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村咖”主理人“歸巢” 調出鄉村“新滋味”——看福鼎管陽鎮如何用一杯咖啡激活鄉村文旅一池春水
“村咖”引客來。
秋風送爽,走進福鼎市管陽鎮,空氣中稻香與咖啡香交織。一家家藏在楓林、溪邊、田埂旁的“村咖”,盤活閒置資源、激活産業鏈條、帶動村民增收,讓鄉村不僅有“詩與遠方”的意境,更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發展活力。
近年來,管陽鎮積極引導返鄉青年、創業能人利用閒置資産打造鄉村咖啡館,推動“村咖+”融合發展新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雲邊”逐夢
青黃相接的稻浪間,一座白墻灰瓦的咖啡屋靜臥在田埂旁。遊客倚窗閒坐,耳畔是咖啡豆研磨的細響,與秋風吹拂稻穗的沙沙聲交織成韻——這裡是返鄉青年張文倩打造的“雲邊村咖”。
2019年8月,張文倩帶著打工積蓄購置的無人機,毅然踏上歸鄉之路,回到管陽。她走遍全鎮27個行政村,用鏡頭定格雲霧茶山與阡陌風光。她的視頻賬號逐漸積累起1.5萬個粉絲,百萬播放量讓管陽人文之美走入大眾視野。
熱度背後,張文倩敏銳地察覺到了現實的困境:作為福鼎生態大鎮,管陽的優質農産品常因銷路不暢而滯銷。“線上傳播聚攏了目光,卻難轉化成鄉親口袋裏的收益。”她意識到破局需要新場景。
多次外出考察後,一個念頭逐漸清晰:何不開一家咖啡館,讓人們從線上走到線下、走進鄉村。張文倩果斷行動,承包3畝農田種植水稻,與團隊一起改造老屋。然而,創業之路卻遭到網友和村民的質疑——“咖啡是要賣給農民?”“不如開大排檔!”對此,她屏蔽雜音,專注做事。
“特別感謝當地政府的幫忙。”張文倩感慨地説,當地政府對年輕人創業給予了大力支持。改善周邊環境、邀請專家現場指導……“雲邊”從構想到落地,僅用了短短兩個月時間。
2024年底,管陽首家“村咖”開業。不同於城市咖啡店較為單一的業態,張文倩將“咖啡+農業”玩出了新花樣:全景落地窗將稻田雲霞盡收眼底,原生態風光被巧妙定格,成為一張張刷爆朋友圈的美圖;助農直播、稻田音樂會、研學活動等,讓咖啡桌變身農産品展銷臺。
耕耘終見迴響:“雲邊”單日營收破萬元,週末客流穩定在三四百人次。每週3場直播,帶動紅米、檳榔芋、茶葉等特産走出深山。更讓張文倩自豪的是,村民茶余飯後也常來店裏休憩,紛紛誇讚“村裏很久沒有這麼熱鬧了”。同時,本地青年不斷加入團隊,返鄉創業隊伍日益壯大。
縷縷咖啡香中,“雲邊”不僅成為連接城鄉的窗口,更成為助推農産品出村、吸引青年回歸的樞紐——一杯“稻田咖啡”,為這片土地“萃取”出鄉村振興的新滋味。
“楓景”築夢
2024年深秋,一條展現管陽鎮楮樓村楓林古樹的短視頻引爆網絡。“福鼎阿勒泰”的標簽,讓這個閩浙交界的小山村單日涌入上千遊客,一躍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
“楓葉林等風景具有季節性,流量來得快,退得也快。”面對“一夜爆紅”,楮樓村黨支部書記馬徵喜憂參半。這片楓林古樹,正是他和村民歷時3年整治河灘才重現生機的成果。親手挖掘、一路守護,他格外珍惜這波流量,也擔心秋去葉落,人氣難以長久維持。
正當馬徵犯愁之際,轉機悄然出現。咖啡主理人徐同錄在網上看到“福鼎阿勒泰”的視頻後,立即帶團隊前來考察,相中了溪邊閒置30年的廢棄水電站。“我們選址最核心的考量就是獨特的山水資源。這裡自然環境好、氛圍鬆弛,很有潛力打造成一個吸引人駐足的週末目的地。”徐同錄説。
在鎮、村幹部和福鼎市文體和旅遊局工作人員主動對接、現場協調下,河灘變為露營基地,古樹成了天然觀景臺,水電站經過“微改造、精提升”後蛻變成風格獨具的“山咖咖”咖啡館。
