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段平穩跨越 成長“無縫”對接
2025-10-15 09:59:45來源: 光明日報

  今年9月升入初中的小林,最近遭遇了一點小挫折:小學時成績名列前茅的他,第一次月考數學成績卻不理想,自信心大打折扣;而剛上小學一年級的朵朵,因提前學過部分詩詞和拼音基礎,課堂上對老師的講解心不在焉,專注力明顯不足。

  事後總結,小林的媽媽認為,小林“沒有提前學習初中知識,和同學們有了差距”,朵朵的媽媽卻懊悔自己“只顧‘搶跑’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要不要提前學?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從幼小銜接到初高過渡,不少學生、家長對學段轉換期的“銜接困境”感到焦慮。如何平穩渡過學段轉換可能帶來的知識、習慣以及心理的“斷層”,是家校、師生面臨的共同課題。

學段平穩跨越,成長“無縫”對接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小學東區,三年級學生在認真閱讀。陳三虎攝/光明圖片

  身心適應,比提前學更重要

  採訪發現,不同學段轉換期,學生的不適應呈現出不同特徵。

  在小學一年級適應期課堂上,一位老師問孩子:“你覺得小學和幼兒園有什麼不同”?孩子答:“幼兒園老師每天會監督我們喝水,小學老師不管(喝水)。”

  天津市和平區教師發展中心小學語文教研員張婕告訴記者,幼兒園通常每班配2名教師和1名保育員,而小學每班僅1名班主任,班容量也普遍大於幼兒園。“所以,孩子們會明顯感覺獲得的關注減少,容易缺乏安全感。並且,小學的規範性要求更強。一節課40分鐘,要求學生坐在座位上,精神集中,遵守紀律。儘管低年級老師會精心設計豐富的課堂活動,並加入課中操環節,但相對於幼兒園的上課時長與課堂自由度,還是會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約束。因此,幼小銜接階段的孩子,從‘被呵護’到‘獨立’的變化需要一段時間適應。”

  “‘小升初’則是最典型的銜接難點。”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崔允漷指出,“小學階段,知識模組相對簡單、具象,評價多以鼓勵和達標為主。但一到初中,學科驟然增多,知識變得抽象、系統化,評價標準也逐漸轉向排名和選拔。很多孩子在小學是‘優等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月考就遭受打擊,這本質上是知識學習中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受挫引發的心理衝擊。”

  “很多學生依然沿用小學的被動學習方式,等待老師佈置和檢查,缺乏預習、復習、整理錯題等主動學習習慣,導致成績下滑,挫敗感增強。”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七年級班主任徐莉莉告訴記者。

  除了學習,新升入初中的孩子們還普遍面臨著人際關係、生活節奏、心理壓力等方面的不適應。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八年級班主任高嘉欣發現,學生來自不同小學,性格和興趣差異大。有的學生因不適應新環境變得內向,不敢主動與同學交流。

  而升入高中,心理上的壓力則更為明顯。“學生經過中考的篩選,進入高中後‘鬆口氣’的心態和畏難情緒並存。高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要求極強的內在驅動力和自主規劃能力。但很多學校和家長的關注點完全集中在高考倒計時上,營造出一種焦慮氛圍。學生沒有完成從‘為考試而學’到‘為探索知識而學’的心理轉變,也就很容易産生自我懷疑。”崔允漷説。

  記者調查發現,困境背後,家長的認知誤區往往加劇銜接焦慮。在採訪中,不少初中家長告訴記者,學校老師講得快,孩子可能跟不上,必須提前學習初中課程。很多小學家長認為,提前進行拼音、數學運算的學習,是因為“別的孩子都要學”,不得不“隨大流”。

