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老外在福建   |    直觀中國    |    融播報    |   福建好故事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寧德福鼎:循環農業“串珠成鏈” 多元模式激活資源
2025-09-10 10:26:07來源:閩東日報編輯:尹小兵責編:

  原標題:福鼎 循環農業“串珠成鏈” 多元模式激活資源

  廢棄茶梗變身食用菌棒;羊糞變“寶”,成了富含營養的有機肥;生態循環水養出優質“致富魚”……在福鼎,一張“種養循環、變廢為寶”的生態農業網絡正在徐徐織就,山海之間悄然掀起了一場綠色變革。

  近年來,福鼎在農業産業發展中深入植入循環理念,以“1+2+N”農業特色産業發展新格局為主導,以項目為載體,推動循環理念貫穿産業鏈各環節。2024年,全市“8+1”特色産業全産業鏈總規模突破350億元,循環農業的深度融入為産業規模擴張與綠色轉型提供了雙重動力。

  魚兒“上岸”桶中游 遊出鄉村致富路

  初秋時節,暑氣尚未完全褪去,位於磻溪鎮蔣陽村樟坑裏溪畔的淡水魚養殖基地已進入馬口魚苗分級的關鍵時節,一個個大型陸基圓形養殖池裏分外忙碌,工作人員正手持篩網,一次次俯身、篩選、分流,將體型相近的魚苗分到同一養殖池。

  眼下,養殖池中的魚苗體型尚小,據基地負責人馬家銀介紹,這類魚苗達到20至25尾一斤的規格即可上市。根據生長情況,魚苗將分批出塘:篩出的大規格魚苗生長更快,預計3個半月至4個月可上市;小規格魚苗則需繼續養殖4個半月至5個月。

  令人欣喜的是,這批魚苗雖未到上市期,已吸引不少浙江客商提前對接。“浙江客戶來場考察後,明確要求上市前提前聯繫。”馬家銀笑著説,目前基地裏的這些馬口魚完全不愁銷路。

  養殖場的“底氣”不僅來自市場,更源於優質的養殖條件。這裡的養殖用水引自太姥山源頭溪流,溪水經過山體自然過濾,抵達基地後還要經過蓄水池的二次凈化,最終流入養殖池。同時,基地配套了增氧、水質監測、水溫監控及尾水處理等智慧化控制系統,24小時全天候守護著馬口魚的生長環境,而養殖尾水則通過過濾系統處理後再排入河道,實現生態水循環。

  為了確保魚苗健康成長,基地實行精細化、智慧化管理,每天安排工作人員檢測水質亞硝酸鹽、氨氮等指標,並配備了自動發電機等設備,在停電等突發情況下能立即啟動備用電源,保障增氧系統不間斷運行。

  “我們下一步準備收集魚類排泄物,通過處理將原本可能污染水體的魚糞,轉化為富含有機質的有機肥,用於農作物種植,打造‘養殖+種植’的生態循環模式。”望著養殖池裏歡快游動著的魚苗,馬家銀的眼裏滿是自信與希望。

  山羊成了“除草工” 繪就茶園好“豐”景

  方位推動山羊養殖業發展。

  目前,池方姜的茶園養羊項目已步入正軌。按照規劃,明年下半年羊只存欄量有望達到1500隻-1800隻,屆時將形成規模化養殖體系,進一步釋放生態農業的發展紅利。

  翻過太姥山的山脊,店下鎮菰北村的有機茶園里正在破譯著另一套“循環密碼”。

  下午2時許,福鼎市店下福木嘉家庭農場的羊舍裏,山羊們早已在門口排隊等候。門一開,羊群魚貫而出,在領頭羊的帶領下,熟門熟路地向著茶山奔去。很快,一隻只山羊漫山遍野,自行穿梭在茶樹間啃食雜草。

