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招錄 如何既“減焦慮”又“保公平”
2025-11-19 09:33:28來源: 光明日報 責編:盧家傲

  8月初,安徽界首市教育局一間會議室裏,一場有關中考的“派位搖號”在公證監督下有序進行。隨著電腦操作員將派位數據按“ABBA”均衡派位,已被界首一中、界首中學聯合招生錄取的2640名考生(不含特長生)得以派位到兩所中學。

  作為確保薄弱校學生機會公平,為“掐尖熱”“擇校熱”降溫,緩解升學焦慮的舉措,各地中考招生中的指標到校、均衡派位做法,引發家長、學生廣泛關注。

  從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品質的意見》提出“落實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初中政策”起,中央及教育部文件多次提及提高“指標到校”比例,落實均衡招生。今年10月,教育部發佈了《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提出有序推進中考改革,加快擴大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開展均衡派位招生試點。

  “指標到校”政策施行後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會不會産生新的失衡?如何進一步優化實施範圍、招錄條件、升學評價,助力“育分”切實轉向“育人”?記者進行了採訪。

  競爭縮小到校內 為“擇校熱”降溫

  湖南中學生杜岸霖,在初三備考階段一度成績波動明顯,幸而以指標生身份提前鎖定“入場券”,進入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就讀。今天,重新找回狀態的他已進入學校卓越班學習。回憶當初,他感慨:“指標生志願就像給中考買了份‘保險’,這種進退自如的選擇,讓我在最後衝刺階段心態格外穩定。”

  同樣因為指標生政策受益的,還有杜岸霖的學弟學妹們。今年4月,長沙市教育局公佈“2025年長沙市城區優質普通高中指標生計劃分配方案”,該市每所初中學校原則上分配三類優質普通高中學校指標生計劃。據統計,長沙城區指標生計劃共有11763個,較去年多了1993個,增長約20.4%。

  在青海海東,將優質普通高中部分招生指標分配到轄區所有初中校、按分配到初中校招生名額進行招錄的考生,被稱為“均衡生”。據介紹,海東市第一中學已于2021年開始實行均衡生(原指標生)招生計劃,均衡生比例為該校招生計劃的50%,計劃按初中學校畢業年級報名人數進行分配。不同於統招生,均衡生僅限在報考地同一初中學校實際就讀滿三年,且初中學籍一直在該校的本地戶籍應屆初中畢業生填報。

  “落實均衡生招生政策,目的是讓初中學校特別是農村初中和城鎮薄弱初中的學生有享受優質普通高中教育資源的機會,促進教育公平。”該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解釋,報考同一普通高中統招生的所有考生執行同一錄取分數線,而報考同一優質普通高中的均衡生,不同的初中學校執行不同的錄取分數線,所以均衡生面臨的競爭相對較小。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副所長張家勇向記者表示,單獨劃列校額到校(指標生、均衡生)政策是中考中招改革的重要舉措,目的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拓寬薄弱學校在讀學生接受優質高中教育的通道。

  “政策發力點是高中招生,實際落腳點是‘小升初’”,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申繼亮分析,家長和學生選擇“家門口”實行指標到校的初中,只要在校內排名靠前就有機會以指標生身份進入重點高中,這一措施不僅可以降低“小升初”擇校衝動,也有助於薄弱初中校吸引部分優秀學生,使初中校生源趨於均衡,優化教育生態。

  設定分數“底線” 兼顧機會公平和培養品質

  儘管此項政策盡力做到兼顧所有考生利益,但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實施過程中,一些家長也有疑慮:由於指標生分配了五成以上名額,優秀高中統招指標相應縮減,是否會帶來新的問題?一些薄弱校是否會因此“躺平”,弱化提升教育教學水準的動力?

