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茶葉做出大名堂,2022年涉茶總産值320億元,安溪鐵觀音成為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的一張閃亮名片。
何止是鐵觀音,“舌尖”上的産業市場廣闊。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1個部門日前聯合發佈《關於培育傳統優勢食品産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産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為地方特色食品産業高品質發展描繪藍圖。
培育百億龍頭、千億集群、萬億産業
意見提出,到2025年,“百億龍頭、千億集群、萬億産業”的地方特色食品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培育5個以上年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傳統優勢食品産區,25個以上年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龍頭骨幹企業,打造一批全國知名地方特色食品産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業化典型案例。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沈篪表示,食品産業是“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産業,傳統優勢食品産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産業是我國食品工業的重要發展載體和關鍵增長引擎,在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沈篪認為,意見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旨在推動形成百花齊放的特色食品産業發展格局,培育食品産業發展新動能。
意見部署了優質原料保障、産業集群建設、技術裝備提升、品質安全保障、特色品牌培育、發展方式轉變以及業態模式創新7個方面共20項任務。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孫寶國説,推動意見落地見效,各部門、各地方應發揮自身優勢,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支持、健全標準體系、加快人才培養,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增強原料保障能力,建設現代食品産業體系
在寧夏,滿山坡晶瑩的紅果果,成了一串串致富果。
寧夏枸杞産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祁偉表示,作為最具地方特色和品牌優勢的産業,目前寧夏枸杞精深加工産品達十大類100余種,綜合産值達到270億元。從田間到舌尖,寧夏枸杞實現全産業鏈現代化發展。
“各地應在品牌建設方面持續發力,做好食品安全保障,堅持以創新為引領推動地方特色食品産業鏈向高端攀升、向新場景和新賽道延伸。”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意見針對建設現代食品産業體系,圍繞食品工業全産業鏈推進上下游協同發力,從農産品原料的保障、産業集群的建設、技術裝備的提升,到食品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拓展,均進行了工作部署和安排,特別是設置了特色農産品原料基地、地方特色食品産業集群以及技術裝備和工藝提升方向3個專欄,對重點工作進行細化和聚焦。
絕大多數食品産品以食用農産品為原料,地方特色食品要想做到“原汁原味”,加強優質農産品原料基地建設是重中之重。祁偉介紹:“截至去年底,寧夏枸杞種植面積38萬畝,基地標準化率80%,鮮果産量30萬噸,加工轉化率達到30%。”
“食品産業既是良心産業又是規範化産業,標準化與可追溯是食品原料供應鏈的工作重點。”沈篪表示,要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落實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措施,規範農獸藥、肥料、飼料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促進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嚴格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保護生態環境。
“我們全力守好品質安全這一枸杞産業高品質發展的生命線。”祁偉説,近年來,寧夏的現代枸杞産業標準體系逐漸完善,《枸杞乾果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等食品安全地方標準發佈,綠色防控技術全面推廣,枸杞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應用率達到90%以上。“不少枸杞企業已接入‘寧夏枸杞’品質溯源平臺,實現生産全流程可掃碼追溯。”祁偉説。
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拓展食品産業新業態
近日,山東淄博推出了“淄博燒烤+”系列特色文旅主題産品,新增了燒烤定制公交線路。“打造消費場景,淄博燒烤是生動實踐。意見提出打造集食品品鑒、文化創意、社群交往等功能為一體的地方特色食品消費場景,提供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等多元化的消費體驗。”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説。
“當前,食品消費場景呈現出新趨勢,食品産業應在機遇與挑戰中走出新道路。”孫寶國説,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將地方特色食品消費元素嵌入夜間經濟等消費場景,廣泛凝聚人氣,才能更好滿足地方特色食品消費需求。
意見提出,支持企業鞏固與商超、便利店、社區生鮮等傳統渠道的合作,加強與大型電商平臺産銷對接,深化生産、流通、銷售、服務全渠道佈局,實現線上線下多元業態深度融合。
臭鱖魚是徽菜的代表菜肴和金字招牌。如今,通過工業化、規模化加工工藝,安徽臭鱖魚實現了全産業鏈發展,從即食食品、預製菜到休閒熟食、伴手禮,都可以在網絡上隨時下單。臭鱖魚不僅“遊”向全國,也“遊”向了世界。
黃山市珍味坊食品有限公司是從事臭鱖魚生産、銷售的龍頭企業。“我們從2018年開始入駐電商平臺,去年總産量2100噸,各線上平臺累計銷售額達1.5億元。”珍味坊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艾兵説。
“推廣地方特色食品産業的新業態新模式,對於促進三産融合發展,提升食品産業價值鏈具有重要意義。”沈篪説,下一步,各部門應堅持創新發展,加強條塊合作,深入調查研究各特色食品産業的特點規律,培育良好的産業生態,充分釋放産業發展潛力,推動傳統優勢食品産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産業高品質發展。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