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銀行業金融機構陸續披露2025年上半年財報。報告顯示,上半年銀行業持續增強“三農”“小微”領域金融供給、積極改善普惠金融服務質效,實現了信貸投放同比多增。未來,銀行業如何積極紮根基層,更好地為“三農”“小微”提供金融服務?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行業專家與業內人士。
金融活水流向“三農”
“三農”是金融支持的重點領域。今年4月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紮實做好2025年“三農”金融工作的通知》提出深化“三農”金融體制機制改革等要求。在政策的指引下,銀行業積極創新金融産品助力“三農”。
國有銀行在金融支持“三農”工作中發揮主力軍作用。中國農業銀行半年報顯示,上半年,該行在“三農”領域信貸投放快速增長,縣域貸款在過去兩年連續增量超萬億元的基礎上增加9164億元,總量已突破並站穩10萬億元,達10.77萬億元。農業銀行農戶專屬産品“惠農e貸”餘額1.79萬億元,新增2979億元,增速19.9%。重點領域方面,農業銀行全力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力拓展糧食全産業鏈信貸服務,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保供相關領域貸款餘額1.24萬億元,增速23.7%。同時,積極支持城鄉融合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加大鄉村産業、鄉村建設相關領域融資供給,貸款餘額分別為2.70萬億元、2.44萬億元,增速分別為21.3%、8.5%,均高於該行貸款平均增速。
為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國有大行正不斷下沉服務。農業銀行副行長孟范君表示,農業銀行持續延伸縣域鄉村金融服務渠道建設。積極下沉服務觸角,完善網點佈局,有序推進惠農通服務點提質升級。大力推廣手機銀行鄉村版,努力加強流動服務補充,進一步完善線上線下農村服務渠道體系,不斷提升到村到戶服務能力。積極推進“三農”智慧銀行建設,不斷優化農戶貸款業務流程,切實提高為農民服務的效率。
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我國農業領域唯一的政策性銀行,在助力“三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記者獲悉,農業發展銀行北京分行在今年1月至7月,累計投放糧棉油貸款118.7億元,餘額353.4億元,凈增34.6億元。農發行寧夏分行則立足寧夏水資源短缺和種源豐富的現實情況和資源稟賦,著力提升“水地種資技”各生産要素效能,支持區域性糧食、蔬菜、牛羊等良種繁育基地建設。今年上半年,累計投放水利、耕地保護、種業振興、全域整治等貸款11.76億元,新建52萬畝、改造1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10萬畝。
在金融助農方面,農村商業銀行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蘭溪農商銀行與農業農村局建立“農創客”信息共享機制,目前已為“農創客”提供信貸資金9781萬元。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永嘉農商銀行副行長呂永攀介紹,該行開展以“星級信用村”創建為載體的整村授信工程,通過網格劃分,做好農戶信用檔案建檔、評級、授信和簽約等工作,實現農戶“最多跑一次”甚至足不出戶就能獲得貸款資金。
“銀行體系需要完善差異化金融服務體系助力‘三農’。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大中小銀行之間需要分別調整支持‘三農’的發展規劃,在傾斜金融資源的同時良性競爭、優勢互補,共同開創金融服務‘三農’的新局面。”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説。
服務小微質效提升
小微企業是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就業的主渠道、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金融監管總局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長較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5.99萬億元,同比增長12.31%,明顯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
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的快速增長得益於政策推動。去年10月份,金融監管總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相關部門,建立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隨著該機制的落地生效,銀行服務小微企業質效明顯提升。
記者了解到,北京農商行積極落實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快速搭建起“政府+銀行+企業”三方聯動的高效服務機制,持續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了解小微企業實際融資需求,不斷完善小微業務前中後一體化運行管理機制,切實推動“敢貸、願貸、能貸”長效機制落地。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平陽農商銀行深化與各類企業、小微園區等黨建聯建,對接開展政銀企三方座談,搭建信息共享平臺,並推廣線上融資産品。截至目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57億元。
“農業銀行做深做實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將支持範圍擴展到民營、外貿、科技、消費等多個領域。自機制啟動以來累計為270多萬戶小微企業授信4萬多億元,發放貸款3萬多億元,授信戶數、金額和貸款餘額均居可比同業前列。”農業銀行副行長王大軍説。農業銀行半年報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農業銀行普惠貸款餘額4.24萬億元,普惠型小微企業有貸客戶數521萬戶。
江蘇金融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江蘇省已組織走訪企業403萬戶,累計發放貸款1.9萬億元。6月末江蘇省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9.6萬億元,同比增長16.7%。同時,江蘇金融監管局將銀行落實小微融資協調機製成效作為小微金融服務監管評價重要一環,鼓勵銀行優化績效考核、增加專項費用,調動工作積極性,並鼓勵銀行加大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優惠幅度。今年以來,江蘇省新發放普惠小微貸款利率較去年下降34個基點。
數智化轉型加快
數智化是金融機構提升普惠金融效能的重要抓手。上半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手段,進一步推動普惠金融服務標準化、批量化、智慧化,不斷降低運營成本。
來自建設銀行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7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80%;貸款客戶366萬戶,較上年末增加30.45萬戶。這些成績的取得與金融科技的運用有關。建設銀行副行長雷鳴表示:“我們持續推進供應鏈金融數字化升級,不斷打造全産品鏈、全流程、全鏈路、全場景的供應鏈産品服務體系,上半年累計為13.22萬戶鏈條企業提供6884億元的融資支持。”
郵儲銀行進一步完善了大模型等人工智能生態體系,賦能普惠金融。郵儲銀行首席信息官牛新莊介紹,郵儲銀行“郵智”大模型適配吸收多款主流大模型,通過“模型蒸餾”等技術優化模型性能,增強圖文理解、文生圖、語言合成等多模態能力,並開展了230余項大模型場景建設。“郵你同贏”同業生態平臺接入票據業務交易機器人“郵小盈”,實現全品種票據的全流程智慧化管控;“智慧審貸助手”每天支持“三農”、信用卡等信審場景超3萬筆業務,對10余種圖像進行有效識別、提取以及分類,審貸效率進一步提升。
農業銀行堅持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著力提升“用數”能力。王大軍介紹,該行敏捷迭代風控模型,織密“多維過濾網”,從源頭上把好準入關。全面推進普惠零售貸款“現場+遠程”集中作業改革,創新風控模式,提升風控質效。堅持提升集約化經營管理能力。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推進智慧辦貸為基層賦能減負。
董希淼認為,未來,銀行應積極借助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提升網點服務上雲方式,優化客戶體驗,不斷降低運營成本。主動對接工商、稅務、公安、醫保、水利、農業等部門,加強數據共享,打通涉農數據融合應用通道,著力解決政府、金融、小微企業、農戶等多方信息不對稱、數據共享難等問題,從源頭上降低金融服務成本。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