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兩名旅客從蘭州火車站“火車+共享汽車”服務專區旁走過。記者 陳 斌攝
上海百年紡紗廠——中國紡織機械廠變身創客基地。王 岡攝(人民視覺)
5月12日,貴州省黔東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黔承世錦”創業團隊合影。王炳真攝(人民視覺)
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中國企業和中國品牌不斷出現、不停成長的40年。
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創業者從個體戶變為合夥人,從小商販變為創客。如今,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風起雲湧,越來越多新的中國品牌應運而生,成為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活力。
從個體戶到企業家
體制創新引領創業潮
1980年底,19歲的浙江溫州姑娘章華妹領到了一張特殊的營業執照。這張用毛筆填寫並附有相片的營業執照,編號為10101。這是中國第一張個體工商營業執照,章華妹也因此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合法的個體工商戶。
在上世紀70年代,全國各地就有許多小商販。到197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第一個有關發展個體經濟的報告,“個體戶”從此應運而生。
個體戶的異軍突起和鄉鎮、國有企業的轉型,激活了一個封閉已久的經濟體對物質財富的渴望,王石、柳傳志、任正非、張瑞敏……改革開放後的第一代企業家都在這時挖到第一桶金,並借助時代的機遇,成就各自非凡的事業。
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經濟開始騰飛,一度出現以知識分子為主的“下海”創業風潮,成就了一批風流人物。潘石屹、馮侖、俞敏洪、郭廣昌、王傳福……這些曾白手起家的商人,如今已成為知名企業家,他們所創辦的企業,也逐漸成長為數一數二的中國品牌。
1994年,中國引入互聯網,國家郵電部正式向社會開放互聯網接入業務,以歸國留學生為代表的網絡弄潮兒,創造了一批現在仍擁有中國互聯網話語權的企業。1996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張朝陽創辦了愛特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次年推出“搜狐”,中國首個大型分類查詢搜索引擎橫空出世,搜狐品牌由此誕生;同年6月,26歲的丁磊設想網民們應有自己的信箱,於是在廣州創辦網易公司,誕生了第一個中文個人主頁服務系統和免費郵箱系統;1998年,馬化騰成立了深圳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開發出OICQ即時通訊軟體;1999年,馬雲決定成立一家為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公司,域名就叫阿裡巴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多次創新創業熱潮,都有其時代背景與特點。從上世紀90年代的市場經濟發展引領下海潮,到如今的投融資熱助推創業潮,每一次都與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密不可分。”中國高校創新創業孵化器聯盟、中關村網絡教育産業聯盟秘書長兼副理事長陳靜在接受本報採訪時這樣表示。
改革開放帶來了無數的市場機遇。懷抱勇氣與希望的創業者們,始終跟隨著時代的腳步。一次又一次的創業熱潮接續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從撬動資本到推動市場
創業公司成經濟發展新動力
2014年春天,30歲出頭的李健隻身一人跑到上海,與紅點資本的負責人見面,獲得500萬美元投資,一家名叫“人人車”的二手車交易平臺正式成立。
在當時,買賣二手車還是一件麻煩事。一輛車從原車主轉到買方手中,需要經過4S店、當地車商、外地二級批發商、外地零售等幾方輾轉售賣,中間流通利潤高達25%至30%。高交易成本的背後卻有著極大的市場需求。那一年,中國二手車市場交易規模為605萬輛。
憑藉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人人車實現了買家與賣家直接交易,並在二手車精準定價、檢測機制、用戶個性化推薦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今年4月,人人車獲得由高盛集團領投,騰訊、滴滴等跟投的3億美元新一輪融資。此前,人人車還與滴滴正式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合力打造“交易+出行”的閉環生態。
發現市場需求,解決消費者痛點,依託最新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如今,一批創業型企業應市場而生,隨市場增長而發展壯大,並推動市場實現新突破。
數據表明,去年中國二手車交易規模達到1240萬輛,二手車的消費市場快速擴大,預計到2020年,二手車與新車的銷售比達到1比1。曾經不溫不火的二手車已經逐步成為汽車市場的主角和新動力。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潮的涌起,創客團隊、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各類“雙創”實體不斷涌現,催生了一批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品牌,撬動了大量社會資本,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
“過去創新多由國家主導、投資和管理,多來自高校、科研機構。創新主要集中在涉及國計民生的軍工、重工業等領域,普通人雖存在很多微創新,卻難以實現其價值。而新一代的企業更加重視創新,同時通過創新引領市場潮流、塑造企業品牌,並且越來越多走向世界,成為獨具影響力的中國品牌。”陳靜舉例説,“比如ofo,通過共享自行車與導航技術的結合應用,一個小小的技術創新,就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創新創業能夠給中國品牌和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近年以來,國內涌現了大量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新生力量,從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存量創新等各個角度為中國品牌和中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更大想像空間,也更加有利於中國品牌走向世界,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人人車創始人兼CEO李健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
從創立企業到塑造品牌
讓創新創業深入可持續發展
隨著國家支持力度的加大,創業型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中國各類市場主體超過1億戶,其中企業超過3100萬戶,日均新增市場主體5.27萬戶。有媒體報道稱,中國約7500個企業孵化器已“生産”約22萬家中小企業。
高增長率的背後同樣有著較高的淘汰率。調查顯示,每100家創業企業中,只有20%至30%能夠“活”過1年,能熬過3年的只佔這其中的30%。大浪淘沙。如何讓初創企業站得住腳,成就更多響亮的中國品牌,這是當前值得關注的問題。隨著經濟發展及産業結構調整,中國的創新創業浪潮逐漸回歸理性,越來越多創業者正在“脫虛向實”,試圖尋找更為穩健、更為務實的創業方式。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創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志陽認為,當下的重點工作之一便是,以“雙創”為手段,從低端供給走向更有效的中高端供給,著力提高供給側品質,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在全社會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
“當前市場不缺好的項目,也不缺乏投資,缺的是有效的精準對接,讓好的項目找到好的資本去支持,解決當前科技成果轉換率不高的問題。”這是陳靜多年來從事高校創新創業孵化工作得出的結論。
她認為,創新創業對於社會大眾來説仍是相對新鮮的事物,知識普及和專業人才仍然匱乏。大眾學習創新創業知識,了解股權、金融和法律知識,需要相對長的過程,整個創新創業過程需要更多專業人員加入其中。同時,相比發達國家,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公司數量偏低,需要大規模發展,一方面可以解決閒置資金問題,另一方面也為創新創業企業帶來資金。
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創辦4年來,它已經培育出一批實現成功商業應用的創新産品、企業,比如Insta360全景相機、ofo共享單車等。
劉志陽認為,對中國而言,“雙創”發展和國家崛起都必須立足全球競爭和開放格局,從産業、資源、人才、環境、服務等多方面加快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此外,還有必要加強對“雙創”政策落實情況的審計監督,優化和完善初創企業破産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降低創業者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社會各界要集群智、聚群力,讓創新創業深入可持續發展,為中國經濟提供不竭動力,塑造更多走向世界、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記者 王萌)
聲明:國際在線作為信息內容發佈平臺,頁面展示內容的目的在於傳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國際在線網站立場;國際在線不提供金融投資服務,所提供的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如您瀏覽國際在線網站或通過國際在線進入第三方網站進行金融投資行為,由此産生的財務損失,國際在線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