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鞍鋼股份煉鐵集控中心。鞍鋼集團供圖
圖②: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納米碳基電子器件超凈實驗室內,科研人員在討論試驗樣品。周頌雪攝
圖③:瀋陽新松生産車間內,技術人員正在對機器人産品進行調試。瀋陽市渾南區委宣傳部供圖
圖④:瀋陽渾南科技城。瀋陽市渾南區委宣傳部供圖
遼寧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曾經為中國工業貢獻了1000多個全國第一,誕生了鞍鋼、沈鼓、沈飛等一批大國重器領軍企業,為維護國家産業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新征程上,遼寧傳統産業如何振興發展?
近年來,遼寧立足現有産業優勢,對接國家戰略需求,著力推動産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構建具有遼寧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2023年,遼寧地區生産總值增長5.3%,10年來首次超過全國增速,經濟總量站上3萬億元臺階。今年一季度,遼寧全省地區生産總值增長5.4%,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高技術産業投資分別增長23.6%、21.6%。
打造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
盾構機主軸承國産化,難度在哪?“千難萬難,最難的還是材料研發。”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隧道掘進裝備分廠副廠長陸霞給出答案,盾構機主軸承不能自主製造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企業。
為此,遼寧省瀋陽市政府成立工作專班,北方重工聯合産業鏈上下游40多家科研院所和製造企業,開展聯合攻關。
“我們將攻關方向瞄準稀土軸承鋼研究,從源頭解決主軸承的材料問題。”與北方重工協同攻關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李殿仲介紹,通過控制氧含量,成功研製出的稀土軸承鋼拉壓疲勞壽命提高40多倍,滾動接觸疲勞壽命提升40%。
隨著盾構機自主可控製造“最後一公里”的成功打通,北方重工目前已全面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土壓平衡盾構機、泥水準衡盾構機、全斷面硬岩隧道掘進機、煤礦巷道掘進機等一系列隧道工程裝備的設計研發和製造技術。
發展新質生産力,必須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遼寧將錨定打造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目標定位,整合和優化科教創新資源,加快創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加速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遼寧省委書記郝鵬表示。近年來,遼寧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重點圍繞高端數控機床、儲能與氫能等方向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在高端裝備、新能源、積體電路裝備等領域攻克一批“卡脖子”難題。
如果説“從0到1”代表著科技創新的原始突破,那麼成果轉化進入市場就是“從1到無窮”的路徑演進。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準,是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對接的“關口”,也是轉化為新質生産力的關鍵。
“手機看視頻時間久了有可能發燙,原因就在於半導體晶片的性能會隨著溫度發生改變。”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團隊瞄準這一“靶點”,持續攻堅研發出的溫控晶片,從原材料配方到關鍵工藝技術,再到製造加工設備,全鏈條實現完全國産、自主可控。
“在政策支持下,我們的科研成果以專利等無形資産作價入股的方式實現落地轉化,成立了遼寧冷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目前産品已進入40余家企業的供應商體系,實現批量供貨。”孫東明介紹。
孫東明團隊科研成果轉化項目是遼寧這片創新創業沃土裏的一棵新苗。遼寧科教資源豐富,擁有61名兩院院士和上百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如何把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振興發展勝勢?
“我們要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推動更多成果從‘實驗室’走進‘車間’、融入‘産業鏈’,能夠走向‘市場’。”遼寧省副省長高濤表示,遼寧聚焦重點産業領域,推動建設36家中試基地,構建覆蓋全省的中試公共服務網絡體系,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的“中間站”。2023年,遼寧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308.3億元,同比增長30.8%。
瞄準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推進傳統産業轉型升級
在瓦房店軸承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精密軸承生産線上,一套套高速線材軋機軸承、軌道交通軸承等高端産品正在快速出産。“去年底,在國內一座特大型城市地鐵增購車項目中,我們成功拿下該項目配套軸承的全部訂單,今年開始批量供貨,實現了系列化中國標準地鐵軸承的批量裝車。”瓦軸集團董事長劉軍介紹。
去年以來,瓦軸集團全力以赴調整市場結構和産品結構,聚焦高端優勢産品,不斷強鏈固鏈延鏈。“‘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投資25億元進行高端技術升級改造,目前已啟動特種軸承精密技術、高端裝備軸承技術和高端軸承零部件製造等項目,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化軸承産業集團。”劉軍表示。
