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院英歌舞隊在揭陽馬拉松途經點表演。
林師毅攝
“咚咚鏘!”伴隨激昂的鼓點,舞者腳踏大地騰躍翻飛,手中英歌槌交錯碰撞,迸發金屬般的脆響。英歌舞的動作剛勁有力,表演充滿氣勢,讓觀眾熱血沸騰。
“英歌”是一種融舞蹈、南拳套路、戲曲演技于一體的民間廣場舞蹈,流傳于廣東、福建等地,相傳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演變中,潮汕英歌舞孕育出多元流派。
近年來,隨著英歌舞登上春晚、風靡短視頻平臺,這項非遺藝術受到更多關注。廣東省多所高校的青年學子帶著對家鄉文化的熱忱,為英歌舞的可持續發展探路,用青春力量讓英歌舞更美、更勁。
進校園
“到底什麼是真正的英歌舞?”2024年,汕頭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院學生廖思林接到了為學校招生宣傳片拍攝英歌舞表演的任務。
廖思林發現,雖然英歌舞已經在網絡上走紅,但身邊真正了解英歌舞的人寥寥無幾,更別提展現正宗傳統的英歌舞動作了。作為土生土長的潮汕人,廖思林在初中時就學習過英歌舞。他下定決心,組建校園英歌隊,帶領同學們一起跳舞。
如今,汕頭大學英歌舞隊成員已近50人,成了“正宗英歌”的移動展臺,多次參與演出。隊員們主動扛起英歌舞校園普及的責任,走進當地中學教室,開展文化宣講,進行一對一技法指導。1年多的時間裏,已經有超過100名中小學生參與學習和體驗英歌舞。
廖思林的堅持,為英歌舞的傳承注入了鮮活動能。汕頭大學英歌舞隊教練洪偉濱説:“校園英歌隊雖然跟專業隊沒法比,但是同學們熱愛英歌、傳播英歌,讓這麼多孩子接觸正宗英歌,在他們心裏種下喜歡的種子,這比什麼都重要。”
溯根源
“很多人對英歌舞的了解只停留在形式上,少有人探究英歌舞背後承載的潮汕民俗文化。”廣東財經大學學生張銘潤,是該校“英歌歸流”實踐隊隊長。實踐隊選擇從“檔案溯源”入手,整理英歌舞各類流派的檔案和資料。
要讓使英歌舞真正深入人心,就要講好英歌舞背後的文化故事。為此,“英歌歸流”實踐隊以“大學生三下鄉”實踐活動為平臺,前往潮汕地區各個英歌舞隊伍所在地,展開“口述史收集+實地調研”活動。
如今,實踐隊的同學們已經走訪了數十支英歌隊,通過訪談了解每支隊伍的發展過程,收集各隊伍的臉譜、服飾照片,對每個隊伍和流派進行深入挖掘,記錄下了西門女子英歌舞隊、嶺東英歌舞隊等老一輩傳承人的故事。
“我們計劃將實踐成果彙編成‘潮汕英歌舞文化檔案’,用‘圖鑒’的方式,讓大家能夠讀懂英歌的‘門道’。”張銘潤説。
搭橋梁
廣東工業大學學生余點,經常在短視頻上刷到英歌舞表演。但她也在學校和調研中發現,英歌舞雖火,但是與大眾的生活還有距離。線上傳播的多為碎片化的英歌舞視頻,難以吸引年輕群體的參與。
余點所在的“溯川探新 創變同行”突擊隊,選擇用文創這種更潮的方式來傳播英歌文化。同學們秉持“文創日常實用化”的理念,推出含有英歌符號的臉譜表情包、鑰匙扣、書籤等,深受年輕人喜愛。
此外,突擊隊還開發了“英歌舞一站式服務小程式”。英歌舞愛好者可以在小程式裏回看以前的表演,查閱最新的演出時間地點,還能在線訂票、3D定制道具、虛擬換裝等。
在余點看來,數字化技術打破了英歌舞文化傳播的地域和時間限制,也能促進文旅融合。“現在,我們還在整合普寧英歌隊的資源,不久後就能上線,讓大家隨時都能接觸到英歌,讓非遺深入人心。”余點説。(高丁丁)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