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佈置科學、充滿溫度與創意的教室,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對學生的成長髮展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當前一些中小學教室存在環境佈置隨意淩亂、學生主體地位體現不充分等問題。校長如何統籌規劃、創新思路,引領打造優質靈動的教室環境?本刊特編發一組稿件,供校長們參考。
——編者
觀點
打造“兒童視角”的班級主題墻
華麗芳
班級主題墻是教室中最為醒目的視覺焦點,它不是成人視角的“完美作品”,而應是“由學生設計”與“為學生表達”的結合體。班級主題墻的設計要尊重學生的參與權、表達權、決策權、評價權,重點思考主題從何誕生、內容如何構建、環境如何創設等問題。
主題誕生:從學生疑問與生活中萌芽。教師是環境的創設者、資源的提供者、過程的引導者、困難的協助者。校長要引導教師適時提出開放性問題,捕捉學生共同關注的話題或真實困惑,如“為什麼有的樹葉秋天會變黃”“影子為什麼會變長變短”。學校可要求各班定期召開主題班會,引導學生提出感興趣的探索方向,通過討論、投票等方式共同確定班級主題墻的核心內容。
內容構建:展現學生探索的真實軌跡。一方面,學校要遵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原則,動態呈現項目式學習或主題探索的全過程,如在“問題墻”板塊展示學生最初提出的問題,在“計劃角”板塊呈現小組的探索計劃草圖,在“探索足跡”板塊張貼觀察記錄、實驗過程照片、採訪筆記、收集的標本、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在“發現分享”板塊展示學生通過探究得出的結論、創作的成果,在“新問題角”板塊預留新疑問,體現學習的延續性。另一方面,學校要遵循“多元表達,尊重個性”原則,鼓勵學生用自己擅長且喜歡的方式表達,如塗鴉、手工、觀察記錄、攝影甚至一段口述錄音的二維碼等,讓每個學生的痕跡都能在墻上找到位置。
環境創設:打造學生可觸可感的天地。首先,材料要可親可觸。學校要使用安全、環保、易於學生操作的紙箱、布料等材料,定期檢查維護,減少一次性粘貼,多用魔術貼、夾子、網格板、磁性板等可反復調整的固定方式。其次,高度適宜,觸手可及。班級主題墻展示區域要嚴格控制在學生視線高度範圍內,方便學生觸摸和操作。最後,要有留白與互動設計,作為學生隨時補充想法、提問、投票或進行小遊戲的互動空間。
一面從兒童視角出發打造的班級主題墻,承載著學生共同的情感記憶和集體智慧,將抽象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做得到的生動實踐。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在班級主題墻上,那份“被重視”的價值感油然而生,將極大激發學生的主人翁精神,推動尊重、包容、積極、共創的班級氛圍的形成。
(作者係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錫梅實驗小學校長)
建言
班級環境建設要能“看見弱者”
王語
從筆者的觀察看來,當前中小學班級環境的建設可以分為4種類型。一是能看見“任務要求”的班級環境建設,其背後的邏輯是“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班主任將環境設計當作學校外在性的任務要求,按照學校的統一要求“齊步走”,“不少幹,也不多幹”。二是能看見“教師理念”的班級環境建設,其背後的邏輯是“班主任想讓班級環境變得怎麼樣”,將班級環境建設作為班主任興趣取向或帶班理念的投射。三是能看見“學生發展”的班級環境建設,其背後的邏輯是“想讓學生哪方面優秀我就建設什麼”,如為了營造良好的學風,設置“學生成長評比臺”,讓學生們在比學趕超中不斷追求卓越。四是能看得見“弱者”的班級環境建設,其背後的邏輯是“班級環境建設要為全體學生,特別是不那麼自信的學生提供安全感、鬆弛感、歸屬感”。
四種班級環境建設孰優孰劣並無定論,但可看見其背後教育理念的進階。以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為例,我們在近些年的實踐中主要在第四種——在“能看得見‘弱者”的班級環境建設”方面做出了積極探索。在我們看來,學習成績落後、缺乏自信的學生與成績優秀、特長突出、充滿自信的學生對教室的感受不會完全相同。前者容易感到焦慮、不安,更需要教室環境給予的情緒支持與積極暗示。如同木桶理論給我們的啟示一樣,需要更多支持的學生對班級環境的適應水準決定了班級環境的建設水準。