  很顯然,眼前這100多只山羊已然成了茶園裏的天然“除草工”。

  “有了‘羊管家’,每畝茶園每年可減少4次人工除草,每畝節省成本近1000元。”農場負責人池方姜説,羊糞還能作為天然有機肥,富含氮、磷、鉀等養分,經土壤微生物分解後,能被茶樹根系充分吸收。這每年又可以為農場省下數十萬元的有機肥採購費用。

  “羊吃百草,糞肥茶樹”,這是池方姜在實踐中摸索出的寶貴經驗。起初,對於在茶園養羊,池方姜有著諸多擔憂,比如羊會不會損壞茶葉,小羊的管理問題如何解決等。但隨著養殖工作的推進,這些問題都一一得到化解。

  池方姜笑著説:“以前購買有機肥,要做大量檢測,就怕不達標或重金屬超標。現在好了,茶園的草能轉化為羊肉,羊糞又能變成有機肥。羊糞實行乾濕分離後,一噸能賣800元,一年光羊糞就能賣十幾萬元,非常可觀。”

  綠色種養循環讓“生態包袱”變“綠色財富”。近年來,福鼎通過優化區域佈局,重點在崳山、管陽、前岐、店下等鄉鎮發展種養循環農業,持續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重點的示範鄉鎮建標準化養殖場。同時,推廣“山羊—玉米—羊糞肥茶”循環模式,加強技術指導,全

  白茶“聯誼”食用菌 融出循環新賽道

  如果説茶園養羊破解了茶園管理的“老難題”,那麼白茶梗的創新利用則解決了産業發展的“新困擾”。

  在前岐鎮小岳村的茶山上,一捆捆曬乾的茶梗被送入粉碎機中,轉眼就變成了細碎的茶粉。這些茶粉正是培育“白茶香菇”的核心原料,後續將用於製作香菇菌棒。

  “目前集中處理的這些茶梗都是從周邊茶園收購來的,我們會先將收購的茶梗統一晾曬,再用機器打成粉末,製作成白茶菌棒,用來生産白茶香菇。”福鼎市豐岳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余清軍説。

  茶梗收購為農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增收。據介紹,一畝茶園可産出鮮茶梗約7至8噸,晾幹後剩餘2至4噸。按每噸500元的收購價計算,一畝茶園僅茶梗就能為農戶增加約1000元收入。“以前茶梗沒人要,還要費工夫清理,現在‘變廢為寶’,還能增收呢!”茶農董榮德喜不自勝。

  除了直接增收,白茶香菇的發展更是構建起“循環利用、吃幹榨凈”的完整産業鏈:廢棄茶梗被製成培育香菇的菌棒,菌棒培育出的白茶香菇通過銷售産生經濟收益,培育香菇後的廢棄菌棒因富含有機質,會被送回茶園作為優質有機肥,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提升茶葉品質,形成“茶梗-菌棒-香菇-有機肥-茶園”的生態閉環。去年,該合作社4萬個菌棒就實現近40萬元産值。

  這份循環,正以穩健的步伐擴大規模。“今年,我們計劃製作七八萬個菌棒,同時,在白茶香菇的基礎上,我們還研發了白茶木耳,不斷延伸福鼎白茶衍生産業鏈。”據余清軍透露,僅今年,合作社就需要晾幹的茶梗60噸,對應鮮茶梗約200噸,這些原料都來自周邊茶園,也帶動了更多農戶參與其中。目前,合作社已直接帶動10余名農戶就業,涵蓋茶梗回收、粉碎、菌棒製作、香菇採摘等環節,今年預計還會增加到20人左右。

  從養殖尾水凈化再利用、漁業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到“青飼料種植+山羊養殖+羊糞肥茶”的閉環體系,再到“白茶茶梗一發酵特色菌菇一有機肥料”的循環模式……隨著更多特色循環模式的探索落地,福鼎農業正朝著“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效益提升”的方向穩步邁進。(溫麗芬 文/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