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流量”到“留量” 泉州文旅“長紅”背後的“人才密碼”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世遺泉州又火了一波——累計接待遊客超千萬人次,遊客旅遊總花費超90億元,央媒報道超200條次,“國慶來泉州·漫遊慢生活”主題全網傳播量超1.5億次,泉州入榜美團、大眾點評寶藏美食小城Top2,入榜滴滴出行假期包車用車漲幅Top5,位列“去哪兒旅行”外國遊客機票預訂增幅Top2……
遊客“近者悅,遠者來”“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這份亮眼的“成績單”,不僅是泉州文旅的獨特魅力,更訴説著眾多文旅人才的傾情奉獻。它揭示了一個硬道理:文旅要從一時“網紅”,走向持久“長紅”,關鍵靠人才。
人才興,則産業興。近年來,泉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力打響“海絲泉州·人才港灣”品牌,重磅推出《關於加強文旅人才隊伍建設的十條措施》,突出人才招引、人才培養、評價發現,為賦能文旅經濟實現從“網紅”邁向“長紅”注入強勁“人才動力”,致力打造世界遺産保護利用典範城市、全國最具煙火氣旅遊城市、世界海絲多元文化旅遊目的地。
廣納賢才,築文旅人才“強磁場”
在泉州,提及市高層次人才、海絲泉州推薦官顏靜怡,許多遊客都倍感親切。她的精彩講解猶如“一扇窗”,讓外界窺見泉州文旅的精彩。
“這堵紅磚墻的‘出磚入石’工藝,藏著宋元工匠防水的巧思;蚵殼厝的貝殼墻,曾為海上絲綢之路遮蔽過季風”……15年來,顏靜怡的足跡遍佈全市300多處文保單位,用流利的閩南語娓娓道來,為古跡注入“有溫度”的市井靈魂。如今,這位被遊客稱為“泉州活地圖”的推薦官,已成為泉州文旅的一張“行走名片”,她用沉浸式的講解,讓歷史“開口説話”,更向世人展現了泉州廣闊的文化包容與人才成長沃土。
顏靜怡的故事並非孤例,她只是泉州文旅人才矩陣中的一分子。在這座城市,一個系統性的人才工程正在穩步推進:通過定期發佈急需緊缺文旅人才引進目錄、動態儲備超1000個優質崗位,泉州為人才鋪設了廣闊的發展通路。2025年以來,市、縣兩級聯動舉辦的5場專場招聘,匯聚了150家文旅企業,釋放出2800多個機會,展現出求賢若渴的誠意。
在“輸血”的同時,泉州更注重“造血”,大力夯實本土人才培養根基。通過將餐飲類專業納入2025年高校專業設置引導性專業目錄,並配套20萬元專項補助,有效擴大了人才供給源頭。目前,全市15所高校及職業院校已開設會展經濟與管理、酒店管理、旅遊管理、導遊、研學旅行等專業,3.5萬多名在校生為産業未來儲備了充沛的後備軍。
廣納賢才之後,更需人盡其才。泉州啟動文旅領軍人才招募行動,支持文旅企事業單位引進國內頂尖文旅人才以及全國旅遊集團20強、文化企業30強任職超3年的文旅運營高級管理人員及其團隊。同時,每年遴選設立一批“海絲泉州推薦官”工作室,開展志願講解培訓,吸引各領域優秀青年加入。截至目前,全市已設立“海絲泉州推薦官”工作室22個、吸納超200名成員。
厚植沃土,鍛造文旅發展“生力軍”
人才,不只是招來的,也能如種子般,從一片沃土中自己生長出來。
泉州深諳這“生長之道”。古老的正音書院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它不再僅僅是古樓,更是一個以“一厝樓、一群人、一座城”為藍圖的文化生態圈。在這裡,文化傳承、人才孵化與城市敘事無縫銜接,老建築由此煥發新生,人才的種子也於此破土而出。
從“守藝”到“傳心”,泉州對人才的理解,早已超越技能層面,進入文化認同與價值傳承的深處。也正是這種理念,催生了泉州文旅人才培養的創新實踐。通過與北大合作共建泉州文化遺産研究院、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與華僑大學旅遊學院共建文化旅遊人才實踐基地,深化校地合作。
