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實戰遠比想像殘酷。為合成理想産品,我和團隊經歷了大半年‘合成—評價—失敗—再合成’的循環。真正的洗禮在中試車間,黏度失控、原料溶解等問題接踵而至,40天裏,我們與工人師傅同吃同住,完成了5輪放大實驗。當第三釜中試産品終於達標時,我懂得了把論文變成産品的路是用汗水與堅持鋪就的。”在7月15日舉行的教育部新聞通氣會上,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碩士張百川談及自己工程碩士學習實踐經歷時感慨道。
張百川是首批專項試點工程碩士中的一員。今年首批畢業的2100多名專項試點工程碩士中,有67人以實踐成果申請學位,張百川就是其中之一。在通氣會上,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郝彤亮説,卓越工程師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卓越工程師培養是高端人才自主培養“國之大者”。教育部以實質化校企聯合培養為牽引,2022年聯合中組部等9部門啟動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3年來成效顯著。
目前,我國已建立了40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構建了校企協同培養的新型實體平臺;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了4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打造政府主導、産業牽引、高校支撐、多主體參與的人才培養和科技産業創新特區。
郝彤亮介紹,在能力重塑方面,聚焦18個關鍵領域,校企協同建設201門“高階性、前沿性、交叉性、挑戰度”核心課程,並通過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免費共享;培訓校企導師2000余人,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聘任校企導師2.32萬名,其中一線總師2091名;圍繞行業技術難題,企業向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提供5100多個來自産業一線的研究課題,作為工程碩博士開展科研、學位論文選題的主要來源;校企聯合建成300多個工程師技術中心,為工程碩博士在真實環境中開展科研創造有利條件。
作為第一批加入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企業,北方華創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調配部總監王松濤介紹,公司創立了以成果為導向的評價機制,企業導師定期評估學生課題進展及近期表現,並適時作出調整;學術論文不作為學生畢業的必需項目,以聯培學生在企業實踐階段的實際工程成果作為主要評價依據。
“通過3年的探索實踐,我們累計已吸引優秀學生超過40人,首批試點學生全部參與到企業核心研發項目,表現優異。”王松濤説。
據介紹,首屆專項試點工程碩士整體實現高品質就業,有71%留在了本領域企業就業。
如何實現常態化的卓越工程師培養?郝彤亮説,産教融合培養將從小範圍的試點探索向所有工程碩博士推廣。到2030年,教育部將推動超半數工程碩博士培養單位自主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引領工程教育變革,並向全部67個專業學位類別推廣。(記者 李禾)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