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小學體育課上,師生通過觀看視頻和數據分析了解學生運動情況。思明區教育局供圖
上海市虹口區曲陽第四小學學生在課堂上,使用學科學習智慧體完善思維導圖。學校供圖
近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推行更富有成效的學習方式。在我國不斷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全國各地各校積極推進探索與實踐,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本期專刊聚焦“人工智能+教育”校園應用新場景討論和經驗分享,呈現中小學應用人工智能的鮮活樣態,敬請關注。
——編者
當前,人工智能(AI)在校園中有哪些典型應用場景?如何用好人工智能促進智慧校園建設?近日,在2025全球智慧教育大會上,圍繞以上問題,記者專訪了北京第五實驗學校校長李有毅、廣東省電化教育館數字教育部主任楊明歡、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毛道生、長沙師範學院附屬小學總校長張華。
1 人工智能在校園應用的場景
記者:請幾位談談,人工智能(AI)在學校中實現了哪些應用?有哪些代表性應用場景?
毛道生:人工智能在學校中的應用已滲透至教學、教研、管理、評價等全流程,形成了多維度、深層次的融合場景。目前,成都正在推進AI應用在基礎教育階段橫向覆蓋德智體美勞全領域,縱向覆蓋小學初中高中各學段。在助學方面,基於人工智能大模型,開發“AI學習夥伴矩陣”,其中含學科類、心理類、閱讀類等智慧學伴。在智慧助教助研方面,主要是通過AI實現數據智慧化分析,精準反映教學軌跡並提供改進策略,加速教師教學育人從“經驗主導”向“數據賦能”轉型。在智慧助評助管方面,不少學校借助AI生成學生“成長畫像”,一人一案,形成持續性、循環追蹤的數據,對學生成長提供個性化指導。
張華:目前,我們學校教學基本實現全學科、常態化的AI應用。如通過AI學情分析實現個性化學習推薦,通過AI智慧體育、AI心理夥伴、AI輔導機器人、各種生成式AI系統等,支持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合作學習等。我校最有代表性的應用場景是基於移動終端的智慧課堂AI學伴的常態化應用場景。依託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核心技術,實現課堂全場景智慧化:教師可快速生成課件、智慧批改作業,學生通過語音交互完成答題,實時獲取學情反饋。
2 人工智能在校園規模化應用存在的主要障礙
記者:人工智能在智慧校園建設中,如拓展新場景、實現規模化應用方面還存在哪些障礙?
李有毅:就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中應用,多名教師直言,“我們需要的是持續的學科嵌入式培訓,而不是一次次的講座”。這反映出,智慧時代教師教育焦慮與困境:部分教師對演算法原理不了解,易依賴系統推薦或擔心被替代,而且現有教師評價體系以考試成績為主,教師向“價值引領者”等角色轉型缺乏專業培訓、評價改革和權益保障。
楊明歡:當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但校園中的應用仍處於從探索階段走向高效應用的過渡階段,其應用存在幾個難題。
一是教師適應性不足,技術進階培訓的普遍缺乏,導致教師難以有效駕馭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進行教學創新;加上傳統教學理念和方式,進一步阻礙了向智慧技術賦能的新模式轉型。二是新型教學評價體系尚不完善,導致如何有效實施個性化教學缺乏明確方向。三是經驗共享機制的缺失,教師群體間難以形成協同效應,制約了AI更廣範圍、更快速融入教育生態的進程。
毛道生:我重點談兩點,一是技術層面,現有AI工具多針對標準化教學場景開發,難以適應複雜性和個性化的教學場景需求,如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等,這制約了場景的拓展。二是教師的層面,多數教師有操作AI工具的能力,但缺乏解析數據的能力,AI生成的學情報告與真實課堂存在“解釋鴻溝”,教師難以將其轉化為精準的教學策略,阻礙了人工智能在教研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成效。
3 構建高效協同的人工智能校園應用生態
記者:如何推動人工智能在校園深入應用,構建更加完善、協同性更強的智慧校園生態?
李有毅:當前,人工智能在校園深入應用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整個校園系統進行適配的過程,校長在強化AI與課堂教學、教育管理等融合的工作中,更要提前佈局以下三方面:
一是意識迭代更新。AI在教育中高使用已成為事實,“高使用不等於高素養”,培訓和倫理框架將成為未來幾年學校及教師發展的關鍵所在。二是嵌入教學設計,結合各學科的特點,將AI技能嵌入教學設計,而不是單純學AI技能。三是讓學生有話語權,在制定AI使用和評估制度時,要吸收學生和家長的實際體驗和反饋。
楊明歡:結合當前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中應用的發展趨勢,需構建多維度協同推進體系。一是,教師發展層面,要開展目標明確、內容落地的培訓。通過系統化技術培訓提升教師駕馭AI工具進行教學創新的能力。二是,教學模式層面,通過重塑教學流程與資源生態,探索人工智能賦能的個性化學習、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等新型教學模式,並利用其強大的數據洞察能力優化學情分析與教學評價,實現教育管理的科學性與精準性。三是,制度層面,區域和學校需建立科學的AI教學應用效能評估與動態反饋體系以持續優化實踐,並通過打造示範案例、建立推廣機制加速優秀經驗的校際傳播與規模化落地,形成推動教學深度變革的閉環動力。
張華:構建協同性更強的智慧校園生態,必須整合教師現實觀感與AI生成數據應用。
首先,圍繞教師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進行探索。學校需引導教師主動在課後調取並閱讀課堂教學分析報告,直觀了解自己的課堂教學情況及教學水準後,自我總結和反思教學,在“實踐—思考”的沉澱中不斷提升個人教學能力。其次,圍繞精準教研新模式構建進行探索。通過備課、上課、聽評課到反思和在線研修等教研環節之間數據的貫通,探索形成相對系統和完整的數字化教研模式,帶著教師科學、合理地用數據。最後,圍繞學校課堂的全面精準管理進行探索。通過教學全過程數據統計與分析,學校需精準掌握每堂課的教情與學情,了解全體教師的教學水準,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教學、教研、學習活動,真正實現數據驅動教師專業化發展。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