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9時48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33、34顆北斗導航衛星。
這是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的第四次發射。兩顆衛星均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9、10顆組網衛星。
據介紹,衛星經過3個多小時的飛行,經軌控和相位捕獲後,進入工作軌道。後續將進行集成測試與試驗評估,並與此前發射的8顆北斗三號衛星進行組網運行。
根據計劃,今年年底前將建成由18顆北斗三號衛星組成的基本系統,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服務。從這次發射開始,北斗衛星組網發射進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期。
這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和配套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
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81次飛行。
7月29日,北斗三號第9、10顆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此次發射的兩顆衛星是北斗導航全球組網從最簡系統邁向基本系統的首組衛星。
北斗的建設,像一場馬拉松比賽,既考驗耐力又比拼速度。作為“北斗大本營”之一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航天五院),此刻正面臨批産新高峰:自去年11月發射北斗三號首發雙星開始,9個月發射10顆星,北斗三號正在創造航天界的“中國新速度”。
“批産”北斗:向基本系統建設邁進
隨著北斗三號“老九和老十”成功入軌,如何“更好、更快、更強”地完成北斗三號衛星的研製生産任務,成為擺在航天五院研製團隊面前的首要課題。
發射場數星待發、總裝大廳十余星在研、後續任務設計已經躍然紙上……不論在哪,北斗三號的研製都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發射場的衛星試驗人員較以往減少近一半,在發射場的全流程時間縮短近三分之一,研製人員和研製週期都大幅縮減。如今的北斗三號更加注重以科學的管理加強衛星地面試驗驗證,成為“批産”北斗的創新秘訣。
北斗三號衛星總指揮遲軍介紹,以此次發射的北斗三號第九顆、第十顆衛星為例,航天五院首次在北斗三號衛星測試中採用遠程測試的方法,前後方實時聯動,極大地發揮了後方判讀專家的保障作用。
2018年3月30日,8顆北斗三號衛星在空間“棋盤”上就位,完成了北斗三號最簡系統的部署,通過紮實的在軌試驗對幾大系統進行了全面“演練”。這一目標實現後,剛剛成功發射的雙星便開始向基本系統建設邁進。
北斗三號衛星總設計師王平介紹:“北斗三號衛星是由三個軌道面30顆衛星組成的,具體包括三顆同步靜止軌道衛星、三顆同步傾斜軌道衛星和24顆中圓軌道衛星。為了建設北斗星網,兌現全球導航的承諾,後續的組網任務將更加緊迫,北斗三號將以更高速的節奏布網。”
身穿“AR”:智慧新技術助力衛星裝配
在總裝廠房裏,衛星旁邊總是站著一個“奇怪”的人。他頭戴一個神秘裝備,不時喃喃自語,“拍照、錄影、停止”,活生生一個“未來戰士”。
其實他只是一名普通的總裝檢驗人員,正全神貫注開展衛星總裝測試過程檢驗記錄工作。他頭戴的神秘裝備是航天五院科研人員最新研製的數字化智慧總裝檢驗裝備,這項裝備實現了智慧穿戴裝備、AR(增強現實)技術與各航天器型號平臺檢驗過程的完美結合,在北斗三號衛星中成功應用。
自2017年起,在項目團隊共同努力下,航天五院攻克了一系列智慧裝備與檢驗作業集成相關關鍵技術,開發了基於各型號平臺的數字化總裝檢驗系統。
一些一線科研人員告訴記者,智慧系統在解放作業人員雙手的同時,還形成了檢驗作業培訓、作業引導、結構化數據採集、多媒體記錄、檢驗數據包自動生成等功能,不僅提高了檢驗作業的規範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對提高航天器型號數據包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專家表示,人工智能新技術在未來衛星總裝測試工作中應用前景光明,項目組後續還將根據航天器總裝工作特點,開展總裝過程預警等各項功能的開發,助力導航衛星等各型號研製。
造“中國星”:30顆北斗衛星有效載荷全部國産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導航衛星,必須掌握關鍵核心技術。30顆北斗衛星、有效載荷全部實現國産化,並且只有2到3年的時間,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如果説要實現一兩顆衛星有效載荷的國産化,按照傳統的研製方法還能解決,但是30顆衛星數量巨大且種類各異,就必須尋求更高效的辦法。”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北斗三號衛星副總設計師張立新説。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在原子鐘、行波管放大器、固態放大器、微波開關、大功率隔離器等5大類19項國産化部件方面推進研製,並以“全國大聯合”的方式,抓總組建了由2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組成的研製隊伍,最終實現了有效載荷部件全部國産化。
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告訴記者:“北斗三號性能在北斗二號的基礎上,提升了1至2倍的定位精度,建成後的北斗全球導航系統將為民用用戶免費提供約10米精度的定位服務、0.2米/秒的測速服務。”(記者:李國利、楊欣 、胡喆、白國龍)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