  “政策執行之初,一些地區就發現,部分指標生學業基礎較為薄弱,難以跟上教學進度,不利於統籌學生需求組織教學,需要進一步優化措施,實現教育公平和人才培養品質的平衡。”申繼亮表示。

  張家勇觀察,部分地區劃定了優質普通高中最低錄取分數線,達到分數線的學生才具備報名資格;有的地區對校額到校的比例作出了優化調整,不追求過高比例;有的地區將優質初中學校也納入校額到校生源校,讓部分“牛校普娃”也能夠參加校額到校的競爭。

  如吉林省吉林市規定,“指標生”實行初中校內排序,在所報考高中學校的統招生錄取分數線下,依據第一志願,最多降50分,按成績擇優錄取,額滿為止;名額由市、縣(市)教育局根據各初中學校中考報名人數和省級重點高中招生計劃確定,在適當向農村初中和城市非熱點初中學校傾斜的同時,保證每所初中學校都能分配到相應名額。北京市2025年中考招生政策也規定,指標分配招生包括“校額到校”和“市級統籌”,其中,校額到校採取校內選拔,依據考生志願及成績錄取,考生總成績須達到430分,綜合素質評價須達到B等。長沙市設立“指標生最低控制線”,在中考成績公佈後發佈,即使填了指標生志願,但分數沒上最低控制線的不能錄取。山東濰坊在嚴格落實不低於60%指標生到校同時,強化“縣中縣招”,全市劃分為9個招生片區,不得跨區域招生。

  張家勇分析,從長期趨勢來看,“校額到校”只是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政策,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目標最終實現、與之相應的中考中招改革及時跟進以後,這項政策終將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在現階段,指標生比例並非越多越好,必須綜合考慮優質普通高中的入選資格、薄弱初中學校的限定、校額到校的比例、校額到校生源資格等多重因素,確保優質普通高中不被稀釋、薄弱初中學校品質提升、校額到校學生不會受到傷害。”

  “對指標到校政策的討論,其實是圍繞‘補償’與‘選優’兩種教育價值觀的爭論。”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王世岳認為,“應制度性地給予‘指標生’更多關注,讓他們在上高中後得到更多支持和幫助,將壓力轉化為學習動力;還應營造與教育公平價值相一致的激勵環境,與教師輪崗等旨在達成教育機會補償的政策共同實施。”

  優化評價 實現綜合化、個性化、多樣化招考

  此前,上海、成都發文試點“十二年貫通長學制”,部分家長認為這是淡化中考的政策信號。兩地教育行政部門迅速澄清,強調此舉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學校及學生佔比不高,不會影響當地中考中招全局。

  “從學生發展角度看,高中教育是青少年完成義務教育後發展路徑開始分化的重要階段,因此我國高中教育導向是多樣化、特色化發展,這就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出新要求,上海和成都的改革是良好開端。”張家勇認為,當下高中教育普及率已經很高,但將學生匹配到適合的高中校仍然需要考試評價作為依據,“高中招考改革首先要朝著綜合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方向前進,不再唯筆試、唯分數、唯統考,而是開闢更多升學通道,將每一位學生匹配到適合的高中,實現高中教育高品質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當每一個孩子發展路徑不再趨同,也就不存在同質化競爭,升學焦慮自然消解,‘育人’終將取代‘育分’。”

  “緩解升學焦慮,近期看除了落實指標生等政策,還要有針對性地擴容學位,解決‘有學上’問題。從長遠看,要打破高中校發展‘同質化’格局,推進高中多樣化發展。”申繼亮表示,“在保證國家課程開齊開足的同時,高中校需要形成並凸顯自己的辦學特色,充分發揮選修課作用,按照‘因能分層、因趣分類’理念,豐富課程供給,可以一校一特色,也可一校多特色,讓‘選高中’不再是‘拼錄取線’,而是‘拼特色’,各取所需。”

  申繼亮還表示,除了“指標到校”,高中招生在試題命制、招錄標準方面還有很多可為之處:“中考命題應著重考查學生共同基礎,命題不應強調難度,避免過大區分度,注重考查實際問題解決能力,而非背記知識點。目前許多學生從小學就有‘成長檔案袋’,可加大綜合素質評價在招錄中的運用,發揮人工智能技術作用,嘗試破解綜合素質評價主觀化或可能失實等問題。總之,未來高中招生將告別分數和考生的單一匹配,成為依據學生自身興趣、特長、潛能、發展規劃的‘雙向選擇’,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個性張揚。”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