  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八年級老師張艷發現,家長們容易過度焦慮,“提前安排孩子學習大量初中知識點,導致孩子感到疲倦,喪失學習興趣。而且一旦超前學習,孩子上課時會覺得‘我都學過了’,容易走神、輕視課堂,反而養成了不良的學習習慣。一旦‘老本’吃完,難度加深時,成績可能斷崖式下跌。”還有部分家長只重視分數、忽視過程,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八年級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張雪源説:“只要成績稍有波動就嚴厲批評,看不到孩子在適應新環境、建立新友誼等方面的進步,很容易傷害孩子的心靈。家長應幫助孩子分析試卷、查擺得失,分析做錯的題目到底是因為粗心、效率不高等習慣問題,還是存在知識漏洞,從而對症下藥。”

  對此,張婕給家長們的建議是:“幫孩子做好‘身心適應’和‘能力準備’,比提前學知識更重要。”

學段平穩跨越,成長“無縫”對接

天津市小學生在“AI未來體驗中心”進行“人工智能基礎”課程學習。劉東嶽攝/光明圖片

  家校合力才能幫助孩子順暢銜接

  天津市和平區西康路小學一年級學生小軒剛入學時有嚴重的分離焦慮,不吃午飯,每天哭,甚至偷偷跑到校門口等家長。

  學校副校長石彥然發現這一情況後,第一時間跟小軒媽媽溝通,並共同制定了“漸進式適應”計劃:前3天,媽媽陪小軒在教室裏坐5分鐘再離開,第4-7天,在教室門口告別,第8天開始讓小軒自己走進教室。

  “在學校,我讓小軒當‘小助手’,幫老師發作業本、整理圖書,中午讓他給同學們盛飯,讓他逐漸體會責任感;課間鼓勵同學和他玩遊戲,他慢慢交到了好朋友。小軒媽媽每天放學和他聊‘當小助手的開心事’,還一起把開心事畫出來,記錄成長。”石彥然説,令人驚喜的變化很快發生了:早上小軒主動和媽媽説再見,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舉手,還會主動幫助同學,期末時被評為“班級進步小明星”。“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家校同心協力,能很好地幫助孩子跨越難關,健康成長。”石彥然説。

  哪些因素影響了學段銜接順暢度?崔允漷認為,一些學科的低學段課標強調激發興趣、培養基礎,而在一些學校的實踐中,高學段將課標窄化為對系統知識、高難度技能的掌握。“一個典型例子是數學學習。小學階段,孩子通過數豆子、拼圖形來理解‘數’與‘形’,建立感性認知。但一進入初中,大量的代數、幾何抽象符號撲面而來,要求進行嚴密的邏輯推演。加之考試影響,容易出現重知識而輕素養的現象。”

  在他看來,如今很多低學段課堂是遊戲化、活動化的“探索樂園”,而高學段則變為高容量、快節奏的“知識高速路”。在幼兒園,孩子是活動的中心,通過動手、合作來學習。而小學一年級課堂,要求他們靜坐40分鐘,以聽講為主。這種從“動覺學習”到“聽覺學習”的路徑切換,導致很多孩子出現“坐不住、聽不懂、跟不上”的典型不適,這並非態度問題,而是學習範式轉換不及時的表現。

  張婕認為,隨著學段變化,評價方式也不同。“幼兒園的評價比較寬泛多元,包括觀察法、檔案袋等方式,通過記錄幼兒日常活動中的語言、行為、教師評語等,更多體現幼兒成長過程;而小學的評價體系傾向於標準化評價,雖然現在努力向多樣化評價方式轉型,但是因為有明確的學習任務,所以還是會比幼兒園多些量化標準。以上諸方面的不同,很可能使幼兒産生學習壓力。而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甚至因此産生的焦慮情緒,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孩子心理産生影響。”

  面對學段變化,如何實現“無縫”銜接?崔允漷認為,這就需要進行“系統性搭橋”:在評價上探索多樣化綜合評價,為教學“鬆綁”;在教學上鼓勵高學段教師向下延伸(如初中老師了解小學課堂),低學段教師向上展望;最終讓課標的要求真正在課堂落地。這座“橋”,需要教育管理者、教研員和一線教師共同來建造。