遼寧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工業門類齊全、體系完備,特別是裝備製造、石油化工、冶金等産業,在國家産業佈局中佔有重要位置。發展新質生産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産業,恰恰相反,厚重的工業“家底”、豐富的應用場景,正是遼寧發展的潛力和機遇所在。
“工業是遼寧經濟的命脈,遼寧振興首先要工業振興。”遼寧省省長李樂成表示,近年來,遼寧加快産業結構調整步伐,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積極促進産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
推動産業邁向高端,去年以來,沈鼓集團全國首臺150萬噸/年乙烯“三機”、大船集團全球首艘M350型浮式生産儲卸油船、中車首臺零排放混合動力調車機車、中航發“太行110”重型燃氣輪機等一批“大國重器”在遼寧問世。
2023年,遼寧全省高端裝備製造業營收佔全部裝備製造業比重、精細化工産業營收佔化學工業比重、冶金新材料營收佔冶金行業比重、現代優質特色消費品營收佔消費品工業比重,較2022年分別提高了2個、2.1個、2個和1.5個百分點。
走進鞍鋼集團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煉鋼總廠三分廠煉鋼作業區,火紅的鐵水注入鐵水罐,整個過程無人參與。“得益於5G智慧煉鋼系統,全過程動態自動控制的‘一鍵煉鋼’成為現實,一次拉碳出鋼率從86%提高至96%。”鞍鋼集團董事長譚成旭介紹,“依託數字化轉型,我們加緊塑造集約化發展新優勢,今年還將建成兩座智慧工廠,完成14條生産線智慧改造。”
深入實施“數字遼寧、智造強省”戰略,遼寧以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産業轉型升級。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337個數字化車間、智慧工廠,培育53家數字化轉型標杆示範企業;瀋陽、大連入選國家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
“作為重工業基地,遼寧能耗總量和能耗強度都比較大,加快綠色低碳轉型任務繁重。”遼寧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健介紹,“近年來,我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全力推動産業結構更‘輕’、經濟形態更‘綠’、發展品質更‘優’。”
在源頭上控碳降碳,遼寧集約高效用好風、光等資源優勢,加快建設清潔能源強省,目前清潔能源裝機已經佔到全省發電總裝機容量的49.5%,年內將超過50%;在存量上減碳降碳,遼寧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推動石化、鋼鐵、建材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改造,去年全省累計完成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重點項目537個。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鍛造産業競爭新優勢
時而是快速旋轉的紅色手絹,時而是輕盈舞動的晶瑩雪花……在今年央視春晚瀋陽分會場上,由瀋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研製的8台重載工業機器人驚艷亮相,在光影交錯中,它們以精準的動作控制、流暢的舞蹈編排,成功演繹了一場工業與藝術的跨界對話。
“它們能熟練駕馭點焊、裝配、搬運、涂膠等工藝,達到世界領先水準,目前已批量應用在國內汽車品牌整車廠的焊裝線上。”新松公司總裁張進介紹,“目前我們已研製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工業機器人、移動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三大類産品,累計完成國家重要科技攻關800余項,擁有專利1300余項。”
目前,以新松公司為龍頭,瀋陽機器人産業上下游配套企業已超過500家,初步覆蓋産業全鏈條。2022年,瀋陽市機器人及智慧製造産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製造集群名單,成為引領帶動機器人産業創新發展的“國家隊”。
“根據規劃,到2025年,瀋陽全市機器人整機年産量將達1.5萬台套,規模以上機器人企業數量突破50家。”瀋陽市工信局裝備處處長穆娜説。
遼寧因地制宜,根據本地産業基礎,著力做強做大航空裝備、船舶與海工裝備等12個優勢産業集群,培育壯大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10個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2023年,全省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8%,新能源汽車、碳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産量分別增長29.2%、146.1%。
走進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的全釩液流電池生産基地,一排排白色集裝箱鱗次櫛比。“將兩組集裝箱疊放在一起,一個裝電池電堆,另一個裝釩電解液,就組成了一套釩電池儲能系統。”融科儲能總經理王曉麗介紹,“一套儲能系統可以儲存3000度的電能,如果按每戶家庭每月200度電能消耗算,該系統能夠支持一個普通家庭15個月的用電量。”
截至目前,融科儲能面向電源側、電網側、用戶側三大目標市場領域,累計投運釩電池儲能系統超過720兆瓦時,主導和參與國內外標準制定50余項。
以融科儲能為代表,科技型企業正成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2023年遼寧全省新增註冊科技型中小企業10341家,同比增長55.6%,總數達到33484家;新增雛鷹、瞪羚企業1029家,總數達到5337家;十月稻田、微控飛輪實現遼寧省獨角獸企業零的突破。
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必須夯實人才根基。遼寧錨定人才強省建設目標,創新實施“興遼英才計劃”和“百萬學子留遼來遼”行動,持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落實獎勵補貼、住房安居、子女入學、醫療服務等政策,著力打造面向東北亞的國際化人才高地,傾心引才、精心用才、拴心留才。
數據顯示,2023年,遼寧人口凈流入8.6萬人,扭轉了連續11年人口凈流出的局面。與此同時,全省全職引進海內外博士和高級職稱人才4387人,同比增長77%;引進高校畢業生40.1萬人,同比增長20.8%。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