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南湖公園法治文化園,一塊塊法治名言書法石刻、一個個法治歷史典故、一張張法治實踐照片、一條條法治文化謎語,令人駐足留戀,思緒萬千……
近年來,南寧市積極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法治文化傳播平臺進一步拓展,法治文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探索出一條法治文化深度融入和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新路徑。
特別是“七五”普法以來,南寧市以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為主線,以打造法治文化品牌為重點,努力融合地方民族文化元素,積極探索培育南寧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不斷增強法治文化的滲透力、影響力和規範力,有效增強了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促進了“七五”法治宣傳教育和法治南寧建設同步發展。
夯實基礎工作
提供法治文化發展源動力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面對社會發展與民眾對法治建設的迫切需求與期盼,首府南寧全面推進依法治市,著力讓法治成為南寧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在全面推進法治南寧建設方面,南寧紮實做好基礎性工作,例如把法治文化建設作為引領和推動法治宣傳教育的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來抓,出臺《關於加強南寧市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五年發展規劃,明確了開展法治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組織領導、經費保障和具體措施等,使法治文化建設工作幹有目標、做有標準、查有責任,保證了法治文化建設長效開展。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打牢了法治建設的基礎,法治南寧的推進自然就有底氣與保障。
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市委、市政府把普法建設工程列入南寧市為民辦實事項目,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2015年,市、縣(區)兩級財政投入2724萬元,在全市127個鄉鎮(街道)254個村(社區)建設電子法治宣傳欄和15個縣區(開發區)建設30個法治文化教育基地。2017年,投入2700萬元,在全市15個縣(區)、開發區選取27個村(社區)作為試點,按照“五個一”(即一個法治宣傳陣地、一間法律服務工作室、配備一名法律顧問、開通一條法律服務熱線、建立一套法律服務制度)標準創建法治建設示範村(社區),暢通農村法律服務“最後一公里”。
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電子法治宣傳欄以建設液晶智慧法律服務查詢系統和法治宣傳、村務公開信息發佈系統的形式宣傳憲法、法律法規、政策規範,以及與群眾生産生活息息相關的法治案例、法治新聞等;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則以石雕、長廊、展館等形式,展示法治歷史、法律法規、法治人物、法治格言等法治文化,使群眾直觀地接受教育,寓教于樂,增強法治文化滲透力。
此外,我市還組建了一批法治文化傳播隊伍,動員機關、事業單位、文化團體、高等院校和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法治文化建設。選聘747名政法幹警擔任中小學校法治副校長,組建法治宣傳“輕騎隊”16支,選派大學生村官法治宣傳員420名、大學生法治宣傳志願者4200多名,成立普法講師團49個、法治文藝團體70個,為創新發展法治文化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撐。
打造特色品牌
增強法治文化感染力
法治文化建設本質上就是以法治精神塑造人、以法治信仰引導人、以法治實踐提高人、以法治文化熏陶人。
近年來,南寧市結合地方民族文化個性和特點,以“法治伴您平安行”為主題,打造了70個富有南寧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並全面實施“十百千萬”工程,即在全市範圍內建設10個法治教育基地、100個法治示範村(社區),開展1000場法治南寧講堂、10000次法律“六進”活動,為推動“七五”普法深入開展注入了新活力。
打造一批法治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以市黨校為依託,建立全市領導幹部依法行政培訓基地;以歷史文化資源、監獄、看守所為依託,建立領導幹部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以司法審判機構、禁毒基地、中小學校為依託,建立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基地;以各部門、各行業教育培訓和服務資源為依託,建立農民工和流動人口法治教育、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治文化教育基地;以縣區培育“法律六進”示範點為依託,建設法治文化社區、法治文化園等法治文化教育基地。
打造一批法治文化新媒體宣傳品牌。開設以《政法在線》《警方傳真》《小黑説交通》《“岩岩”講法》《看法》為代表的電視普法欄目,以直觀生動的電視語言播報法治進程、傳播法治文化;開設以《政法之聲》《政風行風熱線》為代表的廣播普法欄目;開通以南寧普法網、南寧法制網、南寧巡警便衣雛鷹平安導航、警方傳真等為代表的網站、微信、微博、APP等普法平臺,通過與群眾互動,運用法律解決各類民生問題,受到群眾歡迎。
打造一批本土特色法治文化品牌。武鳴區將法治教育與“壯族三月三”傳統山歌文化結合起來,開闢了農村普法新渠道。馬山縣根據當地壯族民眾愛用山歌交流的特點,成立了壯族三聲部普法山歌隊,將常用法律知識編成山歌來傳唱。賓陽縣、良慶區、邕寧區等縣區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山歌資源打造普法山歌品牌。上林縣“鎮圩瑤鄉法治文化園”、江南區“江西鎮法治農民畫”“菠蘿嶺社區元宵花燈會”形成了民族文化和法治文化完美結合的地方特色。
搭建實踐平臺
擴大法治文化影響力
為在全市樹立法治信仰,形成法治風尚,我市結合實際,積極創新法治文化形式,豐富法治文化載體,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特色文化、群眾文化,積極拓展法治文化空間,營造濃厚的法治文化氛圍。
創新形式,營造法治文化宣傳環境。在市直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搭建“法治南寧講堂”新平臺,探索實踐領導幹部任前法律知識考試製度;在基層開展“法治文化進農村(社區)”“法律援助進萬村”“律師牽手社區”等主題活動;在學校建立青少年維權崗,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小手拉大手”、“小小交警隊”、法治書畫展、模擬法庭、法治演講比賽等主題實踐活動;在企業組織律師開展“法律進園區、進項目”、“關愛農民工”、“誠信守法企業”創建等活動,為企業發展開通法律服務綠色通道,豐富法治文化建設的內涵。
圍繞大局開展法治文化主題宣傳活動。緊緊圍繞黨和政府重點工作,把法治宣傳教育與法治文化傳播有機結合起來,廣泛開展徵地拆遷與維權、掃黃打非、打擊傳銷、政法宣傳月、平安宣傳月、婦女兒童維權、交通文明、防震減災、“3·15”消費者權益日、“6·26”國際禁毒日、“12·4”全國法治宣傳日等系列宣傳活動。通過宣傳,各類普法對象在思想上實現了由法制到法治的根本性轉變,促進了全市重點工作順利進行。
在推進社會治理創新中弘揚法治精神。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城市發展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在推進“美麗南寧·整潔暢通有序大行動”中,針對城鄉容貌臟亂差和道路交通秩序中的大量違法現象,依法依規及時處置違法行為,使城市面貌發生巨大改變,讓廣大群眾在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法治力量和法治魅力。(南寧日報 記者楊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