表了題為《智慧零碳校園領航,鍛造全球視野人才》的主題演講。諶先生結合自身在氣候變化與教育融合領域的豐富經驗,分享了“大學智慧零碳校園”項目的實踐成果,為全球氣候治理人才培養提供了創新思路。他指出面對全球溫升的嚴峻現實,教育機構應成為應對氣候危機的核心力量;分享了其主導的“大學智慧零碳校園”項目已在北京大學深圳校區、香港迦密柏雨中學等多地落地,通過光伏發電系統、智慧監測平臺等技術應用,將國際氣候治理框架轉化為可操作的校園實踐;提出了“科研-教學-實踐”三位一體的育人模式。例如,“氣候先鋒學校”計劃通過森林生態監測、碳排放核算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從抽象概念走向具體行動,為學生提供了全球氣候治理的實戰場景,助力培養兼具專業能力與國際視野的綠色領袖;最後,呼籲高校應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氣候行動樞紐”,通過智慧校園建設、跨學科課程設計及國際合作,推動教育範式變革。

全球商業視野與新商科教育高品質發展論壇落幕_fororder_7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王建良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王建良教授發表了題為《能源特色高校經管專業綠色智慧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的主題演講,分享了該校在綠色低碳與數字智慧人才培養方面的創新實踐,為新時代商科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王建良院長指出,在“雙碳”戰略背景下,能源類高校肩負著培養複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中國石油大學經管學院創新性地構建了“1535”大經管人才培養體系,將能源特色、綠色低碳與數字智慧深度融合,形成了“一般經管+能源+綠色+數字化”的四維課程體系;在産教融合方面,學院通過校企共建實踐基地、科研反哺教學等模式,與上海期貨交易所、北京低碳清潔能源研究院等機構深度合作,為學生提供真實産業場景的實踐機會;在國際化培養方面,學院既開設全英文能源金融課程,吸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又注重將中國能源故事融入課程思政,實現了國際規則接軌與中國話語構建的有機統一;最後,王院長強調,綠色低碳不是商科教育的“附加題”,而是必須回答好的“必答題”。只有打破學科邊界、重構培養體系,才能讓教育真正成為驅動産業綠色轉型的“引擎”。這一探索不僅服務國家能源戰略需求,也為新商科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複製的經驗。

全球商業視野與新商科教育高品質發展論壇落幕_fororder_8

北京知鏈科技有限公司劉全寶

  北京知鏈科技有限公司劉全寶總裁發表了題為《綠色低碳行動與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的主題演講,分享了數字化技術在綠色商科教育中的創新應用,為“雙碳”背景下新商科人才培養提供了全新思路。他首先介紹了知鏈科技聯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碳中和專委會等機構發起的“綠色教育&低碳校園”行動計劃,構建了“綠色課程+低碳實踐+數字技術”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其次,分享了在跨學科融合方面,知鏈科技創新性地提出“工科+商科+“雙碳””培養模型,開發了碳會計、碳審計等特色課程,將碳排放計量、碳資産交易等專業知識與傳統商科課程有機結合。重點介紹了“虛擬電廠運營模擬”等創新教學工具,通過AI技術模擬能源調度與交易決策,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掌握綠色管理技能;再次,交流了“綠色教育&低碳校園”行動計劃,該計劃構建了院校、企業、平臺多方協作的網絡,通過校企共建實踐基地、舉辦碳中和主題賽事以及“綠色積分兌換公益林”等激勵機制,實現了從人才培養到生態共建的閉環;最後,他強調綠色低碳教育不是簡單的課程疊加,而是需要理念重構、技術賦能、生態協同的系統工程。新商科教育必須培養既懂綠色商業規則,又能駕馭數字技術的複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服務國家“雙碳”戰略需求。

全球商業視野與新商科教育高品質發展論壇落幕_fororder_9

北京金融科技學院國際商學院院長劉楊

  在論壇閉幕環節,北京金融科技學院國際商學院院長劉楊對會議成果作出深刻總結。她指出:“綠色新商科不僅是教育模式的升級,更是一場關乎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革命。今天的論壇通過四大主題演講,系統構建了從理念革新到實踐落地的完整路徑——從Dr. Shende提出的全球氣候治理教育框架,到諶良仲先生的“零碳校園”本土實踐;從王建良院長的能源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到劉全寶總裁的數字化綠色教育解決方案,為商科教育轉型提供了多維度的創新範式。”劉楊院長指出,未來需要重點推進三個方面的建設:一是深化課程體系改革,將ESG理念、碳管理技能融入商科核心課程;二是強化産學研協同,依託“綠色新商科教育”行動計劃,與螞蟻森林、上海期貨交易所等機構共建實踐平臺;三是拓展國際合作網絡,借鑒諾貝爾和平獎得主Dr. Shende等國際專家的經驗,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人才培養標準制定。

  據了解,北京金融科技學院國際商學院將以此次論壇為契機,全面啟動“綠色新商科教育”行動計劃。綠色低碳不僅是理念,更是行動;新商科教育不僅是改革,更是使命。讓我們攜手,共同推動新商科教育的高品質發展。(消息來源:北京金融科技學院)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