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創業頻道導航欄_fororder_WechatIMG203

    滾動   |   環球快訊   |   環球專訪   |   政策解讀   |   會員頁面   

首頁 > 環球創業 > 正文
提升農業含綠量 增加發展含金量
2024-12-03 09:08:57來源:人民日報責編:田蜜

提升農業含綠量 增加發展含金量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國家統計局

製圖:張芳曼

  核心閱讀

  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8%、農膜處置率穩定在80%以上……近年來,我國農用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7年保持下降趨勢,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取得積極成效。針對源頭減排、循環利用等各環節,各地如何強化農業面源污染全鏈條治理效能?人民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5022萬噸,比2012年下降14.0%,科學施肥用藥水準不斷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78.3%,種養結合農牧循環格局加快建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8%,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為主的多元利用方式提質增效;農膜處置率穩定在80%以上,科學使用回收機制日趨完善……我國農用化肥農藥施用量連續7年保持下降趨勢,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取得積極成效。

  施肥有了最高限量——

  立足源頭治理,促進治存量、遏增量

  每畝底肥30公斤、分蘗肥10公斤、拔節孕穗肥10公斤……翻開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太陽鎮雙廟村的化肥定額制示範區施肥方案,表格中清晰標注了水稻生長各階段化肥投入的最高限量標準。

  “偏施氮肥引起土壤板結,還會污染周邊水體。我們通過試驗對比,篩選出水稻最佳用肥技術模式,氮肥用量減少了10%以上。”化肥定額制項目實施方、杭州佳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余岳峰説。

  “當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正處在治存量、遏增量的重要關口。”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綠色發展團隊首席專家金書秦介紹,農業面源污染往往具有分散性、不確定性和滯後性,是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突出難點。

  立足源頭治理,促進污染減量。2020年,臨安區農林技術推廣中心與浙江農林大學、臨安區産品品質監測中心合作,針對水稻、茶樹、雷竹、核桃等9種作物,制定發佈了全國首個化肥定額制限量地方標準。

  臨安區農林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鄔奇峰介紹,為加強施肥行為管控,當地一方面引導農資經營單位建立購銷數據庫和補貼檔案,平臺可自動識別購買用量是否觸碰“紅線”;另一方面推動規模主體簽訂承諾書,保留購買憑證、建立肥料施用檔案,實現可追溯。目前,全區化肥定額制已推廣25萬畝,近5年減少化肥用量1380噸。

  著眼頂層設計,推動系統發力。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國家層面已編制全國畜禽糞肥利用種養結合、重點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等專項規劃,系統謀劃重點領域、關鍵區域農業環境問題治理。全國布設241個農田氮磷流失國控監測點和500個農膜殘留國控監測點,選取太湖、鄱陽湖、洞庭湖等區域,探索開展小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分析評估氮磷流失規律,加快構建農業生態環境監測“一張網”。

  灌溉有了循環水網——

  瞄準重點領域、關鍵區域,綜合研發優化技術

  湖北省安陸市洑水鎮車站村,一套智慧化生態水網排灌系統,充分發揮農田固碳減排作用:通過農田水位控制閘門開闔,可調節雨水、灌溉水等水體滯留時間;生態溝渠裏,一叢叢水生植物攔截著農田排水中的污染物;田間灌溉尾水經多輪預處理後,流至農田排水水質水量綜合平衡調控站……

  安陸市水域面積達1.7萬公頃,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點多面廣。“運用生態學原理進行整體統籌設計,將區域溝渠水系聯通形成‘活水’循環系統,是區域農村水系可循環、可監測、可控制的關鍵。”湖北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站站長樊丹説,這統籌解決了區域農田面源污染、農村生活污水、堰塘淤塞等突出環境問題,在全省已推廣應用達60萬畝。

  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離不開科技支撐。農業農村部科學技術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依託“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組織實施了典型農區氮磷遷移轉化與面源污染調控等項目,強化綜合防治技術供給。同時,實施農業綠色發展技術導則,發揮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相關崗位科學家作用,推廣綠色投入品和農業廢棄物利用技術。

  “實現污染防治區域全覆蓋、可持續,僅靠單一技術難以達到目的,要因地制宜進行系統集成組裝。在推廣相關技術時還要充分考慮農戶的接受程度。”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羅良國發現,農民往往更青睞土壤有機質提升、投入品減量等技術,在設計農業環境保護方案時,需要為農戶提供更加靈活多元的選擇和服務。羅良國建議,將農業補貼標準核算與採用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更緊密掛鉤,提高各類生産經營主體參與綠色生産的積極性。

  綠色投入品配套適用農機日益成為主流。在江蘇省儀徵市壯禾米業專業合作社,水稻用上了“側深施肥+作物營養診斷精準施肥+無人機噴肥”技術模式。“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範推廣,提高了綠色高效施肥技術到位率,越來越多農戶認可並參與其中。”江蘇省耕地品質與農業環境保護站農藝師仇美華説。

  金書秦建議,要加快以調查、監測、評估技術為重點的聯合攻關,完善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加強小流域尺度的農業面源污染形成機理研究;針對源頭減量、過程攔截、末端治理等環節,研發優化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污染阻滯降解、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不斷提高科學治污水準。

  農膜有了回收鏈條——

  全要素全鏈條推進,促進治理模式可持續發展

  “1立方米廢舊農膜可以在回收網點兌換7.5公斤新農膜,划算!”在甘肅省民勤縣蘇武鎮元泰村,慧豐源農牧産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尚福説,購買新農膜也有補貼,畝均可節省20—30元。

  在甘肅邦德實業有限公司的萬噸廢棄膜清洗造粒生産線,舊農膜經過切割、漂洗、熱熔、模壓等流程,變成再生顆粒、滴灌帶等産品。“廢棄農膜‘變廢為寶’,推動農業經濟與生態效益實現雙贏。”公司負責人李玉德説。

  河西走廊氣候乾旱,農膜應用廣泛。“加厚高強度農膜韌性好,揭膜時不易破損殘留。”民勤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段振佼介紹,為促進更多農戶使用加厚農膜,縣裏從農膜生産、回收到利用構建起全産業鏈閉環,通過價格補貼、技術服務、農機農藝結合等手段,讓企業和農戶“兩頭甜”,全縣農膜回收利用率達到85%。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具有長期性,農戶和經營主體很難從中直接獲益,往往缺乏持續投入的動力。”金書秦建議,通過機制創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複合種養、優化佈局延鏈增值。

  近年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已逐漸從攻堅戰轉向持久戰,從源頭控制為主逐漸轉向全過程監管。2023年3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整建制全要素全鏈條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實施方案》。“方案以長江、黃河流域為重點,遴選一批縣(市、區)率先開展試點,探索整建制全要素全鏈條推進機制和有效路徑。”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有關負責人介紹。

  放眼全國,從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支持162個養殖大縣整縣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到在長江、黃河流域新建65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重點縣,再到建設440個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24個省份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試點推廣加厚高強度農膜和全生物降解農膜……提升農業含綠量,增加發展含金量,隨著一項項行動先後落地,農業綠色發展成效越來越顯著。(記者 鬱靜嫻)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