如何在班級環境設計中照顧到“弱者”?學校可以鐵制的洞洞板、磁吸板為材料,在教室前、中、後的墻面大面積設置軟墻,為普通學生搭建可以展示自我的舞臺。軟墻的使用有3個方面要求:其一,包容性優於卓越性,讓成績不突出的學生也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展示;其二,過程性優於結果性,及時更新學生取得的進步,不以結果為展示的唯一原則;其三,短期性目標優於長期性目標,將學生的進步及時“上墻”,不斷增強普通學生的自信心。
教室空間建設的較高境界,就是讓最缺乏自信的學生也能感到安全、被接納,從而真正促進每一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學校可增強環境的包容性與親和力,減少焦慮和壓迫感,通過設置多元化的景觀和場景,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創設溫暖、接納的空間氛圍,提升所有學生的心理安全感,激發其自信和歸屬感。
(作者係東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
靈動的教室空間從激活角落開始
宋德聰
教室環境佈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個角落都應成為教育的載體。然而,在日常校園巡視中,筆者發現很多教室都存在一個共性問題:角落空間的利用極為隨意,甚至被閒置。這一現象背後反映出教師對教室空間整體規劃的忽視,以及對學生需求與興趣的不重視。
要改變這一現狀,首先需要引導教師轉變觀念,樹立“每一寸空間皆可育人”的意識。要引導教師從傳統的“講台中心”思維中走出來,將關注點延伸到教室的每一個角落。在學期初,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與角落規劃。例如,讓學生投票決定某個角落的主題,是“自然角”“科技角”還是“文學角”,也可以讓學生分組設計角落的佈置方案,從色彩搭配到物品擺放,都由學生主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支持者,幫助學生完善方案,並提供必要的材料與資源。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自己在教室中的主體地位,還能在參與中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審美能力與創新思維水準。
同時,要注重角落的動態性與靈活性。教室空間不應是一成不變的,而應隨著教學內容、學生需求甚至季節變化而調整。例如,在開展主題班會時,可將角落佈置成與主題相關的展示區,如“環保主題角”“傳統文化角”等,讓學生在參與佈置的過程中深入理解主題內涵。這種動態變化的角落,能夠持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使教室空間始終保持活力與新鮮感。
學校層面也應給予支持與引導。可定期組織“靈動角落”評選活動,鼓勵班級之間相互學習與交流。評選標準可以包括創意性、實用性、育人功能等多個維度,讓教師與學生在參與評選的過程中明確優秀角落的標準,進一步提升教室空間佈置的水準。學校還可以邀請專業人士為教師開展培訓,分享空間規劃與佈置的技巧,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只有不斷交流與學習,才能不斷汲取新的靈感與智慧,提升教室空間的整體品質。
打造優質靈動的教室空間,從激活角落開始。這不僅是一次環境佈置的變革,更是一場教育理念的革新。當教室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成為學生喜愛、參與並從中受益的空間時,教育也將更加貼近學生的心靈。
(作者單位係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第九中學)
經驗
教室空間需兼顧規範與個性
張春
教室不僅是知識傳授的物理場所,更是承載文化浸潤、價值引領的育人空間。當前,不少學校在教室環境建設中存在“千班一面”的同質化問題,或是過度追求個性化而缺乏系統性規劃。如何在統一標準與個性表達之間找到平衡,實現從“一級一韻”內涵引領到“一班一品”特色打造,成為新時代學校空間育人的重要課題。作為校長,需立足統籌規劃視角,探索教室育人空間建設的創新路徑。
