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關鍵處幫一下,要緊時拉一把 讓青年教師潛心科研、安心育人
“青椒”,高校青年教師的“網絡自嘲語”。高校青年教師充滿活力和朝氣,但也面臨學術起步階段支持資源不足、“非升即走”考核壓力大、申請項目難、發表論文難等諸多困擾。
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門發佈的《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支持和引導青年教師全面發展作出部署。《意見》中有哪些新亮點,如何落實《意見》部署,既為“青椒”的成長賦能,提供有效支持,又為他們“鬆綁”,卸下不必要的負擔和阻礙,以激發其長期投身科研一線、站好教室講臺的動力?記者進行了採訪。
化“壓力驅動”為“支持激勵” 新舉措激發成長動力
《意見》發佈後第一時間,北京理工大學中國工程科技前沿交叉戰略研究中心預聘助理教授丹聃就仔細通讀。讓丹聃感受最深的,是分類分崗、多元評價。“《意見》提出健全崗位管理制度,完善聘用標準,依法依規自主設崗、靈活聘用青年教師,這意味著在青年教師的崗位設置與考核體系上將更加注重科學化和差異化,突破傳統考核中過度依賴論文數量、項目經費等指標的局限。”
合肥工業大學汽車與交通工程學院副教授花陽則更關注科研和教學之間的相互促進。“大部分青年教師博士畢業不久,科研基礎較好,但産學研結合、成果轉化是短板弱項。《意見》提出引導青年教師將研究實踐與創新創業孵化相結合,促進成果轉移轉化與應用,促進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學,這些措施都引導教師帶著行業産業一線問題,將科研、教學更好結合、互相促進,扭轉長期以來‘重科研,輕教學’傾向。”
《意見》對近年來高校“預聘—長聘”制度帶來的現實壓力作出積極回應,提出“強化聘期管理,加強過程管理、反饋和指導”。這體現了從“壓力驅動”到支持激勵的轉變,有青年教師認為:“通過完善經費投入和制度保障,可以幫助青年教師以更加穩定的心態投身立德樹人,潛心學術探索。”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指出:“當前,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生力軍和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産出重大原創性、顛覆性科研成果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意見》從適應國家戰略、科技變革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高度出發,提出了提升青年教師能力、活力、競爭力的有效舉措,這就要求高校把握好教育的戰略屬性,在青年教師成長的關鍵處幫一下、要緊時拉一把,為其成長托舉、護航,充分激發其高等教育生力軍作用。”
統籌效率與公平、個體與全局 構築“成才鏈條”與“保障後盾”
《意見》實施中,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統籌教師個人成長、學校整體建設和高等教育高品質、內涵式發展全局?這是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門都需面對的課題。
“部分高校在缺乏充足科研條件支持情況下,實行‘3+3’聘期考核,但科研積累需要時間,短期‘要成績’很難讓老師有職業幸福感和發展後勁。《意見》要求科學設置聘期,但‘科學’的標準是什麼?在申報課題中標率下降、競爭顯著加劇的背景下,考核要求是否可以同步調整?”一位東部211高校青年教師心存困惑。
花陽建議,評聘考核標準設置應考慮不同學科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即使‘雙一流’高校,其內部學科實力、建設速度也有差異,優劣勢學科資源、平臺條件差異較大,不應‘上下一把尺’。”
“減輕教師非教學科研負擔,哪些方面需要減?該如何減?比如,一些材料的報送並無實際意義,能不能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數據收集採集、打通共享使用渠道?此外,針對性不足、效果不好的培訓應儘量縮減,把教師的時間用在能真正指導教學科研實際的‘幹貨’上。”上述211高校青年教師説。
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程建平分析,一方面,廣大高校要適應當前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新形勢新挑戰,用實用好相關政策支持,整合學校各方面優質資源,完善青年教師職業成長全鏈條,營造追求卓越的教學科研氛圍;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青年教師隊伍的服務保障工作,系統設計薪酬待遇、子女教育、家庭住房、辦公空間、衛生健康等方面服務保障內容,積極營造潛心教學科研的優良環境,增強青年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處理好教師成長與學校發展、短期與長期、效率與公平等關係,需要秉持‘宏觀有序,微觀搞活’的原則。”浙江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馬陸亭分析説,“在推動國家創新能力提升的大前提、大背景下,要激發學校的主觀能動性、舉措靈活性,防止‘一刀切’。例如,對於創新成果的評價,除了寫在論文裏的創新學術觀點之外,還應包括産品創新、工藝創新;在‘大團隊作戰’的科研組織模式下,不應當過分強調高強度、快出成果的競爭,而應導向合作,讓青年教師有比較穩定的預期,在科研團隊中砥礪自我,踏實成長。”
打通校內外、産學研 為人才營造有利的發展環境
記者注意到,以《意見》發佈為引領,通過暢通政策鏈條,營造適合氛圍,打通校內外、産學研,構建覆蓋“引育用留”的高校青年教師全方位支持體系,已成為普遍共識。
張東剛認為,高校青年教師培養,必須全面提升能力培訓體系的系統性、整體性、科學性,持續為青年教師提供精準化幫扶供給和“營養豐富”的發展供給。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副書記、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李奕表示,應持續構建激勵導向鮮明、支持卓越發展的薪酬待遇體系,優化科研資源與招生指標配置,向業績突出、潛力巨大的青年教師傾斜;規範科研項目和人才計劃管理,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擾;支持高校在績效工資總量核定中向高層次人才集中、向創新成效突出的部門傾斜;建立健全青年教師職業發展支持體系,包括入職培訓、國內外訪學等制度。
“在評價標準上,應堅持以創新能力、品質、實效、貢獻為導向,探索推進分類評價,鼓勵教師分類發展。在評價方法上,應結合現有的學術水準、未來發展潛力、綜合素質評價,既考查已取得學術成果的水準,也考查其未來研究方向、擬解決科學問題的品質和前景,重點關注其學術研究的獨立性和科學探索的創新性,同時考查其創新思維邏輯能力、授課及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在評價機制上,應實施‘代表性成果評價’‘長週期評價’等,發揮學術共同體在學術評價中的主體作用,充分尊重學科差異,更加注重考查崗位實績。要注重過程評價和發展性評價,使青年教師把主要精力投入原創性高風險研究,放手幹、大膽闖。”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周亞明認為,應以綜合改革牽引教師評價改革,營造青年教師潛心從教的良好生態。
“高校青年教師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有力量、有溫度、有情懷的發展環境。”張東剛説,高校應著力建設青年教師的良性交往圈、成長共同體,開展好覆蓋“八小時內外”,有主題、有特色的品牌交流與社團活動,促進青年思想交流碰撞;加強高校、社會交流協作,進一步構建産學研融通生態,引導青年教師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創新能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