2025年5月成立的泉州市文旅産教融合聯盟,匯聚成員74家,涵蓋高職院校、行業協會、科研院所、文旅企業,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同時,支持泉州藝術學校積極探索“3+2”五年一貫制等模式,與南音、木偶劇團、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及晉江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高甲柯派表演藝術中心等合作,定向招收培養編劇、導演、表演等“團帶班”“委培”緊缺人才96名。
從“訓”入手,泉州授牌成立7家“泉州市文旅人才培訓基地”,深入實施千名文旅人才培訓計劃,每年分領域舉辦不少於10期文旅骨幹人才培訓班。2024年,我市文旅人才獲個人獎國家級1個、省級80個,第九屆省藝術節獲獎劇目全省第一,創歷史新高。2025年以來,通過“課堂講授+實地教學+互動研討”相結合等方式,開展文旅經濟(産業)、工業旅遊、高端酒店、文旅短視頻創作等高級培訓班、研修班近60期,累計超4000人次參與培訓,持續提升文旅人才綜合素質和實戰技能。
泉州還大力實施“百師千徒”授藝傳承、“戲曲名家收徒授藝”“瀕危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等三大工程,每年在全市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等文旅人才中遴選100位名師開展結對傳藝,培養1000名以上骨幹型後備人才;每年遴選一批在戲曲領域有較大影響的導師到市直國有文藝院團開展收徒傳藝,建設10個以上“戲曲名家工作室”、培養超100名文藝後備人才;每年遴選30名以上瀕危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重點培養100名以上後繼人才。
科學評價,激發人才成長“內驅力”
如何讓人才不斷“生長”?泉州的做法是:把評價體系變成成長體系。
不唯學歷、不唯職稱,而是以能力説話、用作品證明。泉州健全評價標準,改進評價方式,實施職稱評審與聘任分離,探索靈活考核機制,推行職業資格與職稱、學歷雙向比照認定制度,支持文旅企事業單位探索創新高端人才考核評價模式。
為了激發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熱情,泉州支持文博單位青年科研人員訪學深造,推薦優秀人才申報國家文化英才工程、文旅部文化和旅遊領軍人才培養計劃、省文旅系統青年拔尖人才、省文旅經濟高層次人才等各類人才項目。2025年以來,新增市級及以上文旅人才350余人,其中省級及以上人才51人,總量位居全省首位。“人才十條”出臺以來,2025年以來審核省級高層次人才10人、市級高層次人才16人,已超過去年全年總數。
以賽促評,是泉州創新評價機制的另一“法寶”。每年專項開展非遺技藝、導遊(講解員)、美食烹飪、戲曲演藝、文旅傳播、攝影、短視頻、文化創意等技能大賽,組織參加省級以上技能競賽,對獲獎選手授予相應“技術能手”“金牌工人”“金牌導遊(講解員)”“金牌廚師”等稱號。同時,連續舉辦6屆“潤物無聲”文創旅遊商品大賽,支持文創企業(人才)參加省級以上賽事,為青年人才搭建脫穎而出的平臺,有效激發人才成長“內驅力”。
“導遊講解員的專業素養和服務水準,不僅直接影響遊客體驗,更關乎泉州旅遊的整體形象。”泉州市文旅經濟發展總指揮部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我們出臺《泉州市文化旅遊講解員星級評定管理辦法》,建立優秀講解員‘人才庫’,在開展高端評選的同時擴大普惠性激勵覆蓋面,讓更多講解人才有獲得感、有成長通道。”
從“流量”到“留量”,泉州走通了一條以“人才”為核心的發展路徑,其揭示了一個事實:文旅的真正魅力,不在於被看見,而在於被記住;不在於一時爆紅,而在於持續動人。
而這,恰恰是泉州從“網紅”走向“長紅”的深層密碼。(記者 吳宗寶 通訊員 林小宇 張良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