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綏德縣素有“秧歌之鄉”美譽,當前,綏德各學校讓非遺走進校園、走進課間,讓文化傳承成為校園生活的一部分。
在綏德縣遠竹中學的大課間,學生們聽陜北民歌,跳“秧歌操”。“這套體操由學校教師與非遺傳承人共同創編,既保留了秧歌的傳統韻味,又兼顧體操的健身功能,配以陜北民歌的旋律,學生特別喜歡。”綏德縣遠竹中學校長馬延峰介紹。
秧歌操在綏德縣中小學廣泛普及,成為流動的、充滿生命力的五育融合實踐課。就連綏德縣春筍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也時常手拿花傘、彩扇、紅綢和腰鼓,隨著鑼鼓與嗩吶聲扭、擺、走、跳、轉,動作有模有樣。
在綏德縣第二小學操場,伴著鏗鏘有力的音樂,學生們精神抖擻地進行武術操訓練,一招一式,剛勁有力,一拳一腳,虎虎生風。“這套武術操將傳統武術與體操相結合,選取了武術中的基本拳法、腿法、身法,融入體操的節奏感和連貫性,比傳統體操更具趣味性和挑戰性,更適合學生練習。”綏德縣體育培訓中心體操教練常梁梁説。
在陜北,清明節前有捏燕燕、蒸花饃的傳統習俗。“揉、捏、搓、挑、摁、捻、剪、點……”在綏德縣田莊鎮九年制學校捏面花社團,非遺傳承人胡寶成手把手教授學生捏面花技巧。不一會兒,各種動物、人物等造型的麵糰就呈現在案,上鍋蒸熟後再點上顏色,一個個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花饃便躍然眼前。學生們興奮地展示作品,分享動手製作的快樂。
不止於此,綏德縣教育和體育局先後聘請了秧歌、泥塑、剪紙、書法、民歌等非遺項目的40余名非遺傳承人或指導老師走進中小學,為學生授課傳藝。綏德還充分利用校外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
“對於非遺進校園活動,我們堅持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緊密結合,注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豐富學生課餘文化生活並重,激發學生對非遺等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保護意識,讓傳統文化在校園‘火’起來、‘傳’下去。”綏德縣教育和體育局局長黑耀飛表示。
(本報記者 張哲浩 李潔)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