秋葉飄零,遊客未減。冬天曬著太陽喝熱飲、春天新綠滿枝頭、夏天蟬鳴配冰咖……“山咖咖”在青山綠水間,自成一景、持續吸睛,它不僅填補了楮樓村消費場景的空白,更引得遊客紛至遝來。
“山咖咖”的出現,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業態更新、村民增收、鄉村蝶變的層層漣漪,讓“流量”真正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增量”。
“楮樓村不僅擁有‘河灘+楓林’的獨特景觀,還保存著古樟樹、古街、古民居等歷史遺跡。”馬徵介紹,如今村莊以“福鼎阿勒泰”為定位,將美麗鄉村建設與旅遊開發深度融合。村裏種植了牡丹、繡球花田,配套住宿餐飲,帶動周邊發展農業觀光,“四季有景”的格局已經逐漸形成。
春去秋來,楮樓村的楓葉又泛起一抹淡紅。馬徵站在觀景臺上,望著層林漸染的山坡,嘴角不由露出笑意。“下階段,我們將以‘山咖咖’為示範,深入挖掘鄉村歷史文化,盤活閒置資源,完善配套設施,創新業態類型。借助旅遊復蘇的春風,以點帶面,把楮樓打造成集休閒觀光、生態康養、親子研學、特色民宿于一體的旅遊打卡地和農文旅融合新樣板,持續促進農民增收,助推鄉村振興。”馬徵信心滿滿地説。
“社區”聚夢
藍天如洗,白雲舒捲,黛色群山環抱之中,一條清溪蜿蜒而過。溪畔,一座古樸雅致的咖啡館人氣正旺,與田園畫卷相映成趣。
“日新月異的鄉村面貌和蓬勃發展的産業,讓我們看到了家鄉更多可能性。實實在在的政策扶持,給了我們年輕人紮根鄉村、大膽創業的底氣。”“裏面社區”聯合主理人、返鄉青年鄭欣站在咖啡館小院前,語氣堅定地説。她身後,這座名為“裏面社區”的空間,已成為廣化村融合咖啡香氣、文化沙龍與創意碰撞的“社區客廳”。
鄭欣和她的7個夥伴都是選擇回歸鄉土的年輕人。他們為項目取名“裏面社區”,寓意深入鄉村肌理、連接多元人群、激發內生活力,構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鄉村共同體”。
一杯咖啡,氤氳出遠不止于咖啡的鄉村溫度。在這裡,遊客可以慢品精品咖啡,參與手作體驗和文化沙龍,感受鄉村獨有的鬆弛與溫暖;孩童可在鄉野研學基地河灘嬉水、採摘瓜果、即興塗鴉,親近自然;都市人則能體驗禪修茶旅、田園瑜伽、農耕膳食,在青山綠水間安頓身心。
而這,只是開始。
鄭欣介紹,“裏面社區”並不局限于單一業態,而是以閒置空間活化利用為核心,打造融合青年共創辦公、社群活動、文化體驗與社區營造于一體的複合平臺。目前,鄉村咖啡館、研學基地、療愈空間已逐步建成並投入運營,共享空間也在加快推進——昔日閒置的廣化小學,即將變身“鄉創青年服務中心”和“數字遊民社區”,以“我有場地+你有內容”的模式吸引主理人入駐,降低創業門檻,激活鄉村業態。
鄉村振興,關鍵是要讓農民得到實惠。項目團隊積極與周邊村落探索“社區+農戶”合作模式,已與七蒲村、乾頭村等多地農戶簽訂協議,以高於市場價收購農産品,並通過研學體驗、電商助農、文創開發等方式,讓優質土貨出村、城市消費進村。“社區在村裏,收益也要真正落進農戶口袋。”鄭欣説。
從“雲邊村咖”到楮樓村的“山咖咖”,再到廣化村的“裏面社區”,一批懷揣理想與鄉愁的年輕人正用創意畫筆,勾勒産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新圖景。
管陽鎮相關負責人表示,鎮裏將持續優化政策服務,創新“村咖+旅遊”“村咖+電商”等模式,深化與西昆孔廟、茶陽中藥材、七蒲西瓜基地、乾頭紅米等本地資源聯動,構建“農業+文化+旅遊+研學”融合産業鏈,打造閩東地區青年返鄉創業的示範樣板。
青年歸來,鄉村更有未來。一群人的回歸,一杯咖啡的香氣,正悄然喚醒沉睡的資源,匯聚成鄉村振興路上蓬勃的青年力量。(記者 朱靈垣 通訊員 王婷婷 文/圖)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