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河池市大力推動特色養殖産業扶貧觀察
2020-08-17 10:23:40來源:廣西日報編輯:唐志強責編:路晶森

       原標題:牧草青翠牛羊肥——河池市大力推動特色養殖産業扶貧觀察

  治貧之本,在於産業。經過多年的大力扶持,牛羊産業已成為河池市扶貧的主打特色産業之一,縣縣有牛羊基地、養殖場、養殖合作社。

  2019年,河池市出欄牛23萬頭、羊85萬隻;2020年上半年,全市肉牛出欄11.1萬頭,肉羊出欄38.6萬隻。目前,牛存欄41.6萬頭,同比增長9.97%;羊存欄73.4萬隻,同比增長7.36%。不斷壯大發展規模的牛羊産業,覆蓋河池貧困戶4.7萬戶,帶動18萬多貧困人口脫貧。

  牛羊産業鏈成為“脫貧鏈”

  驅車駛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喬善鄉喬本村,路兩旁隨處可見一人多高的青翠牧草。

  毛洞屯貧困戶曹華紅告訴記者,2016年她申請扶貧小額貸款開始養牛,每年保持存欄七八頭牛。2018年丈夫中風,她賣了兩頭牛讓丈夫得到良好治療,逐步恢復生活自理能力。去年丈夫因兄弟分家成了無房戶,她又賣了3頭牛,加上政府補助,建起了漂亮的樓房。一家人生活雖波折不斷,但養牛讓她家2019年實現脫貧。

  “如果沒有養牛,這兩年我都不知道怎麼渡過難關!”曹華紅説。

  “喬本村貧困戶養牛127戶,佔全村貧困戶的25%,牛産業成為群眾穩定的收入來源之一。”鄉黨委書記鄧燕妮介紹,喬本村貧困發生率一度接近50%,“村裏探索發展基地帶動、協會服務、群眾參與的養牛模式,帶動家庭勞力少、難度大的群眾脫貧,2019年實現整村脫貧。”

  牛羊養殖直接給群眾帶來收益,産業鏈的其他環節惠澤貧困群眾。大化瑤族自治縣雅龍鄉溫和村貧困戶藍如新將原來種玉米的一畝多地改種牧草,一年收割三四次,收入從700多元提高到2700多元。南丹縣八圩瑤族鄉貧困戶蒙桂妹將自家土地租給養牛企業種牧草,自己又在草場務工,每天收入90元,實現“一地雙收”。

  不少村屯通過養牛養羊脫掉“空殼村”的帽子。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山鄉弄林村採用“公司+基地+村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養牛,實現企業發展、村集體壯大、貧困戶增收。“僅牛場這一塊,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4萬元以上。”駐村第一書記唐甲生説。

  創新發展經驗走向全國

  7月27日,都安瑤族自治縣委書記陳繼勇獲邀在全國産業扶貧現場推進會上介紹都安的“貸牛還牛”發展模式。河池創新的“貸牛還牛”“放母收羔”等牛羊産業發展模式成為貧困地區産業扶貧典型案例,多次在全國全區相關會議上作發言。

  想養牛沒錢買牛犢怎麼辦?都安實行貧困戶與政府、企業簽訂三方協議,每戶可從企業“貸”得1頭牛犢或10隻羊羔,養殖10-12個月出欄後將牛(羊)“還”給企業,企業扣除成本後收益歸貧困戶,群眾不用花錢就有牛養。這就是“貸牛(羊)還牛(羊)”模式的雛形,後來逐步完善形成“企業牽頭、政府推動、農戶代養、保險保障、還到再貸、滾動發展”的運作模式,貧困戶實現“零成本、零門檻、零風險”參與。

  無勞力或勞力不足的貧困戶怎麼參與?“我們採取三種方式:共建共養,相鄰幾戶共建欄舍、共同出力養殖;聯建聯養,村民聯合成立合作社建立養殖場輪值共管聯養;代建代養,由合作社、企業代建牛舍代養牛犢,貧困戶獲取分紅。”都安東廟鄉安寧村黨支部書記韋克介紹,他創辦的養殖專業合作社吸引貧困戶26戶聯建聯養,帶動全村82戶貧困戶增收。

  南丹縣“母牛扶貧”採取母牛寄養、牛犢回收的模式,幫助312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大化“放母收羔”輻射全縣15個鄉鎮,建設18個2000隻以上種羊示範基地、59個肉羊養殖場。“放母收羔的運作模式是企業將懷孕兩三個月的母羊放給貧困戶飼養,産羊羔後企業以600元一隻收回羊羔,母羊留貧困戶,滾動發展。”大化肉羊扶貧産業示範基地負責人韓偉介紹,“這種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戶後續養殖資金和養殖技術短板問題。”

  創新發展模式激活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牛羊養殖業迅速發展壯大。目前,全市牛存欄10頭以上有2000多戶,100頭以上100多戶,1000頭以上養殖場14個;羊存欄20隻以上有5000多戶,1000隻以上規模羊場39個。

  構建養殖全産業鏈發展

  “牛羊産業發展壯大,撬動上下游産業的發展,促進社會分工細化,帶動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都安縣委副書記覃舟説。

  在“牧草銀行”都安東廟鄉弄坤村牧草加工廠,記者看到,工人正在將農戶送來的牧草粉碎。

  “産草旺季收購加工存貯,冬季轉給養殖戶。我們廠可存貯牧草5000噸,輻射全鄉12個村,養殖戶可以存草取草、貸草還草、存草取錢、存錢取草、貸草還錢。”廠長藍國梁告訴記者,“‘牧草銀行’可解決飼料週期性短缺問題,不用外調飼料,降低了養殖成本。”

  “牧草銀行”催生了許多種草專業戶。弄坤村村民覃必南種牧草60多畝,産值15萬元;大化六恩肉牛産業基地將600多畝土地包給移民搬遷貧困戶種植牧草。目前,河池市“糧改飼”種植牧草30多萬畝,帶動2.5萬貧困戶10多萬人增收。

  牛羊養殖在前端推動了糧改飼、牧草加工等農業産業化,在後端帶動牛羊屠宰、深加工、電商物流的發展。都安引進多家龍頭企業,建成集牛羊良種繁育、標準化育肥、規模化屠宰及牛肉羊肉精深加工、網絡化行銷為一體的全産業鏈現代企業,帶動500多人就業、年産值達30億元,實現“牛(羊)在河池養,肉在全國賣”。

  南丹縣瑤鄉牛循環産業核心示範區則建立了“種植業-養殖繁育-有機牛糞-高粱種植-釀酒-酒糟-肉牛養殖”循環産業鏈,帶動屠宰中心、電商物流及肉牛加工中心、酒糟生産中心建設,形成養殖繁育、屠宰冷鏈、有機肥、産品加工、電商銷售全産業鏈,年産值達10億元。(記者 廖慶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