厘清價值定位,構建“統一基底+個性生長”的空間邏輯。在推進教室育人空間建設初期,學校確立了“規範築基、特色生長”的總體思路。一方面,制定《教室育人空間標準化建設指南》,明確功能分區、安全規範、文化標識等基礎標準。例如,統一規劃“核心功能區”,確保中隊角、圖書角、衛生角等必備空間的科學佈局;規範墻面使用比例,要求文化展示區不超過墻面總面積的60%,避免視覺過載。另一方面,預留30%的“特色生長空間”,允許各中隊根據學生興趣、學科特色自主設計。通過這種“剛柔並濟”的規劃方式,既保障基本育人功能的完整性,又為個性發展提供可能。
深挖精神內涵,築牢“一級一韻”文化根基。學校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深度挖掘泰山精神內涵,構建“一級一韻”文化體系,探索出一條從年級精神內核到班級特色品牌的育人空間建設路徑,實現了標準化統籌與個性化表達的有機融合。學校將泰山精神拆解為五個層面,精準定位各年級精神內核,如一年級聚焦“勇毅”,助力新生突破學業與生活的雙重挑戰,二年級立足“崇德”,引導學生建立基礎道德認知。
聚焦空間優化:推進“一班一品”特色建設。在“一級一韻”文化框架下,學校鼓勵各班結合年級精神內核,打造獨具特色的班級品牌。如一年級在“勇毅”精神的指引下,成立了“屹岩”等15個中隊,並圍繞“攀登”主題展開創意設計。有的班級設置“攀登足跡”成長墻,用階梯狀展板記錄學生的學習成果與成長點滴;有的創設“悅讀登峰”圖書角,搭配“閱讀星光榜”記錄閱讀歷程。這些特色空間不僅是展示平臺,更成為學生自我激勵、見證成長的重要載體。
為保障建設實效,學校成立由校長牽頭的專項工作組,統籌資源配置與評估體系建設,組建由美術專業教師和設計專家構成的指導團隊,並成立班級“空間創意小組”,由師生、家長共同參與方案設計與實施。
教室育人空間建設不是一成不變的靜態成果,而是持續發展的文化生態。唯有將文化精髓與教育規律深度融合,在統籌規劃中展現個性,在個性表達中堅守育人本質,才能打造出既有文化底蘊又充滿生命活力的教育空間,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優質土壤。
(作者係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岳峰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把關懷裝進教室“糖果角”
黃明敏
如何讓教室的方寸之地,不僅傳遞知識,更能滋養心靈?我們將“德育導師制”所倡導的深度關懷與情感聯結,融入教室空間的設計之中,催生了“糖果角”這樣觸手可及的“情感微空間”,讓育人工作于無聲處浸潤心田。
自建校伊始,學校便創新性地實行德育導師制——將每個行政班劃分為3個“德育小班”,由3位任課教師擔任導師,分別帶領十五六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心理疏導、生活幫助和學習輔導。制度的力量需要落地的載體,於是“糖果角”應運而生。它源於我們對學生個體需求的洞察。學生處於青春期,成長的煩惱需要出口,“糖果角”最初由德育導師們發起,定期在教室的固定角落放置一些糖果、小點心,旨在為那些可能遭遇挫折的學生提供一個情緒緩衝站和關懷傳遞點。
學校察覺到“糖果角”的獨特價值,將其納入“校園微空間育人計劃”。校級層面統籌規劃,在教學樓大廳打造了首個校級“甜心驛站”,同時出臺《校園糖果角建設管理辦法》,明確由後勤保障處定期補充基礎物資,團委負責組織學生志願者輪值維護。各班則在德育導師指導下建設特色班級糖果角,有的設計成“糖果列車”造型,有的打造成“星空糖果屋”。校級“甜心驛站”則與班級糖果角形成聯動機制。
在學校和導師們的引導與鼓勵下,這個微空間超越了“供給糖果”的單一功能,變成了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情感互動平臺。學生們開始自發參與其中,將家裏帶來的小零食放入其中,並附上溫暖的鼓勵便簽。心情低落的學生,能在這裡收到一顆來自同伴的糖果與“加油”字條,取得進步的學生,也能在此留下一份喜悅與大家分享。德育導師們則通過觀察“糖果角”的使用情況、留言內容,將其作為了解班級氛圍、個體情緒的窗口,及時開展有針對性的疏導和鼓勵。
