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自然資源紅利成為民生福利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精準幫扶巴馬脫貧紀實
2020-07-17 15:21:59來源:廣西日報編輯:劉洋責編:路晶森

自然資源紅利成為民生福利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精準幫扶巴馬脫貧紀實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以土地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傾斜為切入點,助力巴馬瑤族自治縣脫貧攻堅。圖為該縣那桃鄉民安村群眾通過土地整治,將工礦用地復墾的地塊用於種植苗木。

  驅車進入連綿不絕的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山鄉勤蘭村盤山公路,一條白色的金屬水管沿著公路一路穿行,一眼望不到盡頭……

  隨行的勤蘭村駐村第一書記呂運啟告訴記者,這是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駐巴馬扶貧工作隊實施的農村飲水安全找水打井項目。“這個惠民工程,讓缺水少地的勤蘭村周邊18個自然屯結束了世代飲水困難的歷史,村民們在家裏就能喝上乾淨衛生的自來水。”

  2011年以來,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派出扶貧工作隊常駐巴馬,通過自然資源政策、項目、資金傾斜,推動7個挂點村全部提前實現了脫貧摘帽。2020年5月,巴馬高品質通過貧困縣退出專項評估檢查,自治區政府批准巴馬整縣脫貧出列。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探索實施的自然資源精準扶貧模式,受到了自治區領導的高度肯定和當地幹群的點讚。

  A 鑽探找水,為大石山區賦能

  巴馬瑤族自治縣是國定貧困縣、滇黔桂石漠化片區縣和廣西2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5年底,全縣有57個貧困村、65167個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達25.5%。

  回顧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對巴馬的幫扶歷史,要追溯到10年前。2011年5月,受自治區委派,原自治區國土資源廳派出由一名處級幹部帶隊的扶貧工作隊常駐巴馬,並向燕洞鎮龍威村派出駐村第一書記,幫助龍威村于2015年底提前實現脫貧摘帽。

  2016年後,該廳將對口幫扶擴大到燕洞鎮岩廷村和西山鄉戈賢、勤蘭、弄峰、弄林、卡才6個貧困村,扶貧工作隊增派至23人。6個挂點村包括極度和深度貧困村各3個,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50戶4602人。

  “這些村是巴馬自然條件最差、經濟發展最落後的地方。”該廳駐巴馬扶貧工作隊隊長王建武介紹,巴馬地處大石山區,許多貧困村地表沒有河流經過,老百姓千百年來只能“看天喝水”。

  “缺水的日子真苦!”西山鄉戈賢村巴獨屯85歲的劉永進老人回憶説:“因為缺水,過去全屯79戶人家要到9公里外挑水,一擔水一個來回就要半天時間。”

  水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繞不開的坎。到任後,扶貧工作隊下定決心:“一定要戰勝自然,讓群眾喝上清潔乾淨的安全水!”

  2016年,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組織技術單位在巴獨屯打出一口160多米深的水井,並爭取當地水利部門投入40多萬元,實施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和管網入戶工程,結束了該屯飲水困難的歷史。劉永進感慨萬端:“喝上乾淨的自來水,我等了整整80多年!”

  據統計,2016年以來,該廳先後協調技術單位在西山、那桃、甲篆、巴馬4個鄉鎮17個自然屯實施鑽探找水,共成井17口,其中6個挂點村打出深水井5口。勤蘭村在找水打井項目基礎上,新建5處接力水櫃、水泵房,安裝屯內輸配管網,一舉解決了周邊18個自然屯近2000名群眾的飲水難題,為大石山區群眾生産生活“賦能”,增強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B 政策先行,為深貧地區解鎖

  缺水可以通過找水打井解決,少地則非人力所能改。該廳駐戈賢村第一書記陳世穆這樣描述:“像西山鄉這樣的大石山區,巴掌大的地塊老百姓都用來種玉米,自然條件對當地發展的限制可見一斑。”他認為,只有因地制宜開展易地扶貧移民搬遷,才能彌補這一“先天缺陷”。

