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汽車頻道 > 正文
車百會理事長張永偉:從出口“新三樣”到聚合智慧“三大件”
2025-09-17 18:59:4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責編:楊蕓菲

  9月17日,首屆聚合智慧産業發展大會(2025)在武漢光谷舉行,車百會理事長張永偉在此次會議上系統闡述了智慧汽車、具身機器人和低空經濟三大前沿領域的協同發展邏輯與實施路徑。他指出,面對全球科技與産業競爭新態勢,應以聚合思維打破産業邊界,構建共用共生型産業鏈,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

車百會理事長張永偉:從出口“新三樣”到聚合智慧“三大件” 位置:人物_fororder_圖片1

  以聚合思維推動智慧産業協同發展

  張永偉指出,“聚合”已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標誌性特徵。與前三次工業革命依賴單一核心驅動力不同,本輪變革呈現出多技術融合推動的特點。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技術從過去相對分離走向深度融合,打破了傳統産業邊界。因此,發展新興産業必須從單一産業思維轉向跨行業聚合思維,通過技術、供應鏈與應用場景的耦合,實現協同創新。

  他認為,智慧汽車、具身機器人和低空經濟作為智慧産業的代表,在三個方面高度耦合:第一是技術同源。三者均以人工智能為底層支撐技術,儘管終端形態和功能各異,但本質上都屬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差異化應用與延伸。其次,産業鏈高度相通。智慧汽車與具身機器人在供應鏈上的重合度超過60%,部分企業甚至達到70%。共用環節遠大於個性化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可視為同一産業生態的不同應用分支。此外,應用在融合加速。天地一體的智慧終端逐漸出現,支持多場景運行的融合基礎設施也在不斷推進,進一步模糊了産業間的應用界限。

  共用産業鏈是聚合發展的關鍵支撐

  張永偉強調,三大領域最顯著的聚合效應體現在供應鏈層面。據研究,智慧汽車産業鏈中超過60%的環節可與具身機器人和低空飛行器實現共用。這一共用體系覆蓋上游部件、中游系統與解決方案、下游整機與終端服務。

  他重點分析了幾個共性突出、降本明顯的産業鏈環節:首先是感知部件。以鐳射雷達為例,2019年車規級産品單價高達10萬元,而如今已降至800元人民幣,五年間性能倍增、價格銳減。智慧汽車的規模化生産極大拉低了感知硬體成本。當前機器人與低空設備價格高企,主因是未形成規模化製造體系。若能嫁接汽車産業的供應鏈資源,將顯著推動新領域硬體成本下降。

  第二是計算晶片與作業系統。智慧汽車算力需求快速攀升,L2級智慧駕駛車輛需300-400顆晶片。這些晶片與機器人、低空設備雖然在具體功能與參數上存在差異,但技術方向高度一致,均需模擬晶片處理信號、計算晶片實現智慧控制。作業系統也呈現底層通用化趨勢,同一OS平臺可支持車、機、機器人等多類終端。

  大模型技術也在加快收斂。端到端模型、多模態融合模型(如VLA模型)逐漸成為行業共識。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機器人團隊的核心成員來自汽車行業,人才與技術的流動進一步加速了三大領域融合創新。

  第三是執行器件。越來越多零部件企業從單一領域供應商轉向“一對多”模式。例如匯川技術、日本電産等企業,由專注汽車擴展至機器人及低空領域。熱管理系統、電機電控等傳統汽車部件,經技術迭代後也適用於機器人和飛行器。

  第四是電池技術。車用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已接近350wh/kg,正在向500wh/kg邁進。隨著電池變得更輕、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其應用場景也從車輛擴展至低空飛行與機器人領域。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等企業正積極佈局跨領域電池解決方案。

  此外,通信模組和輕量化材料等方面也具備高度通用性。尤其是高分子材料與合金輕量化技術,最初源於航空,經汽車行業大規模應用驗證後,正反向賦能無人機等高端裝備製造。

  基於上述分析,張永偉提出推動“三大件”協同發展的四條路徑:首先是強化製造優勢,推動成本下降與規模化應用。他表示,電動汽車之所以能在五年內從年銷百萬輛躍升至千萬輛,關鍵在於零部件成本年均下降10%以上。機器人領域有望以更短時間實現從“百萬級”産品到“十萬級”産品的跨越,迎來“機器人領域的電動汽車時刻”。

  在鼓勵零部件企業跨領域拓展層面,整車企業如特斯拉已將汽車供應鏈復用於機器人,重合度達70%,國內已有近千家規模以上電機電控企業具備跨領域供應能力。建議通過企業間“交叉合作”,打破供應商認證壁壘。例如,百人會發起成立的S100供應鏈聯合體,正是為了推動企業間技術融合與渠道共享,縮短準入時間,提高産業協同效率。

  張永偉還提出建議佈局國際化,同步開發國內與海外市場。企業應轉變傳統“先國內後國際”的發展模式,積極同步開拓兩大市場,尤其在機器人、低空經濟等藍海領域加快全球佈局。他還呼籲打破以往科技、産業、政策相互脫節的管理模式,以聚合思維統籌産業發展,推進空地一體基礎設施、算力平臺等公共能力建設;鼓勵政策與標準法規先行先試,構建有利於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制度環境。(資料來源:車百會研究院)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