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賦能教育 滬江匯聚天下網師

2018-06-22 16:36:40 | 來源:上海證券報 | 責編:陳晨

  知識速食時代,竟然還有互聯網公司在為“成體系的教育平臺搭建”埋單,“滬江”這個企業很獨特。

  誕生於2001年,自2006年開始公司化運營——滬江已成長為全國領先的互聯網學習平臺,輻射1.7億用戶,更是互聯網教育行業為數不多的估值近百億的創新型企業。

  “教育是個慢行業,是良心的生意。”在互聯網教育的賽道上,堅持用科技賦能教育,滬江創始人伏彩瑞是如何兼顧商業利益與人文理想的?他在接受上證報記者調研時坦露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根植教育 網連創新

  伏彩瑞生於1979年,人稱阿諾。今年是他創業第12個年頭,可謂12年一個輪迴。從玩票式建站到商業化運營,滬江從未離開過上海,可以説這是上海土生土長的一家優秀創新型企業。“區域與企業本來就是互相成就的關係。”阿諾説:“區域平臺成就種子企業,如果沒有根沒有紐帶,隨遇而安地漂浮,就談不上根植。”

  不僅紮根上海,滬江還紮根教育産業。2001年還是大三學生的伏彩瑞創辦了滬江,經歷了5年公益化運營之後,2006年他以8人創始團隊、8萬元資金起步開始公司化運營。如今,滬江已成為全球用戶突破1.7億的“互聯網教育”企業。

  “搬到張江之後,我的辦公室還沒變過,一直就在這房子裏。”一張長沙發、一張堆滿東西的茶臺、一張鋪滿各色文件材料的大書桌,還有一些玩具紀念品置於書架頂端。阿諾環顧了一下自己有點寒酸的辦公室,卻笑得很燦爛,頗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氣度。

  清高的辦公室氣質,也折射到滬江身上。這家公司獨特神奇之處,就是對互聯網教育的執著。在市場追捧網紅經濟、碎片消費經濟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滬江並未被資本及外界輿論所左右,堅持以“成體系的教育”為先。“我們不是娛樂平臺,來這裡學習,都是有目的、有大綱的。”阿諾強調説。

  自成立以來,滬江逐步形成以滬江網校為主體的B2C業務和以CCtalk為主的平臺業務,包括學習資訊、學習工具、社群學習平臺和優質課程平臺四大業務體系,涵蓋升學、留學、語言、中小幼、職場、興趣等豐富的在線學習內容。

  豐沛的教育資源、生動有趣的教育方式,以及各地好學者不斷匯聚其間,滬江的用戶數量日漸膨大。截至2017年12月,滬江用戶高達1.7億,其中移動端用戶超過1.4億。穩居互聯網教育行業領先地位。如何使教育資源價值最大化?如何使盡可能多的人獲得公平教育?互聯網模式或是最優選擇。越來越多的人使用並且習慣通過互聯網在線學習,無數老師和專業人士願意通過互聯網來傳播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這個供需關係,在滬江搭建的平臺上得到了有效配對。“先成就他人,只有不斷成就他人,才能成就自己。”阿諾如此説。

  深耕互聯網教育領域,不等於一成不變。“我們每隔3年,就要浴火重生一次。”阿諾説,從2006年到2009年,滬江創業探索商業化;2009年至2012年,滬江網校成立發展;2012年至2015年,滬江從PC網校向移動端轉型;2016年開始,滬江從B2C轉型平臺。對於今天的滬江定位,阿諾稱之為“教育科技公司”而非“教育培訓公司”,其方向是做平臺,以科技賦能教育,構建互聯網教育的生態。

  “用一句話形容我們的模式,就是解決好‘教與學’的問題,用技術、服務、基礎設施等一切可用的能力連接兩端,賦能他人。”阿諾説。據介紹,滬江正發力人工智能,以提升教學效率。以滬江旗下的成人在線口語品牌“Hitalk”為例,Hitalk主打白領人群,基於數據採集和自適應學習匹配,獨創真人實景角色演練與場景式教學,還原近千種真實的口語應用場景。

  阿諾認為,人工智能一定要有實際的場景,但是教育和其他標準化的場景不同,“我們跟英國、美國很多的研究人員交換過意見,大家一致認為教育方面人工智能的替代程度是在20%到30%之間。”他表示,滬江對於人工智能的關注重點是一定要能最終産品化,這才會有價值。