  搬遷離不開住房安置,更離不開基礎設施和産業發展配套。“要讓老百姓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涉及他們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統籌考慮,而用地保障就是解開這把‘鐵鎖’的鑰匙。”巴馬自然資源局局長羅金亮説。

  自然資源支持脫貧攻堅的特殊政策優先在巴馬試行,這是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定點幫扶工作的“有力武器”。2016年4月起,該廳陸續出臺脫貧攻堅項目用地“先用後報、邊建邊報”,耕地佔補平衡“邊佔邊補”等系列扶貧政策,隨後即在巴馬等3個縣開展利用自然資源政策支持精準扶貧試點,通過政策先行,為深度貧困地區發展“解鎖”。

  近5年來,利用貧困縣新增建設用地專項指標、項目用地邊建邊報等特殊用地政策,該廳先後保障巴馬新增建設用地指標267.94公頃,確保了老鄉家園六一城、六能城等10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項目的及時落地。目前,全縣各安置點貧困戶已有1894戶9113人搬遷入住,入住率達100%。

  從戈賢村搬到巴馬縣城六能安置點的韓金仙,在扶貧政策幫助下,在電子廠找到了一份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她表示,縣城的教育、醫療等條件是農村比不了的,平時出門購物、孩子上學、老人看病等,比以前方便多了。

  為推動自然資源政策落地,扶貧工作隊還帶領當地幹部群眾開展道路、公共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打好住房、教育、醫療和安全飲水四大攻堅戰。僅2019年就投入約3000萬元,完成新建道路29條34公里、建成村級公共服務中心5個,為各村實現脫貧摘帽打下了堅實基礎。

  C 項目傾斜,為瑤鄉發展授漁

  沒有項目落地,就沒有經濟發展後勁。沒有經濟發展,群眾就不具備脫貧條件,小康生活更無從談起。

  俗話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自然資源項目恰恰具有增強地方發展動能,為黨委政府解憂、為基層百姓解困的作用。

  在幫扶工作中,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注重發揮自然資源項目優勢,以土地整治、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傾斜為切入點,以壯大發展村集體經濟為抓手,幫助巴馬瑤鄉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2017年以來,扶貧工作隊引導各村培育火龍果、毛葡萄種植和林下養雞、蜂蜜、肉兔養殖等産業,使6個村集體經濟收入不僅實現零的突破,且普遍達到年均10萬元左右。

  在該廳指導和支持下,全縣先後立項實施增減掛鉤項目20個,實施規模615.24公頃。2018-2019年兩年,該縣組織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120公頃,交易到位資金3.78億元;組織區內交易31.65公頃,交易金額約1.19億元,交易所得全部專項用於脫貧攻堅事業。

  在燕洞鎮岩廷村,以東西部扶貧協作模式實施的巴馬光伏扶貧産業發展項目,規劃建設了1500個光伏農業設施大棚,種植了食用菌、辣椒、鐵皮石斛等作物,實現了“棚上光伏發電、棚下農業種植”的土地綜合利用效應。

  據了解,為推進增減掛鉤項目反哺農村,該縣從交易所得資金中安排了2000萬元作為50個貧困村資金入股光伏産業項目。項目建成後,除土地租金外,光伏發電收益可保50個村持續獲得集體經濟收入,每村每年收入可達10萬元以上。

  增減掛鉤使財政受益、百姓得利,土地整治帶來的效益也十分明顯。在巴馬盤陽河至賜福湖山水田林湖草自然資源綜合整治試點項目施工現場,記者看到以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為理念的生態修復工程已取得初步進展。

  “土地整治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帶來了明顯的生態效益。”該縣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黃尚勝説,僅整縣推進土地整治,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就投入了1.49億元,幫助巴馬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5795.47公頃,惠及18518戶101756人,其中貧困人口1521戶7594人。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如今,國家發展改革委已將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作為深圳市産業轉移承接地,為東西部産業合作探路。廣西已將巴馬列入“三地兩帶一中心”文化旅遊産業發展新格局,著力推進巴馬國際長壽養生旅遊勝地建設。

  脫貧出列後的巴馬瑤鄉,正迎來前所未遇的發展前景。(廣西日報記者 唐廣生 通訊員 黃尚寧 黃 駿 文/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