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時代如何理解教師AI素養
2025-11-25 11:16:08來源: 中國教育報 責編:盧家傲

  隨著以DeepSeek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席捲而來,AI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融入教育,促使我們對教學方法進行根本性的思考與改革。

  在此背景下,各地中小學積極探索應用AI技術。不同於傳統的教育技術(如PPT、文字處理器)等工具,教師對其擁有控制權,生成式人工智能具有自適應性、生成性以及有時難以解釋的“黑箱”特性,它更像一個“行動者”或“合作夥伴”。因此,教師AI素養不再僅僅是知道如何使用工具,而是必須掌握一套AI整合性的知識,包括如何以提示詞用AI、如何批判性評估其輸出、如何管理其與學生的互動、如何預見其潛在的錯誤或偏見等。

  可見,智慧時代教師AI素養已不再是“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所能涵蓋的意義,而是從“要素變革”到“形態重塑”的深刻躍遷,其中AI已遠超工具屬性,它被視為一種全新的文化、思維方式與價值體系。

  AI素養重塑“教什麼”“怎麼教”

  在深圳市南外集團第二實驗學校《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一課中,任課教師利用AI修復孟德爾的模糊照片並使其開口説話……當前,越來越多的教師利用AI技術呈現、轉換學科教學內容,將靜態、抽象的知識和概念轉化為動態、生動的教學內容。這正是智慧時代教師AI素養的基礎層級,即教師了解本學科領域中AI的前沿應用,並能選擇和使用相關的AI工具來深化該學科內容的教學與學習。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掌握運用AI工具來設計、實施和評估教學活動與策略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和高階思維發展,這標誌著教師AI素養躍升至“流程變革”與“形態重塑”。

  在這一層級,教師已經將AI作為教學方法中的重要一環。具體表現:一是重塑思維教學法,即引導學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探究知識,並在過程中開展辯證分析討論。二是重塑實驗教學法,即教師將難以理解的抽象的思維,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使其生動易懂。如面對豌豆雜交實驗週期長、過程抽象的難題,教師使用AI編碼了一個人機交互網頁,學生得以“一鍵種植”觀察其過程。這正是教師設計的新教學法——“學生親歷、AI推演”的新範式。三是重塑交互教學法,目前很多學校利用AI智慧體開展教學,如項目式學習中,AI智慧體在答辯環節扮演特定角色,與學生進行“深度討論”。這是教師基於AI的“能動性”設計的新教學策略——將AI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行動者”,以推動人機協同開展深度學習。

  強化AI應用的科學評價與倫理反思

  智慧時代教師AI素養,就技術應用還需強化科學的評價與深刻的倫理反思。在深圳外國語學校光明學校的課堂上,教師安排學生將小組學習成果拍照上傳後,由AI智慧體依據教師預設的專業標準,給出量化評分與生成式反饋;化學課上,教師利用AI開展智慧數據習題評價,對學生的錯題進行判斷、講解,並給予個性化的錯題報告……AI既是教學法的創新,也成為教師評估學生學習成果的全新工具;而在這一過程中,對教師AI素養提出了明確要求,即掌握系統性評價AI工具及其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影響。

  此外,使用AI技術非常重要,但隨著AI的發展,對使用者的技術要求會越來越低,更為重要的是對使用什麼技術、該不該使用技術、怎麼使用技術作出倫理審視和價值判斷。所以,教師AI素養中需突出AI應用倫理素養,特別是倫理選擇,確保技術能夠真正服務於教學。如當前眾多教師擔心,使用AI可能衝擊學生的“獨立思考性”,這正是教師在“人本價值”與“技術風險”之間進行的權衡與反思。

  構建教師AI素養提升支持系統

  工作忙、事務多……很多一線教師反映,在教學中應用AI最大的阻礙是“忙”與“難”,面對現實困境,教師提升AI素養,不能靠教師“單打獨鬥”,需構建“政策—實踐—共同體”三位一體的支持系統。

  首先,要超越傳統的培訓模式,提供更多與AI協同共事的途徑。如建立學校教研工作坊,通過打磨AI賦能教學的公開課,促進人機協同的生成式學習。教師專業發展,不只是“學用AI”,而應是“與AI共同學習”。在打磨公開課的人機互動過程中,教師習得提示詞技能、高階的教學設計思維等。

  其次,要超越剛性規劃,擁抱“自發性的探索與創造”。真正的素養,源於內生的驅動而非外部的規劃。教師最富創造力的應用,均源於解決自身教學“痛點”的內在需求:科技教育中解決“實驗無法重現”的難題,語文習作課解決“論證流於表面”的痛點等等。因此,教師成長需要創造允許並鼓勵“自選式、自發性”探索的生態。區域教育部門應從“課程提供者”轉變為“生態營造者”,其核心任務是為教師探索應用AI提供空間和平臺。如深圳市福田區在推進全域教育人工智能應用的“二十五條”舉措中,明確鼓勵常態化開展教育人工智能工作坊、搭建“師生人工智能成果分享平臺”,併發起“應用智慧體挑戰賽”等激勵機制,形成研、用、賽一體的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成長體系。

  從“信息技術能力”到“教師AI素養”的轉變,是一場深刻的認知革命。技術越是強大,教育的育人本質就越發重要。教師、教育管理者要將AI內化為自身專業能力的一部分,並且時刻關注AI應用中的倫理規範,如此,才能形成與智慧共生的新文化生態,助力教育數字化轉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