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條“心”措施 護航成長時
2025-10-29 09:52:2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編:盧家傲

十條“心”措施 護航成長時_fororder_wechat_2025-10-29_095007_928

10月9日,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一醫院音樂心理治療師,帶領秦皇島市第七中學玉龍灣校區學生,體驗趣味音樂心理遊戲“歡快旋律來拍手”。

  曹建雄攝(人民視覺)

  近年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備受公眾關注,不同學段的孩子面臨著各自的成長煩惱。為進一步提高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水準,促進身心健康成長,教育部日前發佈了《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簡稱《十條措施》),涵蓋減輕作業負擔、保障充足睡眠、凈化網絡環境、健全部門協同防護機制等方面,共同為青少年織就一張心理健康防護網。

  立足兒童立場

  在有效緩解學生考試升學焦慮方面,教育部提出,要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嚴禁佈置機械重復、懲罰性作業,鼓勵每週設置一天“無作業日”。規範考試管理,減少日常測試頻次,合理設置考試難度,不得以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排名。鞏固校外培訓治理成果,繼續嚴控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規範非學科類培訓,加強學科類隱形變異培訓防範治理。

  有序推進中考改革,加快擴大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開展均衡派位招生試點,緩解學生和家長升學焦慮。全面落實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每月至少開展一次綜合性教育實踐活動,加強學生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提升學生適應環境、調適情緒、應對壓力等方面能力,增強心理韌性和心理免疫力。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學校黨委書記劉希婭看來,《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的突出亮點在於,它從科學規律和治理創新的角度,精準找到了長期以來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深層次問題。“這些舉措是對《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具體貫徹和有力執行,通過抓住主要矛盾解決問題,既有效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更是從機制上推動教育生態的改良。”她説。

  同時,建立監測預警和干預機制。教育部提出,推進建設全國學生心理健康監測預警系統,每年組織開展1次心理健康抽樣監測。國家義務教育品質監測每年監測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工作開展情況。督促指導地方建設監測預警系統,完善心理健康問題及時發現、預警、干預處置機制,推進分級響應模式。統籌規範學生心理健康測評,每名學生每學年接受心理測評一般不超過1次。

  小切口更具可行性

  從小切口入手,使得《十條措施》具有很強的落地性、指導性與可行性。

  劉希婭説:“《十條措施》的每一項都聚焦具體問題,給出了清晰可操作的解決方案,讓文件不僅停留在‘紙面’上。”

  比如,在保障學生充足睡眠時間方面,《十條措施》明確提出,“合理安排學校上下學時間,不得要求學生提前到校參加統一教學活動,有條件的學校應保障學生必要的午休時間。”“嚴格執行睡眠管理規定,堅決遏制超時學習等違規行為,防止學業過重、無序競爭擠佔睡眠時間。將學生睡眠狀況納入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和教育品質評價監測體系。”

  體育鍛鍊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繫。體育運動能促進大腦釋放內啡肽等神經遞質,有效緩解壓力和焦慮,提升情緒狀態。同時,規律的體育鍛鍊還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社交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科學研究表明,定期參與體育活動的中小學生在心理健康水準上顯著優於不參與或少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

  基於此,在全面落實“體育每天2小時”方面,《十條措施》提出,保證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能夠按規定課時開展體育鍛鍊,普遍開展“班級賽”“年級賽”等全員性體育比賽活動,打造“能出汗”的體育課。鼓勵學校與社區合作開放周邊運動場館,為學生放學後開展體育鍛鍊提供場所保障。鼓勵推行“課間15分鐘”,延長學生課間活動時間,豐富課後服務體育項目,增加學生戶外活動時長。開展健康學校建設試點,探索一攬子解決近視、肥胖、心理健康等學生身心健康突出問題的有效機制模式。

  疏堵結合體現政策智慧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近年來,一些中小學生沉迷手機已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對於智慧終端的疏堵,考驗著政策制定的智慧。

  2018年8月,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體育總局等八部門就曾聯合印發《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其中提出“嚴禁學生將個人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産品帶入課堂,帶入學校的要進行統一保管”。2021年,教育部再次印發通知,要求中小學生確有需求將手機帶入課堂的,要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後應將手機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

  本次發佈的《十條措施》同樣提到要培養學生健康用網習慣。其中提出,規範管理學生帶入學校的智慧終端産品,嚴禁將手機等電子産品帶入課堂。鼓勵學生和家長共同開展“息屏行動”,減少對網絡過度依賴。

  教育部門也要會同有關部門壓實網站平臺監管責任,優化演算法推薦機制,不得向學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各類信息,堅決遏制“販賣焦慮”“誘導內卷”等違規行為。持續凈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推廣應用“未成年人模式”,加強動漫、短視頻、微短劇、網絡綜藝和網絡遊戲、網絡文學等管理。

  在優化校園心理支持環境方面,實施中小學“護苗行動”,及時化解學生間存在的矛盾衝突,堅決防止各類學生欺淩行為。利用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賦能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支持地方探索開發“AI心理助手”“智慧減壓室”,為學生提供心理問題初步識別、即時心理支持和情緒疏導等。

  值得關注的是,在學生心理健康關愛工作中,面向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以及單親家庭兒童等特殊學生群體,教育部提出,要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檔案,實行建檔立卡管理;改善寄宿制學校條件,加強對寄宿學生的生活照料和安全管護。(人民日報海外版 記者 孫亞慧)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