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先進製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今年以來,相關部門分批次延續、優化和完善近70項稅費優惠政策,其中不少是為科技創新企業減負增活力。近日,記者調研採訪了解到,這些減稅降費紅利正變為創新動力,企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
走進地處貴州省開陽縣新能源電池材料産業園的貴州安達科技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達科技”)廠區,一件件鋰電池正極材料産品堆放整齊,工人們正在生産線上忙碌,配套的智慧倉庫設備安裝工作也有序進行。
“安達科技能從傳統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磷化工企業轉型升級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新材料企業,離不開稅收政策的支持。”安達科技副總經理朱勇告訴記者,今年1-10月,安達科技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1.08億元,為企業在轉型發展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嘗試、不斷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是專門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專項優惠政策,針對性強、含金量高,企業研發投入越多,減稅就越多。不少受訪企業表示,這項政策緩解了其在科技研發方面的資金壓力,繼續加大研發投入也沒了後顧之憂。
今年以來,這項政策也在持續優化和完善:3月,國家將符合條件的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的政策,作為制度性安排長期實施。6月,又新增7月預繳申報期作為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的時點。
“這項政策對於促進我國傳統行業的轉型及高科技企業的快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産生了較大的抵稅效應,降低了企業的稅收成本,使其可以將節省的稅金用於持續研發或擴大再生産,有利於促進企業創新。”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李旭紅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説。
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上半年,高新技術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企業戶數和金額分別佔全部研發企業的65.4%、83%,與2022年相比,享受戶數佔比提高了5個百分點。從7月份政策落實情況看,全國共有30.8萬戶企業提前辦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可享受減免稅額約2300億元。
除了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針對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稅務部門還為其量身定制個性化稅費優惠套餐,充分釋放政策紅利,助推企業創新走得更快更遠。
江蘇省鎮江市光伏行業龍頭企業江蘇美科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祿寶對記者説,今年1-10月,公司研發投入突破3.74億元。公司除了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還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累計減免所得稅約7043萬元,享受增值稅留抵退稅6484萬元,所得稅退稅4030萬元。“有了稅收好政策的不斷支持,我們企業創新發展的步伐才邁得更加從容。”王祿寶説。
新疆新瑞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農作物種子繁育、生産、經營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科技型企業,其與新疆農科院核生所合作選育的春小麥新品種“核春115”于2022年刷新了全國強筋春小麥的高産紀錄,並在今年成為新疆春小麥重點推廣品種。
專精特新企業需要良好的成長土壤。國家稅務總局昌吉回族自治州稅務局利用稅收大數據開展企業“畫像”,梳理分析企業經營模式、行業分佈,搭建企業、稅務、銀行“信用”橋梁,精細服務打好增“資”減“負”組合拳。
“搞研發創新,資金流就是生命線。”新疆新瑞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盛建鳳説:“今年以來,公司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222.6萬元,在稅務部門的輔導下通過‘銀稅互動’成功貸款2000萬元。多項稅收紅利的疊加,為我們的研發創新之路增添了助力。下一步,公司將引進高端技術人才、購置配套先進的設備,持續增強産品的綜合競爭力,培育出更加高産、優質的小麥品種。”
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藍佛安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減稅降費是穩企業保就業、支持經營主體紓困發展的重要舉措,是今年加力提效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藍佛安説,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推動已出臺的政策持續落地見效,讓各項稅費優惠精準直達、效應充分釋放,更好惠及經營主體,助力企業輕裝上陣,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支持科技創新發展,稅費優惠政策未來也還有進一步發力空間。李旭紅表示,未來,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鼓勵引領原創性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可以研究進一步加大我國基礎性研究及國際研發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