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為教學品質的評估提供科學支撐——江西師大協同創新中心“中小學課堂教學觀測體系”解碼

2022-04-20 17:16:22  來源:江西新聞  責編:陳晨

  江西新聞客戶端訊(李海紅、柴蒙)春風化雨,戰鼓催徵。一年前的3月,“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這一國家發展的宏偉藍圖中正式“發佈”,加快高品質教育體系建設的集結號,迅即在神州大地吹響。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江西省教師品質協同創新中心銳意進取,潛心研發的“超循環生態教育理念”項目化教學改革成果和中小學課堂教學行為觀測體系,與國家提出的發展戰略方針相適應,為“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注入了一股清泉。

  課堂是師生互動的“超循環生態系統”

  教學過程是一項以育人為根本目的,以師生互動循環為主循環的超循環生態系統工程。

  江西省教師品質協同創新中心以江西師大萬文濤教授挂帥的課題組,根據教學過程本質觀,提出了“N段·四環·五星”項目化教學設計範式,並相應構建起一個以學生的學、思、行、省為單元框架的中小學課堂教學行為觀測體系。利用行為觀測體系所獲得的數據,可以構建出以知識與技能、能力、社會參與、自主發展、全體發展為主體框架的中小學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在自我評價和外部評價的過程中起到課堂價值引領的作用。

  在萬文濤看來,課堂是一個以師生互動循環為主要脈絡的“超循環生態系統”,教學過程是一項以師生之間的互動循環為主要脈絡,以激發個體智慧潛能、陶冶個體道德情操、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的生態系統工程。

  在課堂這一“超循環生態系統”中,教師和每位學生都是超循環中擁有生命活力的關鍵節點,而每一個關鍵節點本身也都是一個“超循環生命系統”。對教師這一生命主體而言,他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來調整自己的教學,也需要根據國家、社會所提出的目標要求來培養學生。也就是説,教師需要“以學定教”,也需要“以教定學”,是教師推動著“由學生到教師,再由教師到學生”的有關“教”的循環。對學生這類生命主體而言,他們需要通過觀察、傾聽等方式向教師學習,也需要向教師諮詢問題或者展示自己的“作品”,學生也在推動著“由教師到學生,再由學生到教師”的有關“學”的循環。師生分別主導的“教”和“學”的循環交織在一起,就構成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循環。

  萬文濤教授認為,在以師生為關鍵節點的課堂“超循環生態系統”中,師生在人格權力上是平等的,但在學識水準、人格魅力和社會角色等方面是有差異的。教師有義務、有責任以促進全班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圍繞學生的“學”來有效開展“教”。

  依靠雲平臺技術建立全新測評體系

  成就一件事,方式方法很重要。得當,往往事半功倍;不當,常常事倍功半,甚至是勞而無功。

  傳統的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存在測評合一、指標有限、重教輕學等問題,已然不適應大數據時代的要求。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嚴重偏差,主要是由傳統指標體系設計者所秉持的教學本質觀不當造成的。

  萬教授介紹説,很長時間以來,知識授受教學本質觀在我國佔據絕對主導地位。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課堂是教師的“舞臺”,學生只是知識的接受者,處在相對被動的“配角”地位;教學過程被看作是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這樣一個單向的知識授受過程。在這種本質觀支配下設計出來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教學要素部分自然是見“教”不見“學”,教學效果部分自然是“重知識性目標達成,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教學過程本質觀決定教學評價觀,教學評價觀體現教學過程本質觀。要建構中小學課堂教學測評體系,就必須全面認識教學過程的本質特徵,尋找到測評體系立足的根基。

  通過對已有文獻的系統梳理,在諸多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萬文濤教授發現教學過程本質研究中教與學的關係發生了由靜到動的變化,學生發展觀的變化實現了由機械走向生命的轉變,研究的價值取向逐漸向人本主義靠攏,並且問題研究方法逐漸回歸教學事實。這些變化為中小學課堂教學測評體系的構建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持。

  中小學課堂教學觀測系統致力於專門採集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個體素質評估的重要數據來源池,也是為教師、學校、政府提供的與教師品質相關的“大服務體系”的重要組織部分。萬文濤教授研究團隊依靠雲平臺支撐,試圖確定課堂教學行為觀測體系與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之間更科學的關係,以此建立並優化一種全新的測評體系。

  採訪中,筆者了解到,該系統核心功能包括課堂教學行為的準確記錄、課堂教學階段與行為的智慧分析、教師學科教學專業能力與課堂教學管理能力的智慧測評、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水準的客觀評價、師範生教學技能培養與新手教師教學行為精準改善與有效提升等。

