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    輿情智庫
一項生態産業改變了南寧邕寧區那貢坡移民的命運—— 遍栽茱萸富眾人
2020-09-02 09:08:07來源:廣西日報編輯:唐志強責編:趙瀅溪

一項生態産業改變了南寧邕寧區那貢坡移民的命運—— 遍栽茱萸富眾人

  那貢坡吳茱萸産業的成功經驗,吸引了周邊不少市縣、鄉鎮、村屯的群眾前來取經。

  本報記者 袁 琳 通訊員 蔣林林 張林忠 文/圖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承載著唐代詩人王維思情的詩句,已傳頌千年。不過,對於南寧市邕寧區新樂村那貢坡大化移民安置點貧困戶韋慶成來説,生平初次聽人説起“茱萸”,是2014年底。

  2015年4月,吳茱萸合作社在那貢坡成立,當地移民群眾開始種植吳茱萸;2016年合作社58戶種植戶産業分紅10萬元;2017年60戶分紅83萬元,其中18戶貧困戶全部脫貧;2018年78戶分紅近170萬元,平均每戶超過2萬元;2019年雖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80戶依然分紅190萬元,合作社成員領到4000至7萬多元不等的分紅金,其中村民韋光先最多,領到70952元。

  而韋慶成,依靠吳茱萸産業分紅及苗木、枝條銷售等,2018年純收入18萬元,成了“脫貧網紅”。全家11口人搬出26平方米的石棉瓦房,住進三層半的新樓房。

  山外來客 緣起茱萸

  2014年12月,南寧市良慶區的黃炳珠瞞著家人,轉讓了3家快餐店和1所駕校,“闖”進那貢坡。村民們聽説,這個外村人要來投資,帶領移民群眾發展吳茱萸産業。

  吳茱萸為何物?村民們滿眼迷惑。黃炳珠拿出手機,耐心講解。吳茱萸是一種灌木或小喬木,原産浙江、江西等地,在河池、百色等山區有野生零星分佈,有人在房前屋後偶爾種一兩株。其果實入藥,藥用廣泛,近年來市場火爆,價格穩中看漲。

  萬事開頭難。黃炳珠剛到那貢屯時,天天跑隊長家,隔三岔五就請隊長召集村民開會。每次等到晚上8點後,村民幹完農活吃過晚飯才來,幾乎次次開完會已到淩晨。

  黃炳珠通過“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最大限度讓利給村民。他主動提出,由合作社提供種苗、肥料、技術,村民提供土地和勞力。收穫之後,産值與村民三七分成,讓農民拿70%。此舉終於打消部分村民的顧慮,其中58戶響應參與,並通過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轉了300多畝土地。

  有志者事竟成。2015年,黃炳珠在那貢坡周邊成功種植吳茱萸3萬多株。

  經過幾年磕磕絆絆發展,合作社成員從原來的58戶發展到現在的100多戶,還輻射帶動周邊村屯約200戶農戶參與種植,實現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種植面積也從當初的300多畝發展到現在的3000多畝,成為廣西首個大規模連片種植吳茱萸的基地。

  告別“蝸居” 改寫命運

  1996至2002年,大化瑤族自治縣9個鄉的296戶群眾分批移民到南寧市邕寧區新江鎮。其中,125戶在那貢坡移民安置點安家落戶。受當時條件限制,移民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比較艱苦。那貢屯移民群眾家家蝸居在26平方米的石棉瓦房。

  那貢屯山多地少,移民群眾長期以玉米、甘蔗等傳統農作物種植為主,靠打零工補貼家用,全村人日子過得緊巴巴。

  吳茱萸産業點燃了村民心頭的希望。在合作社的精心指導和社員們的用心呵護下,基地吳茱萸長得特別快,第二年就開始挂果,58戶社員當年分紅16萬元。

  紅通通的百元大鈔,讓村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加入合作社的群眾越來越多,那貢坡的吳茱萸産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韋慶成是最早加入合作社的貧困戶之一,這幾年,他心中的數清清楚楚。“2015年用4畝坡地加入合作社種植吳茱萸,次年就收入6000元;2017年增種了10畝,分紅6萬元;到了2018年,合作社分紅9萬多元,自家賣苗木又得8萬元,賣枝條還得1萬元,那年得了18萬元,三年共收入24.6萬元。”韋慶成一下子從窮得叮噹響的貧困戶變了致富能人,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小小吳茱萸,激發了那貢坡移民群眾發展生態産業致富的內生動力。為了實現吳茱萸産業示範園生産、晾曬、加工一體化,經過村民代表討論,將南寧市扶貧産業示範園專項扶貧資金、脫貧攻堅獎勵金共計65萬元投入吳茱萸種植基地,用於建設烘乾房、晾曬廠以及吳茱萸種植項目,每年為村級集體經濟分紅增收5.2萬元,有效實現了農戶增收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互促共贏。

  産業收入長期且穩定,群眾思想也發生了巨大轉變。在國家移民搬遷和房改政策的推動下,他們紛紛投入拆舊建新行動,住進了嶄新的新新家園小區。

  “那26平方米的棚屋我住了20多年,做夢也沒想到能住上小洋樓。”韋信標激動地説。在新新家園小區內,移民群眾家家戶戶建起3層半樓房,屋內裝修全新,各种家電設備齊全,村民們精氣神更足了。

  那貢坡吳茱萸産業的成功經驗,吸引周邊不少市縣、鄉鎮、村屯的群眾前來取經。

  取枝于林 還枝于林

  近年來,合作社以吳茱萸種植銷售為中心,拓寬思路,進一步延伸生態産業鏈,以“合作社+基地+企業+農戶”的模式,循環利用吳茱萸修剪下來的枝條,製成食用菌菌棒,創建食用菌産業示範基地。

  目前,基地已建成3000平方米生産廠房,其資産屬村委所有,村集體收益按照“廠房租金+利潤分紅”的方式獲取,廠房租金和利潤分紅每年都也有固定收益。不少村裏的婦女家裏種著吳茱萸,又在生産基地打工,獲得雙份收入。

  移民群眾韋秀蓮早年喪夫,含辛茹苦拉扯大兩個孩子。2015年,她種下10畝吳茱萸。近年來,又在食用菌基地務工,每個月有固定收入。前兩年,家裏修建了樓房,2019年,小兒子結婚生子。忙碌之餘,享受著天倫之樂,她覺得生活越過越有滋味。

  目前,基地聘有8名長期工人和30名臨時工,並帶動30戶以上農戶加入食用菌産業。

  “做工熟練的村民,一個月掙3000多元不是問題。”在大棚內,基地負責人黃炳珠邊指導剪菌邊介紹情況,“我們計劃進一步擴大食用菌種植規模,既增加工作崗位,産銷也能翻番,讓鄉親們脫貧永不返貧。”

  “前幾年,修剪下來的吳茱萸枝條都當柴燒掉了,有點浪費。現在食用菌産業做起來後,我們把它碾碎、發酵,做成菌棒,每噸枝條附加值6000元。”黃炳珠説,合作社聘請專家擔任技術指導,發展黃金菇種植産業,産品獲國家有機産品認證,衍生高品質生態林業産品。

  此外,回收的菌棒還被製成有機肥,每噸附加值800元。有機肥用於吳茱萸、桑樹、果樹等,肥力高效,改良土壤,形成“取枝于林、還枝于林”的高效生態循環經濟。一項生態産業改變了邕寧區那貢坡移民的命運——

  遍栽茱萸富眾人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