  “創”亦有道 下自成蹊

  大學念英文專業的阿諾喜歡辯證思維。也正是這種理性主義,確保看似偏執的滬江,沒有走向商業化極端,從而把握住事物本質。

  “你覺得互聯網的變化快嗎?”“教育是商業嗎?”每當你拋出一個問題,阿諾也會隨即反問一句,以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來闡述他對問題的理解。阿諾説,如果你覺得互聯網變化快,那麼5年前何嘗不是如此,“靜的時候感覺變化快,跑的時候感覺變化慢了。”

  古語雲: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很崇高的職業。而在商業化社會裏,教育與商業如何在動態中取得平衡,互相促進,頗考驗創業者智慧。“教育,可以用商業的行為解決其中很多問題,但又有很多東西不同。古今中外有名望的高等學府,又有幾個是以商業為目的的?有幾個是唯利是圖的?”阿諾的反問引人深思。

  在“互聯網+”衍生的眾多創新業態中,唯有與教育的結合需要格外的“敬畏心”。阿諾坦言:“我們能夠17年堅持一致的原因,並不是因為17年前認為這是個最好的市場,而是要認清楚自己是做教育的。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能做到多大、多好,就做到多大、多好!”

  正如阿諾所説,如果只關注跑得快,但靈魂趕不上腳步,那麼商業模式即使取得暫時的成功,也必然無法長久。作為一個教育平臺,他在採訪中一直強調,滬江最看重的是如何傳遞正確的東西。“如果不是心心唸唸想著這件事,肯定做不到。因為商業社會的誘惑太多。”

  也許是基於這種對教育本質的執念,才使得滬江從一個自發的BBS學習討論社區,發展成如今中國領先的互聯網教育平臺。在這個平臺上,這一邊是1.7億用戶,那一頭連著逾4萬名網師。開放的平臺,匯聚了天下網師,知識品類無限擴展,每個人都可以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課程和學習方案。

  有了平臺還不夠,從平臺到生態是滬江發展的必然。這一步,目前滬江已通過投資來構建。自2016年6月公開第一筆投資標的italki以來,滬江已陸續披露了近20個教育投資案例,包含大嘴外教、italki、abc360等在線口語企業,而滬江的“教育”理念一直延伸到自己的投資生態中。

  在接受調研當天,一位著名教育培訓機構的名師悄然入駐滬江旗下的CCTalk平臺,這一自主創業行為,其實也是滬江生態的一個生動注解。在此之前,這一名師的去向備受關注。

  阿諾告訴記者,“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在B2C領域可能有不少競爭者,但在平臺領域,受限于投入大、週期長等客觀原因,很多人不願意做。但長久耕耘下來,其平臺型模式反而鮮有競爭者,並開始逐步得到業內的認可。

  教育扶貧 理想不滅

  科技賦能教育,在滬江身上還有更深刻的體現——如何用互聯網實施教育扶貧。

  説到教育扶貧,不得不提滬江的CCTalk,而談到CCTalk的起源,就有一個小故事。2015年一個機會,滬江的同事帶著開發版本的CCTalk軟體進入一個只有10個學生1位老師的鄉村小學,一位城市的特級教師通過CCTalk給當地學生授課,得到了鄉村學生的熱烈歡迎。而經過學習效果比對,鄉村學生的表現絲毫不比城市學生差。

  受此啟發,滬江推出支持偏遠地區小規模學校的教育公益項目“互+計劃”,希望通過互聯網學習方式改變傳統教育。短短兩年,“互+計劃”就連接起全國30個省份的3000多所中小學,影響10萬多名教師和100多萬學生。通過互聯網改變教育資源不均衡局面,推動教育公平化發展,阿諾也因此被譽為“中國互聯網支教第一人”。

  2016年11月,滬江“互+計劃”成功入選國家網信辦公佈的網信企業網絡扶貧“雙百”項目名單,用互聯網助力國家教育精準脫貧成為共識。2018年1月,滬江“互+計劃”獲評國家網信辦“2017年度網絡公益創新獎”,是中國互聯網教育企業中唯一的入選者。接受記者調研的當天,滬江的“互+計劃”團隊正在國務院扶貧辦宣講經驗。

  走進滬江辦公區域,最顯眼的位置張貼著琳琅滿目的畫作——支教區域的師生郵寄過來的感謝作品。阿諾告訴記者,最難能可貴的是,“互+計劃”和友成基金會、北師大等共同發起的“青椒計劃”,去年培訓了34000名鄉村教師,成為“根植性”的鄉村教師。“創新經濟的創業者的特點,是要利用有限的資源做超出想像的事情,只有互聯網能夠最大化優質教學資源的效用。”阿諾説。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掙錢活不下去,實現不了理想。所以必須找到商業模式,支持理想不死。”也許未來,創新經濟的可貴,更多不是因為創造了多少經濟利益,而是因為具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時刻孕育著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作者 程培松 溫婷)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