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讓科技創新形成合力

2018-08-01 09:46:56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責編:陳晨

  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説,軍民融合都是一個關係著國防工業和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

  而在我國,經過多年努力,已基本形成門類齊全、配套完整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具備了相當規模和較高水準的科研開發和研製生産能力,甚至在有些領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成為推進經濟發展的一支中堅力量。

  同時,軍民融合也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高品質發展階段,軍民融合將持續發揮在刺激經濟增長、促進産業轉型、增加就業崗位和引導科技創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釋放內生動能。

  軍民融合互補催生發展新動能

  最近幾年,軍民融合逐漸提速,部分發展紅利開始釋放,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

  國産微處理器飛騰CPU技術不斷完善,廣泛應用於高性能計算機、各類移動終端和工業裝備控制系統;自主可控作業系統“麒麟作業系統”,在黨政辦公系統,以及金融、石化、航空等重點領域已有一些應用;北斗民用短消息服務系統建成後,可用於生命救援、抗震救災、遠洋漁業等應急通信領域。

  在天津開發區調研時記者了解到,深之藍海洋設備科技有限公司可謂“民參軍”典範。公司總經理魏建倉説,深之藍作為國內首家專業從事水下機器人研發的民營企業,掌握了水下機器人的核心技術。“我們研發的水下小型運動平臺,比如水下滑翔機、纜控水下機器人等,在海底測繪、海洋觀測、環境勘探等軍工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潛能。”

  “有的時候,軍品相比民品,在品質、技術上具有優勢。”從事模擬嚴苛環境下試驗與檢測服務的天津航天瑞萊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邱傑認為。同樣位於天津開發區的航天瑞萊公司是軍品民用的典範,它隸屬於中國航天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第七〇二研究所。

  邱傑説,在國家大力倡導軍民融合的背景下,航天級別的檢測服務如今應用到了民用領域。航天瑞萊將曾用於長五、長七火箭的全箭模態試驗測試技術應用於通信、高鐵、地鐵等民品領域,模擬高溫、高濕、嚴寒等極端惡劣條件,測試關鍵零部件可靠性,使産品缺陷提前暴露。由於技術可靠性強,公司幾年間營收增長近20倍。

  目前,一批技術實力過硬的民企積極投身“民參軍”。與此同時,軍民資源共享也取得突破。3000多項國防科技工業的重大試驗設備和設施向社會公佈,同時開放了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和一批國防特色學科實驗室。

  軍隊和政府部門都開通了軍民融合信息共享的網絡和平臺,軍地聯合舉辦了多次軍民融合的高技術成果展,工信部和國防科工局已連續兩次舉辦軍民兩用技術創新應用大賽。軍民技術、産品雙向互動和對接的渠道初步建立起來了。

  打通發展快車道需跨過三道坎

  當前,軍民融合仍處於發展早期,完全實現催化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軍民結合研究所所長李宏偉、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等專家表示,打通軍民融合“任督二脈”需跨過多道坎。

  首當其衝,軍民融合政策法規和運行機制仍待完善。在政策法規層面,立法層級上缺乏具有較強法律約束力的更高位階的綜合性法律。立法範圍上空白點較多,特別是太空、海洋等新興領域,在多個方面貫徹軍民融合思想的相關法律制度較少。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部分參與主體對軍民融合存在認識偏差。在實際操作中,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對怎麼融、誰主導、融什麼等的認識不一致。有的地方在談及軍民融合時,更多考慮的是發展地方經濟。由於一些站位是從本地區本部門本行業角度考量,未站在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全局去謀劃,導致行動上有時難以形成合力。

  而且,軍工、地方“一頭冷一頭熱”對比明顯。有的軍工企事業單位,對拓展民品的積極性不高。相比而言,地方政府依託軍工企業搶抓軍民融合發展機遇的熱情普遍很高,民間投資機構、民企等社會力量參與的熱情也非常高。這種“一頭冷一頭熱”現象,致使實踐中政府、民企與軍工企業聯繫不緊密。

  打破瓶頸開啟融合發展新時代

  未來的軍民融合之路究竟該怎麼走?專家指出,可重點圍繞實際需求,開展重大項目聯合攻關,發力原創創新。

  無論是軍品還是民品中,都有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可以通過互相轉化,起到強國強軍的作用。工信部軍民結合推進司副司長王勇指出,關鍵技術買不來,只能走自主研發的道路。他建議,瞄準當前智慧科技研究碎片化、技術層次淺的問題,通過軍民融合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原創型的技術創新,真正把核心關鍵技術的主導權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重視人工智能在軍民融合中的作用。李宏偉説,軍民要共同探討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由需求牽引設計,在技術原型期—産品開發期—示範應用期—成果轉化期等不同階段,全面軍民融合。接下來,可重點探索智慧科技在加快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協同創新過程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形成新時代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格局。

  還要建立專業開放的軍民融合智庫體系。軍地多家智庫可加強協同攻關,集中優勢智力資源,打造權威的軍民融合智力支撐平臺,全面延伸融合抓手。圍繞軍民融合戰略性、基礎性的重大問題開展研究,推出一批軍民融合重大課題。

  此外,應引導各地因地制宜、因區施策。各地方和園區要按照功能定位,科學合理確定本地軍民融合發展方向和重點。具備相對優勢的軍工大市或經濟大市,要多一些深耕細作和探索創新,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對於尚未起步的地區,則要多一些定力謀劃,既要吸收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和做法,更要結合本地資源稟賦科學規劃,不能片面追求高技術高附加值産業。(記者 毛振華)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