“糖果角”的育人價值,潤物無聲,卻又力量綿長。它讓教室這個集體空間更像一個有溫度的“家”,讓學生深深感受到歸屬感與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分享糖果、傳遞善意,這些看似細微的日常舉動,正是學校“品正學芳”校訓與“日行一善”文明習慣的自然浸潤,它在學生心中撒播文明的種子,潛移默化引導著每個人養成積極向上的行事方式。
(作者係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實驗中學黨委書記)
將教室打造成一片“小森林”
曹陽
“八字橫幅當頭挂,兩邊條幅勵志話”,這是人們對不少農村學校教室的刻板印象。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我們因地制宜,以校園文化為核心抓手,讓班級佈置既充盈著文化氣息,又能鮮活展現每個班級的獨特個性。
我校是省級森林校園,學校周圍是一大片茂密的森林。依託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我們將班級佈置的主題定為“認養一種樹木,佈置一間教室”——每個班級以森林中的一種樹木命名,並把教室佈置成林木蔥鬱的“小天地”。於是,銀杏班、楓楊班、水杉班等應運而生:有的班級把銀杏葉貼滿墻,有的在墻上繪出滿室松林,有的以一棵高大的櫸樹為佈置的核心,盡顯生機與力量。在此過程中,學生們主動蒐集班樹的相關知識並精心展示,不僅讓教室環境煥然一新,更在實踐中增長了見識、提升了動手能力。那些曾被忽略的尋常樹木,如今成為了學生們關注的焦點,愛護森林、守護自然的意識也在學生們心中悄然紮根。
單個班級的佈置或許並不顯眼,但當所有班級匯聚在一起,便構成了校園裏一片生機勃勃的“大森林”。在學校舉辦的新年遊園活動中,學生們到每個班級參加活動與遊戲,宛如在一座“森林迷宮”中探索,獨具創意的班級佈置總能成為大家目光的焦點。當初單調乏味的班級佈置,成為師生共同創作的個性化展示舞臺,為校園注入了活力與趣味。
教室佈置不能缺少留給班級自主創作的空白空間。我們為每個班級設置了塗鴉區和板報區,結合我校“森林學校”的特點,以“行走在農曆的天空下”為主題,讓教室佈置隨二十四節氣的流轉而變化。比如“銀杏班”,師生們持續觀察銀杏樹在不同節氣的模樣,並將這份“時光的痕跡”搬進教室:既可以採集不同階段的銀杏葉製成實物標本,也可以用畫筆來描摹。隨著四季輪轉,每個班級的佈置也會改變。有幾個班級還想出了巧思:春天時,讓學生把心願寫在樹葉、花瓣上,待到秋天果實纍纍時再拿出來印證,這份“春華秋實”的期待與見證,讓抽象的時光變得具體可感,也讓教室佈置多了一份溫暖的儀式感,深受學生們的喜愛。
當然,班級佈置也不可頻繁地改變,過於頻繁不僅會增加師生的負擔,還可能讓教室變得雜亂無序。而依託二十四節氣這樣的微調整,既能持續美化教室環境,又能營造出環境育人的氛圍,讓學生身處教室,也能時刻感受到自然時序的流轉與美好。
(作者係湖北省荊州市紀南文旅區棗林小學校長)
眾議
黑龍江省通北林業局第一小學校副校長田叢軍:小班化教學的天然優勢在於師生互動頻繁,教室空間需圍繞小組合作學習重新佈局。我們打破傳統“秧田式”佈局,採用模組化組合設計,可移動的課桌組既滿足小組合作需求,又能靈活轉換為U型研討圈或展示臺。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副校長周鵲虹:我們專注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提供閱讀便利,通過對教室這一學校基本單元的精心佈置和改造,推動學校全員全科整本書閱讀的實施,將閱讀融入學生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場景中。
山東省煙臺市芝罘中學黨委書記曲曉媛:建立科學的更新節奏是保持教室墻面內容動態更新的關鍵。我們明確定義墻面各區域“保鮮期”,如“學習引擎區”按教學單元更新,“動態留白區”項目展示期不超過兩周,“信息驛站”做到日清日結。鼓勵師生以“策展思維”經營墻面,讓每一次策展過程都成為對知識的深度梳理與再思考。
遼寧省大連市雙塔中心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馬華:在學校三年級(2)班的改造實驗中,我們把“空間主權”交還給38位小設計師。將文化墻由原來的1.5米下移30釐米——這是三年級學生立姿時的平視黃金點,每個孩子抬頭就能看見自己的創作。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