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學習革命” 從教師培訓開始
2025-11-19 09:39:45來源: 光明日報 責編:盧家傲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技術驅動深刻變革的時代。這場變革不僅重塑著生産生活方式,更使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在AI浪潮的衝擊下,教育的目標、內容與方法等核心命題,亟待被置於新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系統性反思與重構。一場波瀾壯闊的“學習革命”已悄然開啟。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教師是塑造未來的關鍵。當“學習革命”已然來臨,教師培訓絕不能成為變革中的“短板”。教師培訓必須勇於自我革命,率先擁抱變化,成為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的策源地和擴散端。

  時代之變:育人模式轉型的迫切呼喚

  AI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生成式AI的橫空出世正在解構傳統的教育生態。教師不再是壟斷知識的權威,海量信息觸手可及,甚至在某些領域,AI的分析與生成能力已超越人類專家。這意味著,教師角色必須轉變:從知識的傳授者、答案的給予者,轉型為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學習過程的設計者、思維發展的催化者和情感價值的守護者。

  角色轉變對教師的知識結構、能力素養和教育理念提出了全新要求。儘管許多教育工作者已經開啟了教學創新的局部探索,但若僅停留在AI技術使用的淺表層面,而未實現教育理念、模式與評價的系統性重構,則依然難以應對新時代對人才培育的深層需求。

  範式重構:讓教師培訓成為學習革命的“第一現場”

  教師培訓的變革,並非僅僅是內容上增加幾門關於AI應用的課程,而是需要進行一場全方位的“範式重構”,使其自身成為“學習革命”的示範區和試驗田。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

  第一,教師作為“學習者”的能力提升需求。教師是終身學習的踐行者。教師培訓必須率先垂范,運用參與式培訓、項目化學習、工作坊學習、協同教研,特別是AI賦能的人機協同模式,讓教師在“做中學”“用中悟”,真切感受技術賦能下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第二,學習遷移的“示範”必要性。教育變革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成功的實踐案例和可操作的範式。教師培訓,正是生成、展示和驗證這些新範式的最佳場域。當參訓教師親歷了一場以學習者為中心、技術無縫融合、注重過程評價的高品質培訓後,他們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技能,更是一個鮮活、可複製的“教學原型”。這個“原型”能夠極大降低教師回到工作崗位後實施變革的認知負荷和試錯成本。因此,培訓者如何設計學習目標、如何搭建學習支架、如何利用技術工具促進互動、如何進行形成性評估等,所有這些細節本身就成為極具價值的“教學法”示範。

  第三,應對AI風險的“安全試驗場”價值。AI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潛力巨大,但其風險亦不容忽視,如數據隱私、演算法偏見、信息繭房、思維惰化、過度依賴技術導致的人際關係疏離等。讓尚不熟悉AI特性的教師直接將其應用於未成年人教育,存在不可預知的風險。而教師培訓的對像是成年人,他們具備更強的批判性思維和風險識別能力。在培訓過程中,有意識地設置AI應用以及對AI倫理、數據安全、人機協同邊界等議題的討論和辨析,將會鼓勵教師們在實際操作中識別和反思潛在問題。教師培訓可以作為一個“壓力測試”環境、在相對可控的條件下,探索AI與教育融合的最佳實踐,規避可能的風險,形成審慎、負責任地使用技術的共識與規範。

  路徑探索:AI時代教師培訓變革的核心維度

  AI時代的教師培訓,重在圍繞“人”的成長,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技術為支撐、以實踐為導向的專業發展新生態。

  讓“人機共教”成為教師培訓的標配。隨著AI技術日益成熟,知識傳遞類任務可以更多地交由AI承擔。在此背景下,培訓者的角色正逐步從“知識的講授者”轉向“學習的設計者與思維的引導者”。面授培訓可著力構建“人機協同”的教學結構:AI負責精準傳遞知識、提供即時反饋、生成多樣化學習資源;而培訓者則更多地聚焦于激發深度思考、組織協作探究、促進經驗融合與實踐轉化。這種“人機共教”的模式,不僅可提升培訓的效率和深度,也讓教師在親身體驗中,直觀學習如何將AI有機融入教學,為其未來的教育實踐提供可借鑒的元模型。

  讓“智慧導師”成就個性化的實踐指導。教師專業成長具有高度的情境性與個體差異性。未來的教師培訓可以引入教育智慧體技術,圍繞不同主題為教師構建專屬的“智慧導師”。這些“智慧導師”能夠基於教師的具體學科、學段與發展階段,提供從教學設計生成、策略優化到反思輔助的個性化指導。通過模擬專家思維、提供動態示範與實時反饋,“智慧導師”可作為教師專業實踐的“伴隨式腳手架”,有效降低創新實踐的門檻,助力實現從“規模化培訓”到“個性化成長”的範式轉型。

  以“真實測評”為突破創新素養測評。素養導向的教師培訓,有必要建立與之匹配的“真實性測評”體系。借助AI的上下文理解與分析能力,我們可以在模擬或真實的任務情境中,對教師的問題解決過程、資源整合策略、技術應用水準及成果創新性等進行多維度、過程性的數據採集與評估。這種評估不僅能更客觀、立體地反映教師的實踐素養,也可通過即時診斷與優化建議,使評價過程本身成為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助力。

  以“深度反思”為要素實現應用閉環。技術的融入若缺乏理性審視,容易流於表面,甚至帶來潛在風險。因此,教師培訓有必要將“深度反思”作為關鍵環節,構建技術應用的倫理與價值閉環。培訓中可以設置常態化的反思機制,引導教師圍繞AI工具的教育效能、數據安全、演算法公平以及人機協同的合理邊界等議題,展開批判性討論與證據分析。通過營造這類專業對話的文化氛圍,鼓勵教師在擁抱技術的同時,始終保持教育者的主體性與判斷力。這種持續的批判性思考習慣,將促使教師在回到自己的課堂時,能夠更加自覺、審慎地選擇和使用技術工具,將培訓中的倫理認知轉化為教學實踐中的理性行為,從而在真實教學場景中構建更加負責任、更有教育意義的AI應用模式。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