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及深圳河兩岸風光。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研發中的多功能月面作業機械人。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供圖
香港特區政府近日發佈消息,特區政府已在“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臺”下成立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由香港科技大學主導,研發一款多功能月面作業機械人暨可移動充電站,助力嫦娥八號任務。
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表示,香港在基礎科研方面根基深厚,特區政府大力支持本地大學和科研機構進行與航天科技有關的研究,為國家建設航天強國作出貢獻,並推動香港向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邁進。
參與重大項目
“機械人可實時感知月球的地形地貌,規劃及優化行走路徑。”香港科技大學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于宏宇介紹,該機械人配備雙機械臂,用以佈置和安裝儀器、採集月面樣品等,還能以移動充電站的形式為其他月面設備充電。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初步預計,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將為約20名博士生提供培訓,並聘請超過70名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
不只是參與嫦娥八號任務,在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過程中,香港的科研機構和科學家們曾多次立下功勞。
2024年,嫦娥六號探測器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其中,“表取採樣執行裝置”由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啟亮的科研團隊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發。2021年,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在天問一號探測任務中,香港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發了“落火狀態監視相機”,用以測量和評估火星著陸區地形。去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結束,來自香港地區的一位載荷專家成功入選,成為10名預備航天員中的一員。
國家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香港雄厚的科技力量,既支撐當地繁榮發展,也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中央陸續出臺支持香港科研發展的政策措施,例如支持香港在優勢學科和領域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內地科研資金過境香港使用、香港科研儀器設備入境內地免關稅等政策的落地。
強化交流合作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位於香港北部與深圳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帶,深圳園區與香港園區僅一河之隔。目前,香港園區第一期的幾座大樓正陸續落成,為今年的正式營運打下基礎,首批涵蓋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數據科學等産業的科創企業將會在年內進駐。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等多所高校陸續在深圳園區設立了10余個創新研發平臺和一系列創新孵化載體,由港方運營的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現已聚集超50家香港科創機構、企業。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發展是深港加強科技創新領域交流合作的重要成果。在國家科技部的支持下,深港兩地將繼續發揮所長、優勢互補,推動重大科技項目和成果、高水準科研機構和團隊在園區落地,開展基礎前沿和重點産業領域科研攻關,打造原始創新和重要的新技術策源地。
近年來,香港還與內地多個地區在科技領域進行深入合作,攜手發展新質生産力。中關村科學城—香港創新加速器項目前不久在北京啟動,這一由京港共同創設的國際化創新加速平臺將助力北京科技企業落地香港和拓展國際市場,標誌著京港科技創新合作邁出新步、更上層樓;香港科技大學上海産教融合中心近期正式落戶上海,這是港科大首個位於長三角的産學研基地,未來將推動滬港高校、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合作,更好實現成果的雙向轉化。
培育科創土壤
回收智慧系統、穿戴檢測系統、移動機器人分藥器……香港數碼港是香港規模最大的數碼創新社區,這裡創新氛圍濃厚,科技産品隨處可見。多年來,這裡培育出多家獨角獸企業和上市公司,成為科技創業者們的樂土。日前,數碼港舉辦了大型招聘會,580多家企業及機構提供了逾2000個職位,超過半數都跟人工智能相關。
近年來,特區政府多措並舉,積極培育香港科創土壤,打造香港科創生態圈。去年的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出,香港計劃設立100億港元的創科産業引導基金,系統性建設科創産業生態圈。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提出,香港籌備推出1.8億港元的“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用來豐富初創生態圈,並預留10億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
針對香港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出,邀請在港大型科技企業為校園編程、人工智能學習等科技教育提供資源、技術指導、實踐場景;邀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香港科技園公司、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統籌其合作夥伴與初創科企,通過到校展示産品或讓學生到公司參觀等方式,分享前沿科技探索和創業經驗。
“這兩項計劃的目的,就是讓科技界最前沿的人才、知識和經驗,匯聚到教育最前線的陣地,從而激發年輕人對創新探索的好奇心、燃點夢想,培養他們成為未來創新科技的領航者。”陳茂波表示。(記者 柴逸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