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首次提出“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概念,並將中小學科技教育作為推動教育強國建設和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抓手。
《意見》的印發有何重要意義?對新時代科技教育開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各地已有哪些實踐探索?記者11月12日就此採訪了多位專家。
戰略升級:
從科學教育到科技教育
《意見》提出,以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為重點,切實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夯實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基礎。
以往人們常提科學教育,那麼,何為科技教育?
“《意見》中的科技教育是國際STEM教育中國本土化的表達。”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素介紹,STEM是源自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的縮寫,中國式STEM教育命名為“科技教育”,是基於中國教育國情、文化傳統與戰略需求的政策表達,當前中國加強科技教育不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應對複雜國際環境、支撐國家未來發展的戰略需求。
同濟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許學軍認為,《意見》是面向未來培養科技後備人才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具有戰略意義。
“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是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長遠之策。通過一體化科技教育發現科技‘好苗子’,暢通成長通道,為國家持續輸送戰略科學家、卓越工程師與高水準創新團隊。”許學軍説。
相比科學教育,科技教育有哪些突出特點?
許學軍認為,《意見》首次提出科技教育是破解當前教育問題、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最大的創新是充分凸顯了科技教育的內涵。與傳統意義的科學教育不同的是,科技教育不僅僅是科學思維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在資源上實現橫向銜接,將優質科技資源導入中小學教育;在課程上實現學科交叉,將前沿科技分學段、分層次融入課程體系,從而更好地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培養科學思維與探究能力,實現培養科技後備人才的目標。
一體設計:
從碎片化到貫通融合
“貫通”和“融合”是《意見》的兩個高頻詞。
《意見》提出,縱向貫通基礎教育各學段,建立“基礎認知—綜合應用—創新突破”的培養路徑,橫向統籌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學科資源,並有效對接高等教育需求,推進大中小學一體化設計,著力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素養、科技創新能力、工程實踐能力和科學思維。
“《意見》隱含了一種積極的探索,即在作為基點的基礎教育和作為龍頭的高等教育之間,架起‘科技教育’之橋,借此推進基點和龍頭的銜接貫通。”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政濤認為。
對此,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應該何為?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校長蘆咏莉認為,基礎教育應該始終堅持“兩個堅守”。一是堅守教育規律和兒童成長的規律,夯實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杜絕盲目跟風和形式主義。二是堅守立德樹人,注重科技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相融合,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正確的科技倫理觀和價值追求。
“大學要在課程建設、師資培育、資源共享上發揮引領作用。”許學軍介紹,當前同濟大學正全力打造一所面向未來的科技中學,在籌建過程中,學校按照體系化的設計,從課程、師資到空間做到了大學和中學的充分銜接和融合。
強調“做中學”,注重面向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是貫穿《意見》的一個重要關切點。
“當學生為了做一個‘酷炫’的作品,主動去翻物理書、繪製函數圖像、查找歷史資料、思考色彩搭配時,學習的真正意義也就實現了,他們不再僅僅為了考試而學,而是為了創造而學,為了理解這個世界而學。”湖南省永州市東安縣耀祥中學科技教師胡國柱説。作為一所農村學校,耀祥中學走出了一條注重解決農村實際問題、注重多學科融合的特色發展之路。
生態構建:
從單兵作戰到協同開放
“科技教育生態系統全面構建”是《意見》提出的2035年中小學科技教育發展目標。
科技教育早已不是教育一家的事。《意見》提出了許多具體舉措,比如,鼓勵各地探索“科學家+教師”聯合授課的“雙師課堂”,構建區域科技教育合作網絡和科技教育中心,打造“百城千館”工程,實施科技教育“小小工程師”計劃,開發“家庭科技工具箱”等,不斷健全社會資源支持機制。
“中國科協充分發揮科協組織體系化資源供給和科普陣地社會力量集成優勢,將中小學科技教育作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一項重點工作。”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副部長任海宏介紹,目前中國科協正在研究制定《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6—2030年)》《中國科協“十五五”科普工作規劃》,謀劃助力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思路舉措。
作為科技創新的活躍地區,浙江省打通壁壘、完善協同育人機制,已經召開了六屆全省中小學科技教育大會。浙江省教育廳廳長陳春雷介紹,浙江已經初步制定了《浙江省中小學科技教育實施方案》,將重點落實“十百千萬”工程,即遴選10個科技教育實驗區、100所科技教育實驗校,聘請1000名科技工作者擔任科技副校長,建設10000個家庭科技實驗室。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動科技教育落地過程中,多位專家強調,中小學科技教育不是增加學生課業負擔,而是通過跨學科融合實現減負增效,推動教育觀念和育人方式轉變,實現從知識傳授轉向素養培育,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同時,還需引導中小學校及學生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加強科技教育在於激發科學興趣、培養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而非追求競賽獲獎、升學加分,要引導學生、家長扭轉功利化傾向。此外,要防範校外培訓機構的炒作行為,加強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嚴禁以科技教育名義違規開展學科類培訓。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