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
圖二
位於非洲中部的加蓬,橫跨赤道,森林覆蓋率近90%,資源稟賦得天獨厚,被譽為“赤道線上的綠金之國”(見圖二,唐竹紅攝)。據估算,加蓬森林面積約2300萬公頃,可開採林地面積1900萬公頃,全國400余種商業樹木,原木儲量4億立方米。寶貴的林木資源為加蓬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動力,目前木材産業已是該國第二大出口行業。近年來,中國企業積極助力加蓬木材産業發展,助力當地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
不斷提升産業貢獻率
赤道線上的陽光穿過林冠,金色的葉影在地面上跳躍,樹梢不時傳來鳥鳴。置身天然大氧吧,空氣中也多了幾分清香。
這裡既有奧齊戈、奧坎、大瓣蘇木等木材,還有非洲雞翅木、沙比利、非洲紅花梨、高山巴花等珍稀樹種,像一串串寶石鑲嵌在無垠的林海中,成為加蓬木材寶庫的重要儲備。例如,奧庫梅木,作為一種不規則紋理、與桃金娘(一種珍貴的熱帶和亞熱帶植物)香氣相調和的木材,近20年來已成為全球行業收藏家的新寵。數據顯示,加蓬奧庫梅木的蓄積量為1.3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2024年,奧庫梅木約佔加蓬木材産量的58%,整體原木産量達400萬立方米。
近年來,加蓬政府不斷出臺政策措施,加大對木材加工業的扶持力度,加蓬成為非洲第一、全球第二的木皮單板加工出口國。根據加蓬河泊、森林、海洋、環境、氣候計劃和土地規劃部(以下簡稱“水森部”)的統計數據,加蓬2024年木材行業佔到出口總額的7%,貢獻了加蓬國內生産總值(GDP)的5%;木材行業總營收從2014年的1840億中非法郎(1美元約合565中非法郎),躍升至2022年的7040億中非法郎。在加蓬非石油類産品出口中,木材位居榜首。加蓬的木材産量不斷增加,預計到2025年底,木材産量將較2024年增長近50%。目前,加蓬木材産業相關從業人員達7萬多人。
積極拓展加工産業鏈
為保護森林資源,加蓬早在2010年就全面禁止原木出口,並修訂森林法,規劃林地採伐週期為25年,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奠定制度基礎。加蓬政府持續推進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促進木材産業的精細化管理。同時,推出國家追蹤系統,從2023年開始,實現從砍伐到出口的全程可追溯。
今年,木材加工産業鏈條不斷拓展延伸。2022年鋸材産量逾129.8萬立方米、單板近58.9萬立方米、膠合板達12.6萬立方米,相較于2010年分別增長275%、199%、76%。在位於首都利伯維爾北部的恩考克經濟特區,加工後的木材年出口量達到1.75萬標箱,是2018年的2.6倍。恩考克經濟特區成立於2010年,佔地1126公頃,是加蓬的第一個經濟特區及非洲第一個低碳經濟特區。經過多年發展,這個涵蓋多産業的綜合工業園區,已成為非洲的木材産業聚集中心。特區已吸引包括中企在內的近150家企業入駐,2024年有5家木材廠在此新建投産。
恩考克經濟特區通過“原木認證與追溯系統”平臺,對所有進入的原木進行條碼追蹤,記錄GPS採伐位置,以確保100%木材合法可溯。這一系統在2021年獲得歐盟認可,證明其滿足EUTR(歐盟木材法規)標準。這種認證體系的推進,讓加蓬木材在國際市場更具可信度和競爭力。
中企助推“綠金蝶變”
中國與加蓬不斷深化木材産業合作,早已超越單點投資。雙方合作以恩考克經濟特區為核心,形成了“資本—技術—生態”的産業發展合作路徑,使加蓬的“綠金”不只是資源,更是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目前,已有30多家中企參與恩考克經濟特區建設,業務覆蓋旋切單板、膠合板、傢具製造、循環利用等多個環節。
2019年建廠的晨特國際加蓬分公司,是園區內規模最大的中國企業之一,該公司專注于膠合板和木皮生産。記者採訪時看到,工廠車間機器轟鳴、井然有序,一根根粗大的奧庫梅原木在旋切機上飛速轉動,片片木皮如蟬翼般被剝離而出(見圖一,本報記者黃培昭攝)。“這種加蓬特有的樹種生長快、質地軟,適合加工,受到海外市場歡迎。”該企業負責人王英傑介紹,公司每月出口約200個集裝箱産品,主要銷往歐美和亞洲。良好的原材料儲備、稅收政策和港口物流優勢,是吸引他們在此設廠的重要原因。
寧波巴紅木業是最早入駐園區的中國企業之一,主要生産傢具板材和實木地板等。走進巴紅木業的倉庫,這裡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木材——高達45米的奧坎、紋理粗獷的非洲菠蘿格、色澤鮮紅的紅花梨……“這些木材主要應用於高端傢具和地板市場,國內外需求旺盛。”該公司基地經理郭盛介紹,自2014年在加蓬投資建廠以來,已建成4000畝生態産業園,為當地創造了數百個就業崗位,企業還獲得國際認證,展現出中企綠色運營能力。
當地媒體《新加蓬報》報道説,得益於中企帶來的投資和技術,加蓬的木材産業迎來了真正的“綠金蝶變”。加蓬水森部前部長李·懷特表示,通過與中企加強合作,加蓬的木材加工能力顯著提高,木材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貢獻率將進一步提升。加蓬促進投資部部長姆巴丁加表示,中企積極助力加蓬木材産業發展和基礎設施改善,加蓬願同中國繼續深化合作,努力抓住中國市場機遇,實現互利共贏。
(人民日報利伯維爾電)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