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短視頻直播平臺上各類心理直播間層出不窮,主播通常宣稱能對大眾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專業、快速的干預。他們以“3天教你擺脫原生家庭影響”“10句話讓孩子遠離抑鬱”等標題吸引觀眾進入直播間,與主播在線互動,並引導觀眾購買後續課程。部分觀眾在連麥中感受到心靈撫慰,但也有人發現直播間提供的衝突解決話術模板適得其反。這些案例折射出心理直播的雙重屬性:一方面,它提供了低門檻的“陌生人樹洞”;另一方面,商業流量邏輯正悄然侵蝕心理輔導的專業性,將療愈簡化為速成産品,潛在風險不容忽視。
從心理問題的發生機制看,宣稱“3天”或“10句話”即可解決真實存在的心理困擾並不現實。以兒童抑鬱為例,其成因極為複雜。在正規心理諮詢或治療中,諮詢師僅完成來訪者評估往往就需要2—3次面詢;涉及兒童抑鬱,還需考察親子互動模式。即便“這10句話讓孩子遠離抑鬱”僅定位為預防性知識點,也難以具備足夠的針對性。那麼,複雜系統性問題如何被包裝為可通過“話術”“技巧”或“手段”快速解決的呢?答案在於無限簡化。例如,將親密關係互動模式簡化為依戀類型並標簽化。若連麥者訴説對伴侶不信任、頻繁冷戰,主播便輕易歸因于“回避型依戀”,必要時進一步追溯至原生家庭——畢竟依戀模式源於童年早期客體關係。這種簡化方式雖然可以引起廉價的“共鳴”,卻完全忽略來訪者的現實壓力、情緒調節能力、文化背景等具體情境,顯然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坦率地説,在公開直播間暴露心理創傷卻未獲專業干預,通常有害無益。即使不考慮治療效果,在網絡公開的環境下暴露自己的內心世界,一旦洩露或者是被有心人利用,可能造成更大的心理創傷。
然而,批判網絡直播缺乏專業性較為容易,關鍵在於追問:此類流量為何得以滋生?一是大量公眾對心理干預的認知嚴重不足,不少人不知道心理學的專業性很強,大多數心理問題不能被簡單地解決。而要整治“直播諮詢”亂象,短期需向平臺運營方普及心理學知識,使其識別潛在有害內容;中期則依賴全民心理健康知識水準的提升。從這一角度看,網絡直播平臺亦可發揮正面作用:若具備專業資質的從業者能在直播中準確科普心理學知識,並在適當時機對連麥者進行初步評估並給出明確指引(如建議至專門醫院就診或推薦特定諮詢師),而非提供“速成治療”,則既普及了心理學知識,又提升了求助效率。總之,勿讓網絡流量消解心理學的專業性,而應讓專業心理學借助網絡有效傳播。
此外,醫院心理門診資源有限,可能是滋生直播心理治療的另一個原因。而大學生恰恰又是網絡直播的主要受眾群體。在此背景下,商業流量邏輯乘人之危,對亟需幫助的脆弱群體進行“收割”便不足為奇了。為此,各高校應當及時做好科學普及,介紹“速成”心理治療的危害性,並鼓勵更多的學生前往學校心理中心或其他專業心理治療機構尋求幫助。從長期來看,如果社會構建起更成熟的心理支持系統,一些網絡亂象也將失去滋生的土壤。(中國教育新聞網 李象千 作者繫上海體育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