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小時”如何全面高品質落地——專家解讀《關於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的意見》
江蘇省海安市城南實驗小學學生在操場上跳橡皮筋。資料圖片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實施學生體質強健計劃的意見》。《意見》提出,到2027年,以義務教育階段為重點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要求全面高品質落實。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學校體育時間上的重大突破,是過去學生每天校園體育鍛鍊一小時的延續,更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學生體育時間的新增量。”首都體育學院教授劉海元認為,這一目標的設定和實施,在我國學校體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中小學生每天綜合體育活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以下簡稱“2小時”)如何“全面高品質”落地?《意見》對此作出哪些部署?各地有哪些實踐探索?記者就此採訪多位專家。
時間怎麼擠?統籌課內外、校內外
“《意見》‘充分保障體育時間’的要求,戳中一線辦學的痛點,體育時間無剛性保障,‘以體育人’設想便是空中樓閣。”湖南長沙高新區虹橋小學校長周琳説。
如何保障每天不低於2小時的綜合運動時間?《意見》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要統籌課內外、校內外。比如,課內按照規定課時開齊開足體育與健康課程,課外充分利用課間開展體育活動,鼓勵有條件的中小學校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於30分鐘有品質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把體育作為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的必要內容。校外建立校家社協同機制,鼓勵支持學生與家長形成共同體育愛好,開展家庭親子體育鍛鍊……
“‘2小時’不是時間的堆砌、拼湊,而是實實在在的學生鍛鍊時間。”北京師範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教授張瑞林認為,在保證體育鍛鍊時間的同時,還要切實提高體育教學品質。
在切實提高教學品質上,《意見》要求打造學生更加喜愛、更有質效的體育課,讓學生立足學校即可熟練掌握至少一項運動技能,養成體育鍛鍊習慣。
各地各校在推動“2小時”落地中涌現了不少典型經驗。比如,湖南長沙虹橋小學以全員體育走班制為核心,開設足球、籃球等四大項目分層教學,確保學生6年掌握一項技能;四川成都天府七中開設約80門體育俱樂部課程供學生選擇,並打造“周周有比賽、人人能參與”的活力校園,讓每名學生都能在運動中釋放壓力……
在張瑞林看來,目前全國各地全面部署推動“2小時”,著手改革試點,為加強學校體育作出了有力探索,使得“2小時”成為可執行、可落地的新政策和新機制。
體育課誰來教?構建新型體育師資隊伍
落實“2小時”對體育師資隊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蔡光潔看來,過去,體育教師目標主要是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運動成績。如今,目標更加多元,體育教師不僅要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準,培養學生體育興趣愛好,引導學生養成終身鍛鍊習慣,還要積極參與體育科研、賽事組織等工作,為體育教育事業發展貢獻力量。
《意見》專門就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作出部署,提出構建“新型體育師資隊伍”——以專職體育教師為主體、體育教練員為輔助、兼職體育教師(教練員)和社會力量為補充。
“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保障,面對學生人口規模變化,體育師資隊伍不足不能只靠編制配備,而是要進行結構優化、資源整合。”劉海元説。
蔡光潔介紹,四川通過構建多元師資供給體系,破解師資短缺難題。全省1600余所學校設置教練員崗位,發揮專業優勢提升學生專項技能;近3年新增中小學體育教師3500多名,引進200余名退役運動員擔任專兼職教師;成立全國首個體育教師共享中心,吸納2000余名專業人才。
《意見》還提出加強體育師資的培養培訓、完善激勵機制。比如,加強體育教育專業師範生運動技能培養,強化教學實踐,鼓勵通過公費師範生方式培養體育師資,將教師組織開展大課間、體質健康監測、課餘訓練、課外活動、指導參賽和走教任務等計入工作量。
場地不足怎麼辦?打造校內“微運動場”
“隨著體育課和體育時間的增加,體育場地設施急需釋放更多的空間,場地設施既要有增量,更要挖潛存量,金邊銀角,地上地下,資源共享非常重要。”劉海元説。
《意見》提出推動場地設施拓展升級,因校制宜推進運動空間升級改造,挖潛拓展校園體育運動空間,鼓勵創設小型化運動鍛鍊場景,打造校內“微運動場”,合理配置體育器材設施。
“這是對校園運動時空的重構,讓運動從集中時段、集中場地轉向課間課後碎片整合、全域滲透。”重慶市南岸區珊瑚魯能小學校長王儷嘉認為,只有深挖空間潛力、創新供給模式,才能讓學生在可觸可及的運動場域中跑起來、動起來、強起來。
珊瑚魯能小學對校園每一寸土地進行功能再造,在有限的校園空間中創設了體能公園、蹦床公園、輪滑公園、定向越野公園、射擊公園、AI智慧體能公園……“我們希望,每名學生都能在適配的空間裏找到熱愛的運動方式。”王儷嘉説。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