  為課堂教學效果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教得好,還要評價準。基於大數據的中小學課堂教學行為觀測體系的構建,充分吸取以往觀測體系與評價體系功能定位困難的教訓,為發揮大數據平臺的優勢,採用了“體系相對分立、數據內在關聯”的設計思路。這一設計思路將課堂教學行為觀測體系與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兩者分開設計;教學行為觀測數據按照一定的權重組合與教學效果指標相關聯。

  萬教授具體介紹説,按照行為主體的不同來劃分,課堂教學行為可分為教師“教”的行為和學生“學”的行為。其中,教師“教”的行為又可根據行為方式的不同,進一步劃分為主要教學行為、輔助教學行為和課堂管理行為。

  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體系,是課堂教學評價測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據課堂教學觀測數據對課堂教學效果作出判斷的工具。課堂教學行為觀測系統可以有自己獨立的數據報告體系,更重要的是它還為課堂教學效果評價提供數據。

  一個時期以來,課堂教學目標是按照知識與技術、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展開的。這種分解方式,實際割裂了各自間的極其重要的有機關聯,肢解人才素養這一整體結構,很難讓人看到教學行為與目標達成之間的內在契合。

  近些年關於中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大討論,大大深化了人們對全面發展的認識,將人才素養分解為知識、能力、社會參與、自主發展四個維度。參考已有的觀點,萬教授在研究中感到欣慰的是,這四個維度正好與學生腦海中“記憶樹”的 生 長 節 律 依 次 對 應 , 與 學 生 的“ 學 ”、“ 思 ”、“行”、“省”等學習行為也相互契合。通過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四維理解,在構建中小學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體系時,研發團隊設置了“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社會參與目標”“自主發展目標”四個一級指標。在評價體系各一級指標之下,還設置了一些特殊的二級指標,這些一般都是從中小學課堂教學行為觀測體系中導入數據的“指數”。

  對“雙減”下的教學更顯現獨特功效

  研究的目的,全在於運用。通過採訪和接觸了解到,基於大數據建成的中小學課堂教學行為觀測體系,其功能定位於教師自省、教師互助和專家評價時在課堂 (或通過教學錄影)獲取教學行為數據的工具。其中以“掌上評課”為系統的總體架構,便包括有“觀測數據獲取系統”“觀測數據分析系統”和“評價數據報告系統”等。

  一掌在手,教學全有。教師可以在課後邊觀看自己的授課錄影,邊在手機或電腦操作根據該體系製作的軟體,獲取詳細的課堂教學行為數據,再查看經電腦轉換計算出的課堂教學效果評價報告,以達到深刻自省的目的。學科教師團隊同樣可以運用這一工具,嘗試實現教師間的互助;專家也可以運用該工具較為詳細地收集課堂教學行為數據,讓此後的評價鑒定更加有根有據,點評指導更加有的放矢。

  萬文濤以小學語文低段閱讀課為例,解釋中小學課堂教學行為觀測體系的內部框架。根據小學低段閱讀教學的一般過程,研發團隊在小學語文低段閱讀課堂教學觀測體系中設置了“復習檢查”“新課導入”“初讀感知”“字詞教學”“重點品讀”“熟讀成誦”“拓展延伸”等一級欄目。

  軟體主要採用了分割的方式,來記錄課堂教學各階段、各環節的主要教學行為和輔助教學行為。然而,課堂教學是一個複雜的整體,還有一些涉及全局、全程又深刻影響教學品質的內容,為此,還設置了“綜合指數”這樣一個一級欄目。考慮到其他欄目都可以邊聽課邊操作,而“綜合指數”欄目只能是在快下課的時候,或者下課之後的幾分鐘內才能作出綜合性判斷,故這個欄目中子項目盡可能地少。

  在復習檢查、新課導入等每一個記錄主要和輔助教學行為的一級欄目之下,又按照“學”“思”“行”“省”的脈絡設置二級欄目。

  據悉,“掌上評課”軟體具有精準決策、精準自省、精準評價和精準教研等核心功能,既可以用於培訓、獎懲,用於分析、規劃,還可以用於教學競賽、教師晉陞,用於從校本到區域直至全國的教研等。

  該系統供教師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使用,是高品質教師品質服務的後臺支撐,現已基本開發完成,已上線試用,深受一線教師好評。尤其是在“雙減”政策下的課堂教學,更顯現出其獨特的功效與魅力。

  又是一年春來到,灼灼桃夭花枝俏。初春的江西師大校園滿目青翠,花綻草碧樹綠鳥鳴,四處透露出勃勃生機。

  江西省教師品質協同創新中心研發的“超循環生態教育理念”項目化教學改革成果和中小學課堂教學行為觀測體系,並蒂花開,競相吐艷。二者相互配套,相輔相成,有機融為一體,並相得益彰。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力助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教學天地馳騁翱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