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2020年廣西新增3種地區鳥類記錄 南寧記錄到珍稀動物中華秋沙鴨種群
2021-01-07 16:35:42來源:南寧晚報編輯:唐志強責編:趙瀅溪

2020年廣西新增3種地區鳥類記錄 南寧記錄到珍稀動物中華秋沙鴨種群

棕頭鷗。唐上波攝

  廣西作為鳥類資源豐富的省區之一,過去的一年總共有多少種鳥類被監測到?新增了哪些稀有鳥類?日前,在廣西觀鳥愛好者的推動下,2020年第一屆觀鳥大年活動順利結束,並形成了《廣西觀鳥大年2020年報》(以下簡稱年報)。據悉,這是一份較為完整的廣西全區範圍內的鳥類監測年報,屬於公民科學的新嘗試。

  尤為令人欣喜的是,剛剛過去的2020年對於觀鳥愛好者來説是個“豐收年”,他們在廣西新發現了3種地區鳥類新記錄,分別是白冠長尾雉、紅嘴椋鳥、棕頭鷗。

2020年廣西新增3種地區鳥類記錄 南寧記錄到珍稀動物中華秋沙鴨種群

  白冠長尾雉。莫國巍攝

  2020年廣西新記錄3種鳥類

  20世紀80年代,觀鳥活動傳入中國,以戶外觀鳥為樂,以鳥會友,是眾多觀鳥愛好者的日常。“觀鳥大年”活動最初由觀鳥愛好者記錄自己年度鳥種數,有目的地根據地區的最佳觀鳥季安排觀鳥行程,後來不同觀鳥愛好者之間以這種形式展開競爭。

  “這份年報是由廣西觀鳥愛好者自發觀察記錄形成的。”觀鳥愛好者余壽毅説,參與觀察並提交記錄的觀鳥愛好者約有100人,調查時間從2020年1月至12月,範圍覆蓋了廣西14個地級市,觀察地點包括弄崗國家級保護區、良鳳江國家森林公園等。統計顯示,2020年共收錄有效觀察記錄18027條,還記錄了紅翅鳳頭鵑、褐翅鴉鵑、池鷺、白鷺、白鷴、鳳頭鷹等鳥類救助8次。觀鳥愛好者們通過“觀鳥大年”小程式,將自己在各地的觀鳥記錄進行記錄並上傳,從而形成了本次年報的原始數據。

  年報顯示,2020年共記錄廣西範圍內鳥類20目75科542種,大約佔中國鳥類名錄和廣西鳥類名錄的37%與73%。南寧記錄到的鳥類349種,僅次於百色地區的352種。紅耳鵯是2020年整年記錄次數最多的鳥種,被稱為“紅毛雞”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褐翅鴉鵑,也作為2020年整年記錄次數最多的鳥種擠進了前十。令人欣喜的是,廣西還新記錄了3種鳥類,分別是白冠長尾雉、紅嘴椋鳥和棕頭鷗。

  白冠長尾雉記錄于廣西與貴州的交界,地處百色樂業縣雅長林場,記錄時間為2020年5月11日,由廣西觀鳥愛好者莫國巍發現並拍攝清晰影像。紅嘴椋鳥最早記錄于廣西寧明縣中國與越南的交界,第一筆記錄數量為1隻,與八哥混群,記錄者為梁良,並於2020年10月14日、10月24日分別記錄了不同個體。對於紅嘴椋鳥本次被發現並“上榜”,資深觀鳥人士梁家登分析指出,“在未有確鑿證據之前,這有可能是只‘放生鳥’”。棕頭鷗記錄于2020年11月,記錄地點在廣西防城港,記錄者為唐上波。

2020年廣西新增3種地區鳥類記錄 南寧記錄到珍稀動物中華秋沙鴨種群

  褐翅鴉鵑 余壽毅攝

  南寧記錄到珍稀動物中華秋沙鴨種群

  除了3筆廣西鳥類新記錄外,年報也記錄了一些歷年來在廣西較為稀有或多年未見的鳥種。據觀鳥愛好者記錄,廣西恩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冠斑犀鳥回到了同一個崖壁上的洞穴繁殖,這是廣西除了大明山外已知的冠斑犀鳥的又一個穩定繁殖點,該點在2019年首次被發現。

  珍稀動物中華秋沙鴨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數量稀少,在2020年10月至11月的記錄當中,百色、南寧等地同步記錄到中華秋沙鴨種群,數量達到60隻,這對於中華秋沙鴨在廣西的分佈和越冬數量提供了更大的想像力。

  此外,年報總共記錄到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6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黃腹角雉、白頸長尾雉、黑頸長尾雉、中華秋沙鴨、黑鸛。而列入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皮書易危級別及以上鳥類12種,其中極危的是勺嘴鷸;瀕危的有中華秋沙鴨、大杓鷸、小青腳鷸、大濱鷸、黑臉琵鷺;易危的是黃腹角雉、黑嘴鷗、黃嘴白鷺、烏雕、仙八色鶇、白頸鴉。

2020年廣西新增3種地區鳥類記錄 南寧記錄到珍稀動物中華秋沙鴨種群

  紅耳鵯 余壽毅攝

  生態環境改善吸引更多鳥類棲息

  除了珍稀鳥類之外,年報還記錄了一些鳥類有趣的生活規律。年報顯示,2020年2月,桂林觀鳥愛好者第一次記錄了鉗嘴鸛,這一物種成功地從桂西南地區擴散到了桂北地區,同時國內的分佈記錄也不斷地往北擴展。此外,在桂林還同時記錄了黑尾鷗及達烏裏寒鴉。

  此外,新記錄的鳥類不斷被刷新,一度絕跡的鳥類也重回廣西。2020年3月,欽州市、防城港市及龍州縣分別記錄到了一度絕跡的彩鹮,其中防城港市記錄數量為4隻、欽州市和龍州縣分別為1隻。據悉,這是自2016年後,彩鹮又重新在廣西被發現和記錄。而且與之前只停留一兩天相比,本次記錄顯示,彩鹮在防城港停留時間超過一個星期。

  2020年6月至7月份,屬於鳥荒的季節,不過仍然在一些地區記錄到了不少鳥類。在防城港地區,觀鳥愛好者記錄到了大鳳頭燕鷗和黑枕燕鷗,這得益於山心沙島的沙質小島,留住了這些“住客”。在柳州融水九萬山,觀鳥愛好者記錄到了淡喉鷯鹛。據悉,淡喉鷯鹛是由長尾鷯鹛的亞種提升為獨立鳥種,以前更多的是在雲南,此次在廣西的記錄是該物種為數不多的記錄。

  半蹼鷸在廣西屬於冬候鳥,但長期以來記錄次數較少見,2020年8月,防城港山心沙島記錄到半蹼鷸。之前斑背潛鴨出現的地點在桂西南地區,2020年11月該鳥被發現出現在防城港東興市,共記錄到斑背潛鴨3隻。此次記錄也是桂南地區的重要記錄。

  為何越來越多的鳥類來廣西安家?“這並不單純只是鳥類名字的列表,它所記載的信息,可以反映出一個城市、一個地區野生鳥類的區係以及生態環境的變遷。”資深觀鳥人士梁家登表示,廣西是候鳥遷徙途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中轉站,越來越多的鳥類被記錄,一方面反映出廣西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且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吸引了更多鳥類前來覓食、棲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廣西觀鳥愛好者隊伍日漸龐大,而積極參與到公民科學的觀鳥人士也越來越多。(記者淩劍伊 )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