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的課堂”讀懂山河
2025-09-01 09:19:17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行走的課堂”讀懂山河

暑假期間,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前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研學,一些孩子還特地繫上紅領巾。記者 尹 婕攝

在“行走的課堂”讀懂山河

家長帶著孩子在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參觀。鄒新江攝(人民圖片)

在“行走的課堂”讀懂山河

近年來,甘肅敦煌依託歷史文化,大力發展文化研學。圖為學員在鳴沙書院研學教室臨摹敦煌壁畫。張曉亮攝(人民圖片)

  這個暑假,博物館、紅色場館、科技館、手工坊,甚至是田間地頭,常可見大批參與主題研學的大中小學生。在遊中學、在學中游的研學遊被稱為“行走的課堂”,已成為廣大青少年了解歷史、品味文化、讀懂山河的重要途徑。

  “一趟意義不凡的旅程”

  8月中旬的一個週末,記者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遇到多組家庭,他們來自河北、上海、江蘇、山東等地,不約而同地將這裡作為北京之行的第一站,懷著共同的心願:和孩子一起深入了解抗戰歷史、感悟抗戰精神。來自江蘇無錫的四年級學生張嘉洛還特地繫上了紅領巾。

  當天10時30分,定時講解開始,講解員身邊迅速聚集起一大群觀眾,張嘉洛和父母也在其中,他們安靜地聆聽講解,參觀《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不少孩子手裏還拿著筆和本,不時記錄下印象深刻的細節。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每天有6場這樣的定時講解,每一場都有很多觀眾參與。

  “這是一趟意義不凡的旅程。”張嘉洛爸爸説,“每個中國人都應當了解抗戰歷史,趁著暑假,帶孩子參觀紅色場館,讓他親眼看看革命文物、聽聽講解員的講解,相信會給他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這也是很多紅色研學遊參與者的初衷。

  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被“八百壯士”孤軍堅守四天四夜、保衛四行倉庫的故事所震撼;在山東棗莊臺兒莊大戰遺址公園,駐足於一面佈滿彈孔的墻體前,感悟中國將士寸土不讓的精神;在江蘇淮安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紀念館,透過銹跡斑斑的槍支想像當年戰鬥的激烈……暑假期間,全國多個紅色景點迎來遊客潮,紅色研學遊為多地旅遊市場增添亮點。

  走進“山水之間”

  在老師的指導下仔細觀察山脈的走向、顏色,揣摩一番後落筆。甘肅張掖七彩丹霞景區裏,一群手捧畫本、盤腿而坐的學生,正認真地進行創作。這個美術主題研學小團隊共有5名隊員、2名老師,完成七彩丹霞繪畫創作後,他們還將前往山丹馬場繼續研學活動。

  張掖位於甘肅河西走廊中段,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優美的自然風光,是許多遊客到甘肅旅遊的必遊之地。近年來,這裡又成為研學遊的熱門選擇。

  5月,當地舉辦“絲路明珠·彩虹張掖”研學旅遊資源推介會,全面展示張掖地質奇觀、民族文化、生態環保、紅色教育等研學旅遊資源,並搭建校地合作新平臺,建設優質研學實踐基地,打造主題鮮明的精品研學路線。目前,當地已有26個旅遊景區(景點)、部分重點鄉村旅遊村及旅遊企業成功入選張掖市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評估認定名單,佔全市研學基地總數的60%以上。丹霞國家地質博物館、蘆水灣、七彩丹霞、平山湖大峽谷等重點旅遊景區紛紛開展研學旅行項目,研學旅行基地建設日臻完善。暑假期間,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梨園口戰鬥遺址、七彩丹霞、山丹馬場等地吸引眾多研學團隊。

  各地根植于“山水之間”的研學項目備受歡迎,例如,浙江麗水的雲和梯田,吸引遊客前往感受自然與農耕文明;廣西崇左的德天跨國瀑布,憑藉優良生態“出圈”;陜西秦嶺的珍稀動植物讓遊客連呼“不虛此行”。

  與前沿科技“親密接觸”

  8月底,“科技探索·未來築夢”2025年貴州省畢節市青少年科普研學夏令營活動啟動,學員們走進畢節市科學技術館、畢節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生命科學館,了解航空航天、人體生命構造等相關知識。參與體驗後的學員紛紛表示“很酷”。

  這個暑期,拼接戰鬥機模型零件、編寫代碼、體驗模擬無人機派送等一系列“科技味兒”十足的研學活動,受到眾多研學遊客及家長歡迎,不少地方還專門推出科技主題研學産品路線,方便參與者與前沿科技“親密接觸”。

  日前,2025年全國科普月浙江(杭州)主場活動啟動,以“AI在浙江:尋找身邊的人工智能”為主題,聚焦智慧城市、生命健康、産業升級、綠色發展四大應用場景,生動呈現人工智能如何深度融入百姓生活、賦能産業發展、助推社會進步。現場還發佈了百餘條“citywalk”科普研學路線,並重點推薦了“杭城機甲探秘:從倣生到智慧的機器人之旅”“虛實共生:浙江元宇宙智慧體驗路線”“AI駕道:從汽車製造到未來出行之旅”等10條路線。據介紹,公眾在高德地圖檢索“浙裏科普”,還可一鍵導航至全省1000多家科普基地,個性化規劃一場知識性與趣味性兼備的城市探索之旅。

  業內專家徐華玉指出,中國研學旅行從早期以山水觀光為主的簡單課堂補充,逐漸發展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未來,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都將成為科技研學的熱門內容。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