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理工科學生從教轉型難題
2025-11-21 09:10:00來源: 中國教育新聞網 責編:盧家傲

  編者按 當發現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成為強國建設的重要戰略性任務,當人工智能深度重塑教育形態,高水準大學能為基礎教育解決哪些教師培養難題?本期重點推介清華大學和南京大學的試點經驗,看他們在適應科學教育需要和高素質教師培養上,做出了哪些有效探索。

  清華大學作為教師教育創新機制改革試點單位,依託理工科頂尖優勢,以“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國優計劃”)為核心,深化教師教育改革,將STEM教育理念與人工智能(AI)技術融入師資培養全流程,破解理工科學生向優秀基礎教育教師轉型難題。

  構建跨學科全鏈條培養閉環

  清華大學將教師教育納入“雙一流”建設全局,成立分管副校長牽頭的專項領導小組,聯動研究生院、校團委、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等多部門及18個理工科院係定期研判試點難題;組建30余人專家培養委員會,涵蓋STEM領域國家級教學名師、教育學科教授及清華附中、清華附小一線特級教師,為學生提供高水準的專業指導。

  在培養機制上,創新“招生—培養—就業—跟蹤”閉環。招生打破院係壁壘,面向應屆本科推免生和在讀研究生。在首屆遴選32名學生的基礎上,2024年10月,學校經“預通知—宣講會—材料評審—綜合考核”全流程精準選拔,從114位報名者中遴選出來自23個院係的35人進入培養,83%的學生主修數學、物理等學科,與基礎教育需求高度契合。2024年獲批教育碩士授權點後,學校將“國優計劃”兩屆學生共65人(除已畢業2人)納入“理工科專業+教育碩士”雙學位培養體系,夯實學歷與能力基礎。

  打造STEM與AI融合課程矩陣

  學校大力推進AI賦能的育人生態建設,以“智慧時代教師素養培育”為核心,依託清華大學已初見成效的AI課程建設成果、優質的學術資源以及深厚的師資力量,構建STEM教育與AI深度融合的課程矩陣:將STEM教育理論與實踐、人工智能與教育等課程納入教師教育必修課組,同步開設教育大數據與學習行為分析、未來教育與學習前沿、未來教育與學習評價等交叉創新選修課,形成“必修+選修+實踐”模組化結構。

  根據“國優計劃”教育實踐要求,學校優化教學組織和實踐環節,創新教學模式,開展項目式、跨學科主題教學等活動。課程內容注重實踐導向,如人工智能與教育課程結合生成式AI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場景,指導學生開發智慧教學輔助工具;STEM教育理論與實踐課程通過項目式教學,引導學生設計中小學科學探究任務;邀請校內航天航空學院的高雲峰教授開設新課——科學教育教具的設計與製作,將STEM理念融入實操環節;針對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實操能力,開設教學基本功訓練課程,聘請北京大學、首都師範大學等校外專家授課。

  同時,以教育形勢與政策課程為載體,利用教育學院與海外高校合作資源,引入國際前沿課程理念,邀請國際學者圍繞“生成式AI與STEM教育融合”開展專題講座與短期課程,拓寬學生國際視野。

  破解跨領域培養難題

  為打破學科壁壘,清華構建“三導師制+雙班主任制”協同模式,提供個性化指導。

  “三導師制”為每名學生配備理工科院係專業導師(負責學科知識深化)、教育學院教育學科導師(負責教育理論與方法)、中小學名師實踐導師(負責教學實操指導)。三類導師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實踐導師來自清華附中、清華附小、北京一零一中學、杭州外國語學校等20余所優質實踐基地校。“雙班主任制”由理論班主任(教育學科教師)與實踐班主任(中小學骨幹教師)共同管理班級,定期組織主題研討。

  目前,2025屆10名“國優計劃”畢業生(1人依規退出)教資持有率100%,其中4人進入中小學校從事STEM相關學科教學工作。下一步,清華大學將繼續深化STEM教育與人工智能課程建設,探索“國優計劃”拔尖科學教師本研貫通培養,完善從教就業及職業發展支持,弘揚科學家精神與教育家精神,為基礎教育輸送“懂專業、會教學、善創新”的高素質師資,為教育強國建設貢獻清華力量。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