  評價改革讓銜接有力、貫通有序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學校和教師正做出積極探索。

  天津西康路小學打造了一套“過渡性課程體系”,將學科知識融入生活場景:語文課堂通過“聽故事、説兒歌”激發興趣,數學教學讓孩子數桌子、分水果理解數字應用,彈性作業則以“幫家長擺碗筷”“畫學校開心事”等替代機械抄寫。學校的“開筆禮”更是成為幼小銜接的經典環節,孩子們身著傳統服飾,在硃砂啟智、擊鼓明志的儀式中,自然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心理過渡。

  在北京理工大學附中,初一年級的“學法指導周”成為新生適應的“金鑰匙”:第一次年級大會上強調費曼學習法、艾賓浩斯記憶法、四色筆等學習方法。在第一週的班會上,由各學科備課組組長主講“學科專屬學法”——數學組長結合“小學算術到初中代數的轉變”,講解“如何用錯題本分析邏輯漏洞”;語文組長針對“閱讀深度要求提升”,示範“批註閱讀法”;英語組長圍繞“聽説讀寫綜合能力”,分享“單詞記憶的場景化方法”,讓學生明確“初中各學科該怎麼學”,避免因方法模糊陷入學習困境。學校還設計了“成長激勵體系”,專門設立“銳意進取獎”,為進步學生定制徽章,讓基礎薄弱學生看到“努力的價值”,增強提升自我的信心。

  學段銜接,背後關涉的是對孩子們持續的、有效的貫通培養。

  “學段銜接著眼于關鍵過渡節點的具體問題,如知識接續、習慣養成、心理調適等,解決的是‘中斷點’問題。”崔允漷認為,“貫通培養則是在銜接的基礎上,立足於整體育人視角,強調整體課程架構、能力階梯遞進和評價體系的一致性,是長週期、系統化的教育設計。其目的是進一步打破學段壁壘,構建縱向連貫、橫向協同的育人體系,強調教育目標的整體性和學生發展的持續性。”

  “貫通培養的核心在於突破學段間的固有壁壘,構建起覆蓋小學至高中全學段的‘目標—課程—評價’三位一體、有機聯動的育人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學段銜接猶如關鍵樞紐,發揮著承上啟下、貫通始終的重要作用。”北理工附中課程與教學中心主任王瓊表示,“貫通培養要求課程具有連續性和層次性,學段銜接就是課程梯度設計的試金石。以數學學科為例,小學側重計算能力與基礎應用,初中需轉向代數思維與邏輯推理。於是,學校在六年級下學期的銜接課程中滲透初中代數符號系統,同時在七年級上學期開設數學思維課程,努力為學生搭建平臺,幫助學生完成從‘算術思維’到‘代數思維’的跨越,避免重復教學與知識斷層。”

  評價體系的革新為貫通培養提供保障。崔允漷建議,應著力構建一個側重於診斷、反饋與支持的“發展性評價”體系。例如,探索建立學生核心素養電子檔案袋,它並非記錄分數排名的記分牌,而是持續追蹤學生閱讀習慣、探究能力等素養發展的成長圖譜。這份圖譜隨學生自動升級,為下一學段的教師提供全面、真實的學情依據,最終讓評價從“製造焦慮的審判”,轉變為“促進成長的導航”。

  在採訪中,多位老師、專家都呼籲建立“幼小初高聯合教研機制”,不同學段之間教師互訪互學,形成常態化的、目標清晰的教研方式。

  “銜接的核心執行者是教師,若教師只熟悉本學段,銜接便無從談起。因此,必須在這一關鍵環節植入‘貫通’基因:可在師範生培養中,設立跨學段實習體驗;在職後培訓中,將‘貫通培養’專題研修與職稱評定等發展通道掛鉤,從而讓每一位教師都能理解‘我這一站’在孩子整個成長旅程中的位置與作用,從而使其教學行為自然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崔允漷建議。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